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数学论文

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数学论文

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中学数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一个学、教、研的全过程,有着亲身的体验与感受。我们认为,从事中学的数学教学工作,如果对我国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有所了解。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特点,搞好自身的教学工作。从这点考虑,本文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些大事,进行了回顾与整理,并且参阅了一些文献,现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学数学教学用书各地使用的版本极不统一,教材内容过多,编排也不够合理。1950年7月, 教育部向全国各大行政区印发了《数学教材精简纲要(草案)》,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人教社根据这份纲要,对解放区的算术课本和比较通用的其他各科旧课本进行修订或改编,于1951年在全国统一使用,结束了课本使用的紊乱局面。

1951年,教育部决定全面学习苏联的经验。1952年,教育部门参照苏联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拟订了我国首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试用后,1954年进行了修订,成为《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修正草案)》。人教社依据这份大纲,以苏联十年制学校的数学课本为蓝本,编译成我国中小学十二年制数学教材,全国统一使用。

2

在大跃进年代,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和“教育必须改革”的口号,出现了关于教育目的、任务、大纲、教材的群众性大讨论。作为贯彻教育方针,许多地方试办起半工(农)半读学校。这些学校的数学课程,是按照“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生产服务”、“急用先学,缓用后学,有用必学,无用不学”以及“少而精”的原则进行安排的。

1960年2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 提出根本改革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研究小组提出的改革措施,力度大,影响广。他们提出了《对于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现代化的建议》,并编写了《中学四年一贯制数学教学大纲(初稿)》和《九年一贯制数学教学改革方案》。由于教材新增内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实验没有取得成功(见文[1])。

3

在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引下,教育部修订了中学数学教学大纲。1961年制订的《全日制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是一种十年制教学大纲,它提出了确定教学内容的四条原则,并把初一算术下放到小学,把平面几何下放到初中,高中增加了平面解析几何和概率初步。

这年北京师范大学的曹才翰先生第一次提出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知识外,还需要使他们获得某种能力,这些能力主要是下面的几个方面: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测量、绘图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见文[2])。

1961年以后,全国有三种中小学数学教材,一种是十年学到微积分的《实验课本》,一种是十年学完平面解析几何的《试用课本》。还有一种是十二年学完平面解析几何的《暂用课本》,后一种是全国绝大多数学校使用的课本。

1963年,在总结建国以来编写教学大纲和课本的经验教训、吸取各种教改方案和试验教材的优点的基础上,对1961年的大纲进行了修改,制订了《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这是一种十二年制的教学大纲,它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正确而且迅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人教社依据这份大纲编写了十二年制的中学数学教材,包括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三角和平面解析几何,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增加了三角函数初步知识,在高中代数中增加了行列式。1963年开始在全国使用。

4

1966年到1976年这“十年动乱”期间,我国中学数学课程和数学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全国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一些地方自编的中学数学教材,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被严重削弱。加上教学秩序混乱,课堂纪律松驰,这个时期的数学教学水平严重下降。

5

1976年粉碎“四人帮”,动乱局面结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时期。在邓小平关于“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指示下,1978年制订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份大纲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提出了“精简、增加、渗透”的六字方针。依据大纲,1979年编写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数学教材,供全国统一使用。教材为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精简了传统的中学数学内容,增加了微积分、概率统计以及逻辑代数等的初步知识,并把集合、对应等思想适当渗透到教材中去。在内容的体系安排上,把各科内容综合成一门数学课。这次制订的大纲和教材,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不少问题。由于老师的教学水平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所以教育部决定把中学学制从五年改为六年,把代数、几何仍分科编写。

针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对中学数学教学作过多次调整。例如,建议“三·三”制中学从高二年级开始,采取选修课的办法。或试行文理分科教学,将反三角函数和三角方程、极坐标和参数方程、线性方程组、不等式的性质和证明作为选学内容,微积分可以只学有理整函数的微分和积分。

1983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高中数学教学纲要(草案)》,把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分为两种: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基本要求的课本称为“乙种本”,较高要求的课本称为“甲种本”,在基本要求中又区分为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较高要求的教学内容适用于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其他三年制高中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也可以试用。

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会同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学院等单位,按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项武义教授的设想,组织编写了“中学数学实验教材”,从1979年开始供重点中学选用,这种教材返璞归真,顺理成章,深入浅出,精简实用。这阶段的课程改革与教学要求,开始实行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迈出了多样化、区别化的步伐,促进了课程改革的发展。

1985年6月,国家教委根据初中数学存在学生学习负担较重、 分化较大、及格率偏低等问题,对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作了进一步调整。例如提出可根据实际情况,把二次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移到高中等等。

1986年11月,国家教委按照“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教学要求尽量明确具体”这三项原则制订了过渡性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将微积分初步、概率、行列式和线性方程组改为选学内容,理论要求也有所降低。例如对方程、不等式的同解原理,不要求学生判别两个方程或不等式是否同解,对习题的难度也作了规定。1987年2 月颁发了《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数学课程初中设代数、几何,高中设代数、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教学大纲虽重新颁布,但数学教材未作大的变动,以后对大纲进行过修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作过几次调整。

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我国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8年国家教委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从1990年起在全国试验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的学校试行。1992年6月, 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依据大纲编写了不同地区(沿海、内地)、不同学制(“六·三制”、“五·四制”)的五套教材、大纲和教材从1993年秋季起在全国初中学校正式试用。从此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实现由升学教育向公民素质教育根本性的转变,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方向更加明确,改革的步履更加稳健。

与此同时,国家教委支持上海市针对发达地区城市的需要,编制《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课程标准(草案)》,编写18册数学教材。支持浙江省针对农村的需要,制订数学教学大纲,编写体现农村特点的数学教材。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决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000年5月,教育部根据全教会精神对大纲进行了修订, 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新大纲增加了“形成数学创新意识”的教学目的,提出“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体现出新世纪的时代特征。

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相衔接,教育部1996年颁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和《全日制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1997年秋,江西省、山西省和天津市进行新大纲和新教材试验。试验修订后,2000年2月, 教育部颁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这是一份跨世纪、过渡性的大纲。依据大纲编写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进一步扩大试验,计划于2002年在全国全面使用。新教材实行高中三年的“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的课程结构,即高中一、二年级学习必修课,高三年级学习选修课。新的《课程计划》和新的《教学大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学内容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内容,增加了简易逻辑、平面向量、简单的线性规划、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等内容。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研究性课题”,并把它作为必学内容,从而体现了新时代的要求。

7

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出现新的面貌,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着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中学数学课程。在我们国家前面所讲的新的“课程计划”还没有完全贯彻实施的时候,另一种新的“课程标准”正应运而生,反映了当前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超前性和超越性。1999年3 月组建“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2001年颁发《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编写出部分教材,2001年秋开始在38个国家试验区展开试验,预计2005年在全国各中小学使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和新的数学教材。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具有一系列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吸收了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学数学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国际潮流。其核心思想,突出以学生为本,充分关注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个性特征发展,终身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和体验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课程目标分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发展性领域包括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知识技能领域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九年义务教育被划分为三个基本学段,通盘考虑和安排三个基本学段的教学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脱离了原课程体系,它从我国国情出发,却没有走对原课程简单调整的老路。它是先进教育理念产生的一种崭新的课程体系,具有蓬勃发展的活力。

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又反过来为时代服务,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前文以时间先后为序,以我国社会发展的几个时期为阶段,对我国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些大事作了回顾,油然生几份感慨。

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总的来说符合了社会需要,但还不够,还需要老师的教学水平作保证,老师是课程方案的实施者,课程标准形成以后,成败的关键便是教师。历史上有几次课程改革没有取得更好的成果,老师的教学水平跟不上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这次课程改革应高度重视对老师培训提高工作,使老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水平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

应该看到,课程改革不只是专家和老师的事,应让分管教育的行政领导参与进来,使他们把课程改革当成自己必须做好的工作,否则课程改革将难以进行。比如,专家们认为“计算机将带来数学课程重点的改变”,计算器在新的数学课程中应起重要作用。在1993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学生应会使用科学计算器,规定了计算器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可是,时至今日,有的特大城市还没有让计算器进入数学课堂,其原因是有关领导不重视,不支持。

我国的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历史说明尚需“中学数学课程”的理论作支撑,使改革少走弯路。在“大事记”中清楚看到,比如,在中学学制方面,我国试行过“二·三”学制、“三·三”学制、“四·三”学制等等,其理论指导是什么?试行的结论是什么?现在仍不清楚。又如,我国半个世纪的课程内容改革,基本做的是加减法,走的是一条“精简、增加”的路子。而且,今天增加的内容,明天却又被减掉。如此循环往复,说明处理课程内容,缺乏理论依据和求实精神。老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负担,升学考试的要求等等,需要科学的、综合的加以考虑,把握好增减尺度。

跨入新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将谱写新的篇章。

标签:;  ;  ;  ;  ;  

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