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辐射思维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思维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学政治教学中,“上课画条条,课后背条条,考试默条条”的“三部曲”依然较为盛行,这种过于重视辐合思维而忽视辐射思维的教学模式,与大纲的要求相差甚远,与形势的发展很不适应。要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辐射思维与辐合思维就必须协调统一,综合运用。因为它们是辩证发展的,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就相对而言,辐射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导成分和核心,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主要源泉,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它更适合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所谓辐射思维就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象辐射一样多向发散展开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能打破墨守陈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往往能为开拓提供新的机遇。因此,我们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培养当前被忽视或者说较为薄弱的环节——辐射思维,努力提高思维辐射的能力。
一、多种形式,灵活运用
教师首先要善于把握辐射思维的多种形式,做到灵活运用、得心应手,这是培养学生的辐射思维,提高思维辐射能力的前提条件。
1.语句辐射。语句辐射是将政治中的概念、原理和重要观点等的表述转化为与其等价的命题,或者别种表达形式,或者推导出正确的新命题的一种辐射形式。如学习了“质和量是统一的”这一观点可导出“没有质的量是虚假的”;学习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可以转化成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②这两对基本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③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循环,可归结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这种“决定”和“反作用”的矛盾运动的结合,形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等等。
2.条件辐射。条件辐射是探求结论成立的一切可能的充分条件或者必要条件的一种辐射形式。如判断“马、李夫妻偷税抗税,并且打伤税务人员”中的马、李是否犯罪的问题,就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条件辐射;①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②是否违反刑事法规;③是否应受刑罚处罚。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马、李的行为就是犯罪。
3.结论辐射。结论辐射就是指寻找在不变命题条件下的一切可能出现的结论的一种辐射形式。例如“根据1990年的统计,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经济占54.6%,集体所有制经济占35.6%,城乡个体经济占5.4%,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占4.4%”这组统计数字可以从三方进行结论辐射: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②全民所有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③我国已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二、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辐射思维的情景
愉悦的氛围和浓厚的思维情景是激发学生思维辐射的催化剂,它能刺激学生的大脑,有利于细胞释放化学递质,将贮藏在大脑中的知识闸门打开,产生回忆,想象,使知识结构产生重组效应,改变思想熵,这样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辐射,学生便能从多渠道解决问题。而氛围和情景的形成离不开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愉悦氛围和能发思维辐射的激发器。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学生思想的转变和觉悟的提高,产生启迪心灵的效应和情意上的“共振”。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将“疑”提出来讨论、争辩,做到“不唯师”、“不唯书”,学生的辐射思维才能在广阔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其次,就是要倡导质疑。“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动力,质疑的过程就是思考、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发展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创设思维的情景就必须倡导质疑,必须正确地对待学生的质疑,不能强行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力图将学生思维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中,不应以教材的思维成果和教材的内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要粗暴地干预,即使是一些错误的、不符合事实的质疑,也应在倾听的基础上积极地帮助其分析,加以启发引导,同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捕捉学生的创造性火花,绝不能训斥挖苦学生,否则就窒息了课堂气氛,妨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教师向学生质疑时,要从学生熟悉和关心的事物入手,提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挖掘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在核心之处设疑,在困惑之处设疑,在无疑之处设疑,在易出差错之处设疑。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探索的认知心理,激发探索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氛围。
三、增加辐射型提问的份量,选准辐射点
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大致分为:判断型、叙述型、叙理型、辐射型四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提问大部分是属于判断型或叙述型的提问,这类提问只要熟悉书本中的条条便可作出正确的回答,虽然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但是久而久之,便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减少判断型、叙述型的提问份量,增加叙理型、辐射型的提问份量,特别是提高辐射型提问的比重,因为这类的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辐射型的提问比重大了,密度高了,在单位时间内的思维负荷增大了,学生的思维就处于辐射、连锁状态,有助于思维的辐射力的提高。
同时,要选准思维的辐射点。即设疑中应有激起学生思考、联想和改变思考方向的焦点,这是突破难点和“诱思”的关键之处,又是学生凭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易辐射开去的爆发点。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辐射。如在复习“政党的本质属性”这个问题时,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复习“政党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而是提出“为什么说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尽管教材对这个问题没有具体阐述,但是只要抓准“阶级性”这个辐射点,从政党作为一个阶级的政治组织,它的组成、任务、作用、纲领等方面进行辐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