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浙江省高考化学创新试题分析、评价与思考_高考论文

2010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卷化学创新试题解析、点评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试题论文,点评论文,化学论文,理综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6月8日上午理综测试结束,走出考场的考生大多一脸凝重,此番情形令送考老师们忐忑不安,安慰学生过程中得知,今年的考题新情境题多,有些题意不甚明了,考前准备的一些必考题型、应考法典似乎派不上用场,导致自乱阵脚,时间不够用,绝大多数学生有题空着。果真有这么玄乎?等到看到网上真题图片,研读过后,发现学生所言不虚。今年的考题果然有新意,有深意。现撷取其中的部分试题,略作分析,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大家讨论。

点评:此题在选择题中难度最大,其实,解决本题还是需要学生能熟悉各种离子的标准检验方法,明确各种离子检验时的干扰因素。

本题学生存在的困难之一是的检验,因为此内容在选修的《实验化学》中,可能会有所忽视,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到亚硝酸不稳定易分解,导致思路不畅,费时费力。

困难之二是离子要分成两组分别进行检验。有一些学生,只要碰到离子组合检验与推断的题目就“死机”。究其原因,是对各种典型离子的检验方式不是很熟练,没有对各种离子单独检验时的干扰因素、干扰离子进行排除。不重视将各种相近实验现象进行区别对待,没能深入研究相近条件下的不同。如,存在下的的检验,加入硝酸酸化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放出有色刺激性气体。既证明了的存在又检验出了

由此提示我们教学中应从单一离子检验开始,增加干扰,增加组合,增加性质区别等,逐步复杂化,要多想为什么,多想如何干扰和排除干扰。

反思:对《化学反应原理》水溶液中离子反应的考查,今年没有采用离子浓度比较题型,而是设计了一道离子组合推断、离子鉴别实验综合题。

本题题型新颖,但仍可以在2010年浙江高考《考试说明》样卷第25题中找到它的缩影,只不过题设方式一改传统的物质(离子)推断,异于平时,且涉及《实验化学》中的亚硝酸钠、摩尔盐等中学师生不太熟悉的内容,着实令考生煞费苦心。

试题25.汽车安全气囊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当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中的粉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从而保护司机及乘客免受伤害。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粉末进行实验。经组成分析,确定该粉末仅Na、Fe、N、O四种元素。水溶性试验表明,固体粉末部分溶解。经检测,可溶物为化合物甲;不溶物为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

取13.0g化合物甲,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氮气和单质乙,生成的氮气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L。单质乙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不溶物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合物丙和另一种单质。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可转化为可溶性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的化学式为__,丙的电子式为__。

(2)若丙在空气中转化为碳酸氢盐,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3)单质乙与红棕色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的作用是__。

(4)以下物质中,有可能作为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替代品的是__。

以上实验设计共同点是通过定量来定性。其实类似的实验设计在省市多次统考中均有出现过,甚至反复练习过。但出现在简答的环境中,还是有相当的难度。解题中要动用到平时知识的积累,所以决定成败还是在平时。

反思:本题一改惯用的框图推断题,素材选自日益普及的汽车安全装置,知识载体新鲜,富有生活气息,但推导过程中对化学综合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得失不易。此外,本题还镶嵌了实验设计内容,答案不唯一,使试题具有开放性,在开放性试题的命制上走出了勇敢的一步,值得效仿。

作为简答题,本题多处留空需要学生把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如,确定甲的化学式,判断丙的成分,最后的实验设计看上去是一个的定性鉴别问题,但定性问题需借助定量方案才能解决。此外,本题涉及的反应多为氧化还原反应,形式上是在考查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其实质还是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灵活应用,阅卷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因误认为丙为过氧化钠而连锁失分。

本题着重测试了化学发现思维能力,联系到汽车的安全气囊。要求考生经过定性分析、定量推断出几种无机化合物,同时考查学生的化学用语表达能力。与往年多次考查到的框图题相比较,这种试题更能体现化学学科特色。

点评:本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电离平衡常数与溶解平衡常数的知识。信息给出方式沿袭了去年浙江考题信息蕴含于图表之中的风格,要求学生看图识表,分析推理。图示信息多,要求学生对图表信息进行初步加工,根据问题决定取舍。从阅卷结果来看,学生对本题极不适应,表达及计算处于慌张状态,丢三落四,思路紊乱。其实,要相处理好题中两个计算,需掌握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和含义,平衡时的溶液中的各种相关离子的浓度。明确平衡常数是随温度变化的,不随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的实际值而发生变化。需理解溶解平衡的含义:达到饱和溶液时的最大值,浓度积大于溶度积则沉淀析出,小于则不析出。

反思:平衡常数是新课标中添加的内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之一,前几年均有所涉及,但总是回避大题的内容。今年的命题尝试提示我们,高考的热点往往和大学基础要求有联系。在平衡常数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专题,有比较,系统性地研究和学习平衡常数问题,以求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本题的第(2)(3)小题要求学生写出解题步骤和过程,这是一大突破。实行理综考试以来,化学计算没有专门的题型来考查,大都是渗透在简答题中,学生只需填答一个最后结果即可,解题过程被弱化,导致有人认为化学有向文科衍变的倾向,学生误认为化学不够精确。其实比照物理和数学考题,它们非常重视解题过程,评分时都有过程分,放眼国际上流行的考题,大都对计算有要求,需要学生定量化处理问题并表述出来。

(1)方案1的实验步骤为:a.加热蒸发 b.冷却结晶 c.抽滤 d.洗涤 e.干燥

①步骤c的抽滤装置如图5所示,该装置中的错误之处是__;抽滤完毕或中途停止抽滤时,应先__,然后__。

图5 实验装置

②该方案存在明显缺陷,因为得到的产物晶体中往往含有__杂质,产生该杂质的原因是__。

(2)方案2的实验步骤为:

a,向溶液C加入适量__,b.__,c.洗涤,d.干燥

①请在上述空格内填写合适的试剂或操作名称。

②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步骤c的洗涤液是__。

A.乙醇B.蒸馏水

C.乙醇和水的混合液D.饱和硫酸钠溶液

③步骤d不宜采用加热干燥的方法,可能的原因是__。

解析:本题所示的制取过程和课本的银氨溶液的配置过程类似。综合考查了结晶、抽滤、沉淀洗涤与干燥及等实验操作与原理。

(1)①本题是要获得滤渣,为加快过滤速率,可使布氏漏斗末端颈口斜面反转,使之与吸滤瓶支管口相对才正确;为防止关闭水龙头的瞬间,自来水倒吸入安全瓶内,停止抽滤时最好先断开抽气装置与安全瓶间连接的橡皮管。

点评:本题要求指出方案1中步骤c抽滤装置错误之处,笔者认为以此作为考点不妥,因为抽滤时布氏漏斗末端颈口斜面究竟与吸滤瓶支管口相对还是相背要因实际需要而定,有时为得到滤液,要防止将滤液抽进吸滤瓶,需将布氏漏斗的颈口斜面背向抽滤瓶的支管口,这在大学实验室里已是常识。

反思:若说2009年对《实验化学》的考查是欲说还羞,那么2010年对《实验化学》的考查则是大张旗鼓了,前后分值有30分之多,所以继续重视实验是高考复习的最佳选择,而且在高三阶段还应遵循课本实验复原化、课本实验综合化的复习思路。

结语:有过大型考试命题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试题一经面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众口难调。我想高考命题者和组织者心中也是惴惴不安的,特别是今年浙江高考数学较难,理综中物理题也偏难,化学题也不好得分,实验题比重大,让学生颇费周折,导致社会反响强烈,有些人发出“教的都不考,学的都白学了”的感叹。其实对照考试说明来看,今年考题极少超出范围之外的内容,而且命题者还尽量让真题与样题接近,只不过有些教师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研究考试说明,把握命题趋势,一直让学生闭门练功,一般的,除了市级层面上组织的上学期末统考、下学期初摸底考,一模、二模外,各校还在每周进行理综测试,多者有近20次之多,如此超负荷训练为的只是以求心安,明知不一定有效,但谁也不敢不再苦一点,多做一点,搞得师生身心疲惫,从今年的化学试题来看,形式和内容都有所创新,这对师生跳出题海,摆脱苦教苦学的局面,是一个良好的导向。

标签:;  ;  ;  

2010年浙江省高考化学创新试题分析、评价与思考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