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中药制剂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药剂型药物种类较多,临床如何选择合理、有效地剂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中药非口服给药剂型在儿科临床用药中的优势及应用现状进行研究,为临床儿科有效治疗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药;非口服给药剂;优势;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1-0115-02
儿童年龄较小,机体各项功能还处于发育阶段,与成人相比较具有其特殊和独特的生理特点,因此临床用药也应该针对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进行选择。随着临床中医学的快速发展,临床儿科一般采用中药口服给药,但是非口服给药也具有着一定的临床应用优势[1]。本文作者以下主要分析中药非口服给药剂型在儿科临床用药中的优势和实际应用情况。
1.中药非口服给药剂型在儿科临床用药中的优势
1.1 气雾剂和喷雾剂
气雾剂和喷雾剂是通过特殊的装置进行给药,药物可直达呼吸道深部、腔道黏膜、皮肤以及局部。同时气雾剂和喷雾剂具有剂量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并兼具了湿润和理疗的作用。在临床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例如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将要药物雾化成微小液滴,使其直接进入呼吸道,并且在局部形成高浓度药物。温筱煦[2]等人采用清开灵注射液超声雾化后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临床效果理想。有效避免了静脉注射造成的不良反应,并且雾化吸入过程中湿化了气道,使粘稠分泌物得到稀释,促进了痰液的排出,进一步缓解了患儿临床症状。
1.2 滴鼻剂
滴鼻剂可将药物直接滴入鼻腔内,药物可通过鼻粘膜吸收。由于鼻腔粘膜血管和淋巴结较为丰富,药物在滴入鼻腔后,可快速的通过鼻粘膜吸收,进入体内大循环,从而快速发挥治疗疗效。同时滴鼻剂避免了药物经过肝肠循环,并实现了全身或局部治疗效果。但是滴鼻剂对鼻腔粘膜传输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临床对鼻粘膜的刺激是否安全,还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1.3 浴剂
中药浴剂的应用可避免婴幼儿服药的痛苦,药物主要通过皮肤渗透进入血管,并作用于靶向器官。同时中药浴剂,可避免药物经过胃肠道的破坏。婴幼儿皮肤角质层不够紧密,采用中药浴剂治疗,可促进药物的吸收,因此浴剂更适合儿科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小儿呼吸道感染、小儿皮肤病的治疗更适合。
1.4 贴膏剂
中药贴膏也属于经皮给药,具有作用时间长、持久的血药浓度,可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减少给药次数,降低和预防副反应[3]。同时贴膏剂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有效确保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中药贴膏剂药物通过毛孔、焊线进入血液,药物的吸收与皮肤角质层相关。若角质层过厚,临床治疗疗效会受到影响。所以,临床给予贴膏剂用药使,通常配合低频超声波,可提高皮肤渗透性,促进药物快速透过皮肤[4]。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超声的强度应依据小儿皮肤进行选择,以免损伤小儿皮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中医贴膏剂可与中医经络理论相结合,通过穴位吸收药物,实现药物与经络效应的双重作用,最终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
1.5直肠给药剂型
直肠给药主要包括中药栓剂、灌肠剂以及直肠滴剂。通过直肠给药,药物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肝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影响,特别适合临床不愿吞食药物的小儿患者,可提高临床小儿治疗依从性。
1.5.1栓剂 一般情况下,栓剂常温下为固体,通过塞入人体腔道后,体温的作用使其软化、溶解,从而药物逐渐释放到局部或全身。随着近年来药用辅料技术的发展,中药栓剂的应用范围得到扩大,逐渐在普通栓剂结构上出现中空栓剂和双层栓剂。
1.5.2灌肠剂及直肠滴剂 灌肠剂及直肠滴剂均是将中药提取物灌注或滴注于直肠,具有作用迅速、药物持久的特点。直肠滴剂使用剂量小,其浓度高于重要灌肠剂,而中药灌肠剂适用于中医辨证论治随证加减治疗方案。临床操作方式简单,可用于急慢性疾病的局部或全身用药,通常用于急症治疗。汪永红[5]等人采用柴胡、黄芩、细辛制成的中药退热微型灌肠剂治疗小儿感冒发热,临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单进军等人选取80例感冒发热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口服中药和直肠点滴灌肠治疗,结果表明直肠点滴灌肠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口服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由此表明,直肠滴剂是从肠道缓慢进入,药物吸收充分,避免了胃肠道对药物影响。当前,灌肠剂及直肠滴剂,主要应用于医院自制,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若可减少对直肠局部的刺激,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该剂型在临床儿科应用更加具有使用性。
1.6 注射剂
注射剂也属于非口服给药剂型,但是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仍需深入的研究。中药注射剂只有在其效应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体内过程明确的基础上,才可考虑应用于小儿。
2.中药非口服给药剂型在儿科临床用药中应用现状
目前,临床对中药非口服给药剂型在儿科临床用较为广泛。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药物剂型的合理选择,需要以药物的性质、患儿个体差异、患儿治疗依从性、研究治疗方便性等参考进行确定。中药通常伴有苦味,对于小儿来讲药味更加敏感,通常因为药味难闻、过苦而产生抗拒心理,拒绝服药。而中药要非口服给药剂型,在儿科具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且临床用药安全性高,减轻了小儿的服药痛苦,更容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同时中药非口服药物,可避免胃肠道的吸收,减轻了胃肠道不良反应,因此在儿科临床用药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优势[6]。
虽然,中药非口服给药剂型适于儿科用药,但是很多剂型在临床仍未广泛应用。同时目前已经大量使用的药物剂型多数仍然为小儿和成人共用。由于小儿具有其独特的生理特点,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别,例如在耐受性、药动力学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所以成人剂型不完全适用小儿。所以,中药非口服给药剂型在儿科的应用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3.体会
总之,中药非口服给药剂型以其独特的应用特点,在儿科临床用药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由于小儿生理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儿科临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中药非口服给药剂型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应依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夏天.中药非口服给药剂型在儿科临床用药情况分析[J].实践科学,2011,15(2).
[2]温筱煦,侯郑漪,张玉萌.药物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的进展[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4,1(4):15-17.
[3]银羽,杨丽荣,李乔俊.复方中药贴剂经脐给药治疗小儿腹泻60 例疗效分析[J].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13,2(1):59.
[4]张国良,徐礼鲜.低频超声波透皮给药的强度对皮肤组织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13,18(1):20-22.
[5]汪永红,时毓民,金勤立,等.中药退热微型灌剂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29(3):44-46.
[6]单进军,汪受传,狄留庆,金慧臻,徐建亚.中药非口服给药剂型在儿科临床用药中的优势及应用现状[A].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05):42-43.
论文作者:王丽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8
标签:剂型论文; 中药论文; 药物论文; 儿科论文; 给药论文; 小儿论文; 直肠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