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违反纪律的心理原因分析论文_盖永贵

学生违反纪律的心理原因分析论文_盖永贵

◆ 盖永贵 山东省莱阳市团旺中心初级中学 265217 

自觉的守纪律行为是顺利和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其它活动的重要的条件之一。学生违反纪律,其心理因素多种多样,只有充分分析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自觉地纪律性。

一、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纪律要求,或者对纪律要求的正确理解尚未转化成指导行为的信念

学生在行为中是否遵循教师向他提出的纪律要求,往往以他们是否了解这些纪律要求为转移的。例如:有的学生不了解在上课时应先举手并得到教师同意后才能发言的必要性,就可能在教师提问或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等情况下,任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违反课堂纪律。

二、没有养成纪律行为所必须的习惯,保持着不良的旧习惯

养成在一定场合下按一定的方式行动的习惯,对于实现纪律行为是必要的。有时,尽管学生正确地理解了纪律要求,也要履行这些要求,但由于没有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仍可能违反纪律。另外,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往往是学生违反纪律的根源。学生没有形成必要的习惯,可能是由于教师或家长虽然讲清了纪律规定的道理,但实际训练没跟上去,未能坚持不懈地要求学生产生相应的行为动机,因此,所期望的习惯在学生身上就不能形成。

三、意志、性格上有缺点,未能履行纪律要求

学生已经形成的意志、性格特点,制约着他们的行为。有的就是由于形成了执拗、任性,缺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等不良的性格特点,结果往往与教师所提的纪律要求背道而驰。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且好模仿,因此常常在新奇事物或别人言行的引诱下,不能控制自己而违反纪律。

四、由于特殊爱好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或者旺盛的精力没处发挥而造成违反纪律

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精力,他们喜欢活动并且常常具有某种爱好,如果学校的教学和课外活动未能满足他们适当的活动需要,他们就会自找出路,从事他们的爱好活动,发挥他们的精力。这些活动会与学校正常生活发生冲突,造成违反纪律。

五、为数很少的学生可能是对教师提出的纪律要求抱“对抗”态度而破坏纪律

教师如果以粗暴和不公平的态度对待某个学生,而这个学生又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这种态度,并产生反感时,学生会把教师的要求看成是吹毛求疵、嘲弄,他就会对这个教师所提的要求产生“对抗”态度,有意地不去遵循。

任何好的教育方法都不能同时适合所有的学生,只有顾及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认识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习惯等等,采取相应的个别教育措施,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张士强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南化塘镇中心小学 442523

数学课程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具有抽象性和不易理解等特点。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需要从根本上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应当认真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觉到培养数学兴趣比教会学生解题能力更加重要。

一、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实际

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学生都没有做过生意,自然就不会知道生意之道,如果在讲这道题前,教师利用学生中家长、亲戚、朋友等熟人中做生意的资源,分小组,联系好以后,开展一些数据的调查、收集,然后再与店主进行交流,实地观察、采访一些顾客等一系列的活动,我想到那时,教师想让他们沉默,他们也都不会愿意的。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实践、小试验、小研究等应用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以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数学的理解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专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有必要赋予学生一双“数学”慧眼,培养学生具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的意识。

1.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的情景,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如:在教学“平均数”时,老师选出两队进行拍球比赛,每组三人参加,其中一人做记录。比赛后,老师将总成绩公布于众;然后老师帮助输了的那组拍球,结果老师参与的那组转败为胜,为此,同学们纷纷举手表示老师的不公平,即人数不等,从而为学习平均数创设了情景,使学生们积极思考,找出“公平”的办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获取了新知。

2.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看、摸、折、剪、摆、画等实际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让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把外界的活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直观的操作到形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强化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既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灵活设计练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学习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习题设计,可用学生喜欢的小动物的眼睛出示数字,在动物的鼻子上出示运算符号。这样可以把静止不动的习题予以拟人化,变静为动。

三、即时多元评价,打破学生的沉默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激励性和肯定的评价,教学是算不上成功的。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达到强化学习的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目的性。强化学生好的一面,用亲切的言语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如:提供成功机会,给予激励评价。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儿童才会感到自己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成功的感觉真好,它给人带来的愉悦感会激起一种无法遏止的动力。然而,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对成功地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那么,怎样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呢?笔者认为,归根到底还是要改革教法和学法:首先,在教学设计中,不能只设计知识的传授方式,还要设计评价方式。在什么地方评价,是老师评价,还是同学评价,还是自我评价……这是要花大力气思考的问题;其次,学法尝试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机会真正地去发现,不断探索、不断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和激励,从而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努力教会学生各种学习策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四、保持课程的新鲜感

“有趣”也好,“好玩儿”也罢,这种对课程的注意力都是建立在课程保持新鲜感的基础上的。尽管故事再有趣,对某一件事物再有兴趣,如果同样的故事和事物反复出现,学生也终究会对其产生厌倦。

所以数学教师必须时刻与学生保持同样的“好奇心”,在教学中保持一颗充满活力的探索心,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的路子,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的课程里花样繁多,层出不穷。而新知识也伴随着新的教学手段,一波波地对学生产生冲击,才能真正地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长期兴趣,并且在这一课程中继续努力下去。

总之,作为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有必要赋予学生一双“数学”慧眼,培养学生具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和关注自我的意识。

论文作者:盖永贵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5总第3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8

标签:;  ;  ;  ;  ;  ;  ;  ;  

学生违反纪律的心理原因分析论文_盖永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