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你将去哪里——2003年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地区论文,你将论文,去哪里论文,毕业生就业论文,毕业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调查背景与相关研究状况
调查背景
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年。就全国而言,扩招后的首届毕业生人数达到212万人,与2000年相比几乎翻一番;比2002年的145万毕业生净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北京地区,2003年北京高校和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本专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将达11.2万人,比2002年增加2.3万人,增幅为20.5%。这一增长趋势在2004年仍将继续。
在大学生供给突然急剧增加的同时,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机制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从原来的“国家包下来”的计划分配体制逐步转变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大学生自主就业的市场就业体制。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就业主体的毕业生们的择业意愿和择业行为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学生们的就业意愿对他们的就业行为,进而对整体就业形势又发生着怎样的影响,以及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这是本次调查的主要背景和目的。
调查样本
为了摸清情况,开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大学生就业课题组于2003年4月上旬对北京地区的在校本科应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活动,调查样本是位于北京地区的14所大学的2814名本科应届毕业生。
调查学校的选择是在主观控制下进行的,选择基本原则是:包括各类各级院校,但是排除了专业过窄、毕业生去向过于定向的院校;按照管辖权分别选择了北京市所属高校和中央直属高校以及部委所属高校;按照学校性质分别选择了综合院校、文科院校、理工院校;按学校的社会影响力选择了从公认的一流名牌大学到普通大学。
对于每一所大学的毕业生,调查是遵从简单随机抽样原则进行的,调查对象为应届本科毕业学生,调查方式为调查员直接入校,根据校方提供的学生住宿分布信息或毕业班上课信息随机抽选毕业生宿舍或毕业班教室对毕业生进行入室直接调查,现场填写并回收问卷。个别学校是借助校方发放并回收问卷方式调查的。
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500份,回收有效问卷数量为2814份,有效回收率80.4%。
通过对调查过程的严格的监控,以及对回收问卷的逻辑检验,从总体来看问卷填写质量较高,调查结果是可信的。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是由个人基本状况、毕业去向选择、就业期望与就业价值判断、求职状况和对就业指导的评价与要求5个部分共33个问题构成。问卷为无记名填写。
个人基本状况部分包括:性别、学校、专业、生源、在校学习成绩和担任学生干部情况、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消费水平等问题,主要目的是为研究不同类型学生的毕业选择和就业意愿差异。
2814名毕业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次调查的基本数据,本报告将依据这些基本数据展开对大学生就业意愿与求职状况的描述与分析,探讨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历程。
基本特征
分析本次调查2814名毕业生的基本构成样本数据具有如下特征:
1.性别比例基本持平,样本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全体毕业生的性别差异情况。
2.专业分布的特点是以工科、经济管理两大类专业为样本主体,基本符合目前北京地区高校招生的专业分布实际。
3.无论从学生来源省份还是学生原籍地来看,样本的生源分布都是比较合理的,没有发生大的偏差。
4.从受访学生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来看,学生们有明显的高估自己成绩的倾向。选择自己的“学习成绩居班级前10%”的人竟有27%之多;而只有9.5%的人选择自己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居最后30%”。
5.有59%学生声称自己做过学生干部,这表明现在学生们很乐于参加社会活动,也有许多人将此作为一项求职的资本。
6.对家庭经济状况提问,因其备选答案具有的相对性,我们获得的数据分布相当对称,这也是符合一般的经济收入理论分布预期的。相对而言,关于学生在校消费水平的数据分布因其答案标准的绝对性而呈现为向低消费水平集中的偏斜态势,即学生中的大多数还是低消费群体(53.4%的人月消费在500元以下)。
综合以上的数据结构描述,我们可以认为本次调查的数据结构是基本合理的,样本数据是具有代表性的,据此数据对大学生就业意愿所做的分析应该是有意义的。
调查揭示的问题
考研热急剧升温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参加了2003年研究生考试的占了42.5%,而这一比例在2002年仅为23.6%。数据表明考研热在急剧升温。越来越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来竞争更高学历的学习机会,应该说不是坏事。但从考研的动机来看,他们中有相当多的人(77%)或多或少是由于就业的压力而选择考研的;考研者中有33.4%的人承认如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将放弃读研。这说明目前“考研热”的背后有着一只所谓“就业难”的市场之手在推波助澜。
“考研热”与“就业难”关联性还可以从分专业的调查数据中看得更明显。数据显示,考研比例高的专业,如文史哲类(48.1%)、法律社会学类(50.6%),其考研者中或多或少是因就业压力而考研的比例也高于其他专业(分别为:81.1%和82.0%)。由此可说明,就业压力大的专业考研的人就多,“就业难”推动了“考研热”。
大学生求职三大预期揭秘
调查关注了毕业生就业求职必须面对的三大选择(预期),即“到哪里(地区)就业?”“选什么单位就业?”“要求多少薪酬?”
1.就业地区的选择——难离北京
北京地区的大学生从生源看,虽然北京生源的学生略多一点,但主体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外地生源学生。本次调查的应届毕业生生源情况是:北京22.8%,其他东部省份18.6%,中部省份33.7%,西部省份24.9%(参见表1)。然而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74.8%)都首先选择了在北京地区就业;即使在非北京生源的学生中,首选在北京就业的比例也高达69%。上述数字反映了一个基本的趋势,就是在北京读了4年大学之后,绝大多数毕业生希望留在北京就业。如果再加上选择上海、广州、深圳及东部沿海地区就业的学生,合计占到了全体有就业意愿毕业生的97.2%,这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地区选择是高度集中的。这种状况无疑对北京市的人才供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在客观上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
表1 就业地区首选
回答人数 百分比%
北京1714 74.8
上海 215 9.4
广州、深圳
148 6.5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135 5.9
中部大中城市 33 1.4
西部大中城市 14
.6
其他 31 1.4
合计2290100.0
在就业地区选择之后追问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就业有困难,对去小城镇或乡镇单位就业是否能接受?得到的答案是:45.2%的人坚决不去,45.2%的人表示在没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只有9.6%的人表示乐于接受。
2.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要高收入还是要稳定?
本次调查将就业单位划分为:政府机关、科研等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外资或合资企业、私营企业、自己创业和其他(自填)类型。在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上,首选外资或合资企业就业的学生比例占第一位(33.1%);紧随其后的是大型国企(27.4%)、事业单位(19.7%)、政府机关(13.5%)。(详见表2)改革开放以来,在人们的就业观念里一直有着在外企工作就意味着高薪但不十分稳定,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国”字号单位工作收入低些但工作稳定的认识。调查数据显示,外资或合资企业在毕业生的选择中位居第一,说明收入效应在大学生就业单位选择时影响很大。工作稳定性无疑也是大学生就业选择所关注的重要因素,调查中“国”字号单位在学生选择中占的总比重高达60.7%,可说明这一点。许多人是希望在收入与工作稳定间求得一种平衡,所以选择大型国企的人远多于选择事业单位的人,尽管事业单位较国企更稳定,但收入一般不及大型国企。政府机关是更稳定更有权力的就业单位,本应更受大学生的青睐,但其限制条件也更多些,如名额、公务员考试等,加之近年来很多机关把招聘注意力转向硕士、博士,令许多本科毕业生望而却步。
表2 就业单位类型首选
回答人数 百分比%
政府机关 307 13.5
科研、学校、医院、新闻等事业单位 447 19.7
大型国企 621 27.4
外企或合资企业752 33.1
私营企业
56 2.5
自己创业 41 1.8
尚未考虑好 36 1.6
其他
10 0.4
合计 2270100.0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私营企业几乎为大学生所遗忘,仅有2.5%的人首选私营企业为其就业方向。这恐怕与私营企业既无高薪又不稳定有关;也可能还有大学生就业体制方面的原因,如留京户籍指标、档案管理、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问题。无疑,这种状况与改革以来私营企业在我国的发展态势是十分不相称的。有资料显示,私营企业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已成为提供就业岗位的主力军。但是,这里我们从大学生的就业意愿来看,私营企业在吸引高级人才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就业收入预期——是否理性?
对月收入期望值底线的调查数据表达了毕业生们对就业收入的预期,这种预期是否符合市场水平,是否与用人单位的出价基本相符,是大学生就业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的就业收入预期底线的分布是:1000元以下1.7%,1000至2000元42.7%,2000至3000元40.3%,3000至5000元11.7%,5000元以上3.6%;收入预期底线的均值为2344.89元,标准差为1073.74元。
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2年6月调查,2002年北京市大学毕业生实际入职薪酬水平为1568元。与此数据比较,本次调查数据显示的大学生就业收入预期水平就明显偏高了。毕业生主观预期的收入水平过高于实际市场价位,必然会导致求职过程的困难加大,搜寻与磨合过程加长。所以,理性地确定自己的收入预期,是每个毕业生在求职时必须面对的问题,当然这也需要我们的社会和学校能够及时为他们提供必需和准确的就业市场信息。
大学生就业的价值判断
1.择业时最看重什么?
大学生们选择职业时最看重什么,是工资收入,还是工作的兴趣?问卷中我们对此列出了10个要素,请被访者选3并排序。数据结果见表3。
表3 选择职业时,对你影响最大的因素
首选
二选
三选
加权得分
重要性指数%
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
576533348523.7
24.79
工资水平及福利
395591180474.5
22.47
就业地区选择 560369201436.5
20.67
单位类型及规模
343179147255.7
12.10
对工作本身的兴趣 316101360251.7
11.92
工作的环境与舒适性45 87208 86.24.08
工作稳定性21 74118 54.82.60
父母意见 10 31 63 25.81.22
老师建议
3 1 3 2.30.11
其他
2 0 0 1.00.05
合计2271
1966
1928
2112.2 100.00
尽管表中各要素不是完全互斥的,但还是各有侧重。调查结果显示了大学生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是:个人的发展与晋升居第一,工资福利和就业地区紧随其后。3项的得分差异不大,重要性指数都在20%到25%之间,或许也说明3要素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数据表明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具有如下特点,即: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选择为保障。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讲,个人的发展是就业的基本目标;而对是否达到了目标,则是以经济利益即工资福利的获得来衡量;由于中国户籍制度的限制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就业地区的选择就成为获得发展机会和高工资收入的保障。
数据显示的另一个令我们意外的特征是,大学生对工作稳定性追求的忽视,其重要性指数仅为2.6%,远低于工资福利的22.47%。
2.用人单位看重什么?
在毕业生眼里,用人单位在选人时又看重些什么呢?是学习成绩还是政治条件,是人情关系还是实际工作经历?备选要素一共13项,答案采用Likert5级分类标识,其中1代表完全不重要,5代表非常重要,各要素平均得分如表4。
表4 你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什么?
表中汇总数据显示,在毕业生的眼里,用人单位最注重的因素依次是:面试表现、学历层次和工作实践经历等;而相对忽视的是:学习成绩、是否做过学生干部,以及政治条件和相貌身高等个人自然条件。当然,这是毕业生们的看法,是否符合大多数用人单位的实际,还有待与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做进一步的对比分析。
3.更加开放的择业观
在问卷中,我们就下列有关大学生择业观念的一些提法调查了毕业生的看法。表5是整理后的调查数据结果。
表5 你对下列提法是否赞成?
回答人数 赞成(%) 中立(%)反对(%)
大学生就业求职应与一般劳动者一样完全市场化222356.7 26.716.6
大学生就业求职应该受到国家政策更多照顾221863.5 27.78.8
大学生毕业求职可“先就业,后择业”220965.0 23.911.1
大学毕业生也可以市场打工,以“灵活”方式就业 221167.2 30.712.1
户籍制度对大学生就业求职已没有阻碍220626.3 21.552.2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女生比男生就业求职难219064.2 21.512.3
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人(56.7%)赞成大学生就业完全市场化,反对者为16.6%;然而,更多的人(63.5%)又同时认为国家应给予大学生就业更多的政策照顾。这似乎有些矛盾,完全市场化就是要国家尽量少干预;然而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家都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好的就业环境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回答问题时并不在意问题间的关系。
赞成“先就业,后择业”、接受打工和以灵活方式就业的人分别占65.0%和67.2%;认为户籍制度仍是就业障碍的人占到52.2%。这些数据首先说明了大学生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职业选择自由;同时数据也响应了我们前节的两点分析结论:一是现在的大学生们求职并不特别在意职业的稳定性,所以他们能够接受灵活就业方式;二是他们重视就业地区的选择,正是由于现行的户籍制度仍是求职的障碍。最后,多数人(64.2%)认为女生求职较男生难是个事实。
就业信息——需要什么?从何而来?
大学生就业求职最需要什么样的信息?首先最需要知道的是:哪些单位要人,要什么样的人?这是求职需要的第一层次的信息。然而,大学生不是有活干就行的低层次劳动力,他们要对用人单位进行选择,要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是否符合他们求职的要求。那么,他们最想了解用人单位的哪些信息呢?调查汇总的数据见表6。
表6 你最需要了解用人单位哪些信息
3次选择合计重要性指数
工资福利水平 1603 25.25
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
1581 24.90
单位性质和规模
993
15.64
具体工作部门与职位信息
5268.28
企业用人标准 4917.73
员工培训制度 4697.39
企业文化 4597.23
单位内部管理水平 2243.53
其他
30.05
合计6349
100.00
根据表6的重要性指数排序可看到,单位的工资福利水平和单位的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两项是大学生最关心的信息,其次是单位性质和规模。这一结果与前面“择业时最看重的影响因素”一题的答案数据很接近(参见表3),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互相印证,说明了本次调查具有较高的信度。其次,上表数据还表明了大学生们求职时对用人单位内部的一些重要的信息细节,如企业文化、内部管理、员工培训、用人标准等信息关心不够,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在求职理念和求职行为上还不够成熟。关注企业文化及其内部管理与本人的职业理念是否相吻合,才算得上是一名高层次的理性的求职者。
就业求职信息从哪里来?哪个信息渠道更重要?表7数据给出了毕业生们的评价。
位列第一的是校园招聘信息,说明现在大学生就业活动的中心还是在学校,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招聘毕业生仍是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形式;而另一方面,报纸广播、社会人才与职业介绍机构在大学生就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还很小,说明大学生就业过程的社会化程度不够高,未能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互联网的作用突显出来,提示我们,也提示用人单位应更多地利用这一现代媒介,降低招聘成本,提高招聘效率。
表7 哪个信息渠道更重要?
*采用的是Likert5级分类,5为很重要,3为中等,1为很不重要
就业指导——市场化就业不可缺的环节
随着大学生就业机制越来越走向市场化,对于首次面对职业市场,面临择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指导就会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各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绝大多数是由原来的毕业分配办公室转化来的,他们的工作是否得到广大毕业生的认可和满意呢?本次调查的数据将对此作出回答。
1.就业指导不尽如人意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满意的占25.5%;不满意的占21.7%,多数人认为一般,占52.8%。这个数据表明学生们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较低,他们期待着更好的服务。
2.藏在深闺人未识——学生了解程度低
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对就业指导的低满意度呢?从另一问题“你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了解吗”的回答可以看到,不是很了解的占大多数,比例高达68.4%。显然,就业指导机构对于自身工作的宣传是明显不足的,工作的效果和影响也不够明显。
3.最需要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
在需要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当中,学生们最需要的是发布职业需求信息、组织校内招聘活动;其次,他们关注政策法规咨询、就业协议书指导、提高求职技能,最后,才是职业生涯指导和心理辅导。(见表8)
表8 你需要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提供哪些服务?
*采用的是Likert5级分类,5代表非常需要,1代表完全不需要。
可以看到,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是普遍的,多方面的,但最实实在在的、最需要的还是提供招聘信息和组织招聘活动。在另一项问题答案中,81.5%的学生希望能在大四以前开始就业指导,其中认为应该大三时开始的比例最大,为57.1%。而据我们了解,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面向大四学生开展的。尴尬的三方协议(就业协议)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在毕业生和招聘单位双方的求职和聘用意向确定之后,在学校、学生及用人单位三方之间需要签订一份就业协议,以确认和约定在学生正常完成学业毕业后该聘用意向的实现。聘用双方如有违约,将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责任。
对这样一份每位求职的毕业生几乎都要签署的重要协议,他们在签署之前对其内容和作用又了解多少呢?
调查数据显示,有83.3%的学生认为“三方协议”的签署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三方协议”的内容和作用了解较少和完全不了解的学生竞占到了53.8%,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就业指导工作的薄弱与不足。
尽管83.3%的人认为签署“三方协议”有必要,但当在签署了“协议”之后又遇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时,绝大多数学生(83.2%)选择了放弃“协议”争取新的机会,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27.3%)不惜以违约达到目的。由此不免让我们很怀疑,”三方协议”的效力到底有多大?
总结与说明
综上对本次调查主要数据结果的基本分析,我们对当前北京地区大学生毕业求职意愿的基本特征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初步的把握,现归纳总结如下:
1.“考研热”成了“就业难”的一种后果,因就业难而去考研竟成了一种时尚,而考研热又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高学历化进程。
2.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选择高度集中,北京成了在这里学习的绝大多数学于渴望留下就业的地方。北京作为国家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总不该成为全国人才的“黑洞”吧?(宇宙间的黑洞是把其周边一切物质包括光都吸入其内部的高密度高引力的星体。)
3.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基本是以工资收入水平的高低为准绳而做出的。因此,外资合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最受青睐,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则备受大学生冷落。
4.大学生的就业收入预期普遍偏高,缺乏理性亦缺乏标准。这样会导致求职过程中摩擦性困难增加,职业搜寻过程延长,求职费用与招聘成本加大。
5.选择职业时,大学生最看重的是个人未来的发展与晋升,工资收入和就业地区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6.更加开放的择业观使大学生普遍接受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做法,接受了打零工等灵活就业方式。这也是大学生对“就业难”,以及对户籍、档案等管理制度对就业地区限制的反应。
7.求职过程中,就业信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从大学生关心的用人单位信息来看,他们的求职选择还不成熟,只看工资福利,只看单位的业务规模是不够的。多关心一些企业的内在素质、企业文化、内部管理等要素,是否适合于你的个人发展,或许可降低近年来不断升高的大学生就业离职率。
8.就业信息的获取状况说明,大学生就业求职的社会化程度还不高,主要是在校园的圈圈内,没有充分融入到社会职业市场的大圈圈里去。
9.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差距,未尽人意。目前学生对这项工作的认知度还不高,满意度也不离。大学生就业是从非劳动力状态一下跨入职业市场,面对竞争,他们难以适应,缺少经验,需要帮助;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必不可少,亟待加强的。
10.就业协议的法律地位在哪里,它的实际效力有多大,是令人怀疑的。因为有83.2%的毕业生回答说:如有更好的单位要人他们将放弃已签定的协议。
补充说明
本报告是对此次调查数据结果的初步分析,主要为单变量描述性分析,目的仅在于将北京地区2003年应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求职意愿做一完整的勾画与描述,摆在人们的面前。进一步地深入分析,如多变量间的相关分析和对一些现象决定因素的深入探讨,将留待本课题各有关分报告中去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