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县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腑肠四穴治疗腹部术后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腹部术后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采取针刺董氏奇穴[1]中的腑肠四穴:肝门、肠门、腑肠、四花下;每日2次, 3天1疗程,治疗1~ 2个疗程。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83.9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 4.940, P= 0.02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腑肠四穴治疗腹部手术后肠梗阻效果显著。
【关键词】腑肠四穴;董氏奇穴;腹部术后;肠梗阻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9-0221-02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8年8月伊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普外科腹部术后肠梗阻患者.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20-80岁(平均45岁);其中阑尾切除术30例,消化道穿孔修补术2例,肠癌手术4例,外伤后剖腹探查术4例;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龄18-80岁(平均60岁);阑尾切除术15例,消化道穿孔修补术5例,肠癌手术6例,脾切手术4例,疝气手术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方法
2.1治疗组 腑肠四穴操作方法:取穴:腑肠穴:在膝眼下十一寸,胫骨外廉,针深五分至一寸;肝门穴:在尺骨之内侧距豌豆骨6寸,操作:针深三至五分;肠门穴:在尺骨之内侧,距豌豆骨3寸,针深三至五分;四花下穴:在膝眼下十二寸半,胫骨外廉,针深一至二寸。上述穴位刺后有酸麻胀痛感觉即可,留针45分钟,每天2次,3天为1个疗程。常规组采用胃管减压、清洁灌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2.2疗效标准 显效:3天内腹胀消失,肛门排气,饮食后无腹胀腹痛等不适,腹平片无异常;有效:一周内达显效标准;无效:一周后腹痛腹胀无任何缓解。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 2= 4.720, P< 0.05
4.讨论
腹部术后的前3天绝大多数病人都会出现腹胀、无排气排便症状,即所谓的肠梗阻。其形成原因为:麻醉、药物影响、手术创伤等,西医治疗此类肠梗阻常规采用清洁灌肠、肛管排气、胃肠减压等措施,功效多不明显[2]。中医将此类肠梗阻归为“肠结”、“腹满”。手术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为其基本原因。病位多居脾、胃、大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与脾相表里,十四经取穴多为:足三里、上、下巨虚、内关、上腕、大肠腧、章门。其取穴原则为:足三里是足阳明胃径之下合穴,是治疗胃肠腑病要穴,能补益脾胃、行气通腑止痛;天枢为大肠募穴;中脘是任脉与手太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上、下巨虚分别为大小肠经下合穴;上述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疏通胃肠气机。加减配内关、上脘以和胃降逆止呕;配大肠俞、上脘以调畅气机,消除腹胀;配内关、章门缓解腹痛[3]。董氏奇穴[1]中腑肠四穴治疗这类肠梗阻疗效显著。肠门穴在以腕部为中心之太极全息对应中,适当大肠肛门部位,又本穴在小肠经上,小肠为水分之官,利湿作用甚佳。因此本穴能治腹胀、腹痛。肝门穴:治湿从脾,小肠与脾通,能去湿气,又为水分之官,肝门与肠门在小肠经上,小肠经之原穴腕骨为治黄疸要穴。腑肠穴主治:肠炎、腹胀、胃痛。穴位在胃经上,主治脾胃病为主。四花下穴主治:肠炎、腹胀、胃痛。穴位在胃经上,主治之病多为脾胃病。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针刺对消化道运动可实现双向调节[4],如针刺足三里能够促进胃肠运动,又能抑制小肠运动;针刺通过神经和体液两重调节,激活植物神经系统,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功能[5]。
综上,董氏奇穴中的腑肠四穴治疗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疗效明显,应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维杰.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 [M].上海:美国中医文化中心.2006.62.
[2]彭俊生,誉文华.腹部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预防与处理[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4, 7(2): 160~ 161
[3]谭晓红,李绍芝.针刺足三里对狗小肠运动功能的影响[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1991, 17(3): 60~ 61
[4]石学敏.针灸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8
[5]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1074
论文作者:赵宗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9
标签:肠梗阻论文; 小肠论文; 针刺论文; 腹部论文; 术后论文; 穴位论文; 大肠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