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追问就是其中的一种。在数学课堂中,追问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内化新知,掌握知识本质,使课堂交流更有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追问 策略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只是习惯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回答,很少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很多内容都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有效追问,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远,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一、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追问
有效追问的目的不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高质量的课堂追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地追问,进而感受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相转化的思想呢?我在上课伊始是这样教学的: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平行四边形草坪的图片,并附上底、高和底的邻边三个数据,请同学们依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集中精力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有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先前学习经验,我适时追问:同学们能大胆地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有的同学猜想底乘高,有的同学猜想底乘它的邻边。在复习旧知后,我并没有急于组织学生探索新知,而是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根据先前学习经验进行了大胆的猜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更为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当学生发现猜想结果不相同时,引起了争议,产生了要实践验证的愿望。这个环节,我就是抓住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追问,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学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在重难点处追问水到渠成
重难点的教学是一堂课的灵魂。重点把握了、难点突破了就意味着教学效果的达成。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练习设计中有一题:用6根同样长的小棒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有些学生随口回答能,有的回答不能。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通过想象、空间观念来判断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特别是对于中下学生。
教师第一次进行追问:“能的话,该怎么摆?”一种情况学生想:“三边分别是1根、2根、3根不能拼成三角形。”只能另一种情况:“三边分别是2根、2根、2根。”
教师第二次进行追问:“它会是一个怎样的三角形呢?”毫无疑问,是等边三角形。
教师第三次进行追问:“现在有5根同样长的小棒,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能的话,该怎么摆?”这时学生很自觉地被老师推向思考境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很快得出了答案。
教师第四次进行追问:“现在有4根同样长的小棒,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想象一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这位教师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使学生综合灵活运用所学新知识“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重点把握了,难点也顺利地突破了,可谓达成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三、在错误处追问,问出“思路”
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局限,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能批评、指责学生,也不能进行冷处理。错误往往发生在学生思维偏差时,教师应发挥追问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修正、辨析错误,在反思中找到正确的方法。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做一个长4米的通风管,通风管的横截面为边长0.3米的正方形,制作这样一个通风管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题目出示后,学生们觉得题目很简单,立即投入到了计算中。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是这样列式的:4×0.3×4+0.3×0.3×2;4×0.3×2+4×0.3×2+0.3×0.3×2;(4×0.3+4×0.3+0.3×0.3)×2。显然,学生们都是直接套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没有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解答。教师此时并没有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追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通风管有几个面呢?”“6个面。”学生们脱口而出。教师微笑着问:“这样的通风管做出来,怎么能够通风呢?”学生们恍然大悟,通风管只有4个面,刚才所列的算式是错误的,重新列出了算式,完成了问题的解答。上述案例,学生由于认知上的困惑,解题时出现了错误。教师通过不断追问,让学生明白了错误的根源,避免了日后发生同样的错误。
四、在意外处追问,问出“精彩”
课堂是动态的,也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会发生意外,如果教师将这些意外搁在一旁,就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熄灭他们创新的火花。所以,教师要学会跳出课前的预设,对生成的意外积极回应,进行有效追问,让学生的认知在意外中得到深化,彰显课堂教学的精彩。
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直径是10厘米的圆,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一些?”题目一出示,学生们认为很简单,因为正方形和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都学过了。学生们很快进行了列式解答:正方形的周长10×4=40(厘米);圆的周长3.14×10=31.4(厘米),因为40厘米>31.4厘米,所以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正当老师准备进入下一题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样比较非常麻烦,我有更简便的方法,不需要计算。”听了这个学生的话,大家感到很惊诧,老师也感到有些意外,但老师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追问道:“能不能说说你的想法?”那个学生说:“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这个圆就是正方形里可以画的最大的圆,因此,圆的周长必定小于正方形的周长。”全班响起了掌声。上述案例,教师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给予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激活了学习主体,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让意外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精彩。
总之,追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一门艺术,它可以成功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进行有价值的追问,促进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丽娜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追问环节的设计[J].学苑教育,2017,(06)。
[2]柯清洪 小学数学课堂“追问”艺术[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06)。
[3]邵怀领 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15,(01)。
论文作者:赵川红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2月总第2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正方形论文; 角形论文; 通风管论文; 学生们论文; 错误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2月总第29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