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键词: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历史学习的主人。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此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成为了现代教学的目标,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凭借笔者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历史教学主体地位兴趣互动形式一、营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就会产生满意、愉快、互谅互助的态度和体验,在这种积极的态度支配下,学生就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以表扬为主,宽、严有度。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以亲切温和的形象面对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宽容在学习上的错误,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思考,以便让学生感受尊重和平等的气氛。我觉得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正面的批评也许会毁损学生的自尊,如果旁敲侧击,学生会知道你用心良苦,不但会欣然接受,还会对你心存感激。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赏识每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语言来激发学当老师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初中学生过程中,要让他们从中有所领悟、有所感想,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有了兴趣,学生便会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去质疑。
(一)利用教材中的导语部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因为历史教材中每课都设置了导入框,我通常会在正式上课前,先让学生阅读导语部分,以此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根据内容设计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在讲解中国文化的勃兴时,我先写出一段甲骨文,让学生猜一猜这段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及后来是怎么发展的?上课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自然觉得好奇,有悬念,全身心的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
(二)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及彩页,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真貌。
插图及彩页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它生动而直观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如,人物图,场景图以及地图等。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远古人当时的生活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在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北京人”时,教材中就插入了“北京人头像、北京人举火把追野兽、北京人生活时期的部分动物“等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把历史发生的事件及现象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
(三)引用历史故事增加历史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2至15岁左右正处在身心转型期,求知欲强好奇心也大,尤其是对事物的感知力较强,不仅喜欢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他们还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表达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分析还有一定困难。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由意境的问题以及增加故事的趣味性来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以此凸显初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史事,在教学中抓住一些要点,配以相关的真实且有趣的历史,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吴越争霸中的卧薪尝胆、长平之战中的纸上谈兵、巨鹿之战中的破釜沉舟等小故事。紧扣教材不仅增强了趣味性,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讲到“秦王扫六合”时,在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观看电视《秦始皇》中秦王嬴政当政和兼并六国时期的内容。生动、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并巩固历史知识。
(四)精心设计问题和有趣的课外作业,激发学习主动性,巩固课堂学习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创设由意境的问题。比如在讲完“赤壁之战“时,给学生留下这样的课外作业: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与曹操有关,结果为什么大不一样,对学生有何启示。这样设计问题,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还彰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精心的问题和有趣的课外作业,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质疑,使学生在课外回顾并检查课堂学习成果,亢实了课堂知识基础。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互动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其主体性才得以体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讨论和分组活动进行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组织广泛的讨论交流。
尽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积极地就历史问题进行质疑、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彼此交流,激烈讨论,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彰显了学生的个性。曾经在《西安事变》一课中,有位学生质疑:“该不该放蒋介石?”。我觉得这位学生的质疑很有代表性,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促发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于是我进行分组讨论、交流、争辩,全班学生以极大的人情投入到讨论中去。他们不但在探讨和交流中增长知识,在辩论中形成观点,还培养了能力,加深了对西安事变的理解。
课内教师设计一些基础知识题目,让学生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开展,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学生能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完活字印刷术后,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胶泥或者土豆等制作一些活字排成自己喜欢的诗或格言,然后蘸上墨印在纸上,体会古代活字印刷的效果等。
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课堂活动的主角。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运用是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所以教师在现代教学中能否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创新教学中会学、好学和乐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成败与否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生学习的主动性。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应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后进生,走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亲和力,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愉快。
论文作者:高新友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
标签: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教师论文; 主体论文; 知识论文; 地位论文; 主体性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