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完成其使命?_经济特区论文

经济特区完成其使命?_经济特区论文

经济特区完成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特区论文,使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特区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以特殊方式开辟的“政策试验田”。邓小平开创 性地提出了在中国搞经济特区的设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块试验田,使中国改革开 放的进程没有因为当时的反对而夭折。回顾20多年的开放历程,不可否认,经济特区为中国 的渐进式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难以替代的示范效应。

与WTO精神相违背

在看待经济特区问题时,我们不能忘了一个背景,那就是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从严格意义 上说,经济特区与WTO的精神是相违背的。WTO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普遍的国民待遇,即给予 国内企业的所有政策待遇,同样要给予外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继续搞特殊政策 下的经济特区,显然有违普遍国民待遇原则。

实际上,中国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一直实行着多重待遇的原则: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的 不 平等待遇,国有企业同私营企业的不平等待遇,外资企业同私营企业的不平等待遇等等。中 国开放市场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对外开放,另一方面是对内开放。

在对外与对内开放的双重压力之下,经济特区的存在已经丧失了重要的政策基础,凭什么 经济特区就应该享受比西部地区更多的优惠政策呢?凭什么经济特区的外资企业获得的优惠 ,在特区之外就无法获得?在外资眼中,在市场眼中,中国的经济特区已经从促进改革和市 场 经济发展的产物,变成了阻碍继续完善市场经济的障碍,变成了在中国维持局部利益的一种 特权。WTO所要求的市场规则,在经济特区的概念下是经不起诘问的。

经济特区的历史作用和成功发展是无可争辩的。但是,经济特区的历史作用与经济特区本 身的成功与否是不一样的。香港《远东经济评论》认为:经济特区除了在中国大陆探索出了 一 种市场经济的新形式外,个别特区的发展在整体上并不成功。这种看法虽有一定的偏见,但 是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中国大陆设立了五大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从五大经济特区的发展 结果来看,只有深圳算得上成功,其他经济特区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很多问题。珠海完成了 基本建设,但由于基础建设的摊子铺得太大,至今珠海市政府还欠下一屁股债。厦门由于历 史和特殊地缘的原因,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全国闻名的远华走私巨案除了暴露出厦门部 分政层的腐败,还暴露出厦门多年经济虚弱的真像。

汕头的处境与厦门相似。经济特区的建立并没有使汕头像深圳那样出现大的建设高潮,反 而鼓励了在特区旗号的庇护下,大搞走私等旁门左道。走私的猖獗、市场环境的败坏,尤其 是近年恶性发展的走私与逃骗税大案,使汕头成了经济特区中令人扼腕的一个。至于最大的 经济特区海南省,同样由于各种原因,发展缓慢,留在人们印象中的,似乎只有轰动全国的 房 地产泡沫,以及一直开而不发、直至荒芜的洋浦开发区了。

经济特区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试错”尝试,它的历史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象征意义 大于实际意义。

面临“二次开放”

深圳市是经济特区中发展最好的一个,也可以说是惟一成功的经济特区案例,但深圳目前 也面临着新的困境。作为经济特区,深圳过去的发展更多地得益于政策倾斜和优惠,随着目 前特区要素的减少,深圳已经出现开放速度降低的迹象,如国有经济改革迟缓、新的市场经 济规则建立缓慢等。据统计,到2000年年底,深圳仍有半数以上的国有企业没有真正放活。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存在政策障碍,一些政府部门一遇到政策障碍就束手无策; 更重要的原因是国有企业和政府不敢冒改革的风险,或者担心改革成本太高。政府和企业改 革迟缓、改革心态减弱,这是深圳市的开放弱化的明显迹象。

部分外资的撤出,是深圳市竞争力开始减弱的另一个迹象。家乐福在深圳已经拥有两家店 铺,但2001年家乐福再度在深圳申请开店,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因为深圳市政府提出 :家乐福在深圳开设新店的前提是,将其全球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设在深圳。但是,由于家 乐福已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其在中国发展的重心已显而易见,面对深圳市政府的要求,家 乐福很难选择。一些在深圳的外资金融机构,在重新评价中国市场之后,也逐渐从深圳撤出 。

制造业等产业的“空洞化”,正在对深圳经济形成威胁。深圳市在特区建设过程中形成的 优 势,主要表现在制造业、装配业和加工贸易上。深圳市如果能继续保持外向型的制造和装配 业中心的地位,就能继续保持竞争力。但是,内地市场的开放打破了这一格局,内地在劳 动力成本等要素上比深圳更具有优势。目前,一些制造业已经开始从深圳迁往内地。如果按 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深圳又没有新的产业建立起来,可能会出现制造业空洞化的危险。

至于深圳一直大力推动的高科技发展战略,进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如今再也看不到前些 年内地人才挤破头往深圳跑的盛况了,特别是IT人才,深圳人更是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往北京 和上海跑。业内人士认为,北京、上海的跨国公司更多,导致了人才聚集效应。加上北京、 上海开发的IT行业新产品较多,对人才的吸引力就更大,形成了良性循环。而深圳IT行业的 大规模公司屈指可数,开发的新产品也不多。如果IT人才不再心向深圳,深圳的高科技战略 就可能被釜底抽薪。

目前深圳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困境,其他的经济特区就更不用说了。已经有经济学家呼吁, 中国的经济特区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迫切的“二次开放”。

取消特权不等于取消开放

“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加入WTO的同时已经完成,如今面临着一个问题:经济特区 向何处去?

要回答这个问题难度很大,这实际上是对经济特区未来发展的战略研究。但可以肯定,今 后特区的心态调整很重要,尤其是政府应该调整心态,再也不能用特区的眼光来看问题了。 在全国都已逐渐开放、中国加入WTO的情况下,特区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应该老老实实 地把经济特区的发展归结为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最终靠的是区域竞争力。在新的形势下,构成地区竞争力的要素不再是过去 的政策优惠或政策倾斜,而是与其它地区一样的人才、市场环境、产业发展水平、技术创新 、政府素质、行政效率等等。今后特区要学会在真正公平的环境中进行市场竞争,这对过去 的特区政府来说是一个考验。

入世后“特区不特”的问题已成为大陆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中国入世的第二天,深圳市 市长于幼军在接受访问时认为,深圳是大陆市场经济比较完善、成熟、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 一个城市,已具备了从容应付入世的基础与条件。但是,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国企和民 企结构调整及优化、城市总体经济结构等方面,深圳仍然面临冲击。

政府“再造”是一个重要问题。政府“再造”是指在加入WTO的前提下,政府必须完成的深 刻的改革。过去,特区政府扮演的都是强力干预经济的角色,甚至主导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但在市场形成和中国入世之后,政府角色应该有较大的调整,应迅速从经济的直接参与者转 为环境建设者。这意味着政府要放弃很多权力和直接利益,政府官员要放弃很多良好的感觉 。这不亚于政府对自己的一次“革命”。

以深圳为例,在进一步发展受阻的情况下,政府改革可能是一个突破口。比如,在检讨政 府改革意识弱化的同时,深圳是否可以对政府官员进行较大调整,以全新的、更具有创新和 效率的政府来吸引人才和资金的聚集?是否可以在WTO的框架内,进行更大幅度的开放?是否 可以在政府行政公开、信息披露和政策环境上,在全国保持一种领先?这都需要政府以勇气 来对待。

经济特区继续存在有可能给外界造成中国开放不彻底的印象。有专家认为,经济特区至少 在字面上已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需要注意的是,应取消的是经济特区在行政和政策上的特殊 性,而不是取消市场开放。

这一思路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了体现,国务院明确表示西部开发不设经济特区。这除了意 味着中国经济从“摸着石头过河”向按规则出牌转变、从局部开放向全面开放转变之外,也 意味着中国决策层改变了过去的特区思路。中国政府完全可以向国内外市场展示:中国取消 经济特区的形式,是为了在更大程度上开放,目的是使全国都成为经济特区,使中国成为一 个真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和竞争的国家。

标签:;  ;  ;  ;  

经济特区完成其使命?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