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止血分子标志物在心绞痛和脑血栓诊疗中的应用论文_李卫军

李卫军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心绞痛和脑血栓病人血栓止血分子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差异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心绞痛和脑血栓病人各60例纳入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bg)的浓度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作常规体检的40例健康人群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心绞痛和脑血栓病人D-Dimer、Fbg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AT-Ⅲ活性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D-Dimer、Fbg含量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5),而AT-Ⅲ的活性则明显低于后者(P<0.05);亚急性期脑血栓患者D-Dimer含量明显高于急性期与稳定期脑血栓患者,急性期脑血栓病人Fbg浓度明显高于亚急性期和稳定期患者(P<0.05),而AT-Ⅲ的活性则明显低于后两者(P<0.05).结论 血栓止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判断心绞痛、脑血栓病人的类型、治疗效果及预后. 【关键词】 心绞痛;脑血栓;分子标志物【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161-02

随着我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血栓栓塞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高致残率和病死率严重影响中老年朋友的生活质量.心绞痛和脑血栓是其中常见的两类疾病.有研究显示,通过检测凝血激活的某些微量分子标志物能反映患者体内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情况【1】,进而及时进行相应的药物干预,以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一般的血栓止血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等项目检测意义不大,本文选取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及纤维蛋白原(Fbg)作为研究指标,探讨其在心绞痛和脑血栓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6月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60例心绞痛患者和60例脑血栓患者.入选者均符合WHO 临床命名及诊断标准,心绞痛组:男41 例,女19 例;年龄47-78(62.47±8.13)岁;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各30例.脑血栓组:男43例,女17例;年龄51-79(64.38±9.25)岁;其中急性期、亚急性期、稳定期脑血栓病人各20 例.同时选择健康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50-78(64.51±9.43)岁.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心绞痛和脑血栓病人近期内均未应用任何抗凝及溶栓药物治疗;(2)健康对照组体检结果证实无血栓、出血性疾病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3)所有对象均排除其它器质性病变.1.3  研究指标 所有对象均在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置入由奥地利格雷那公司提供的抗凝真空采血管中(3.8%(w/v)枸椽酸钠0.2ml+ 静脉血1.8ml),3000r/min离心15min,取新鲜血浆上机检测.使用CS5100 全自动血凝仪(Sysmex公司,日本)检测D-Dimer和Fbg浓度及AT-Ⅲ的活性.检测方法:D-Dimer使用免疫比浊法,AT- Ⅲ 使用发射底物法,Fbg使用凝固法(Clauss方法).全部使用原装进口的西门子配套试剂,严格按本实验室相关检测项目的SOP文件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数据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对象血栓止血分子标志物检查结果比较 心绞痛和脑血栓病人DDimer、Fbg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AT-Ⅲ活性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组D-Dimer高于脑血栓组,AT-Ⅲ活性低于脑血栓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凝血、抗凝与纤溶系统相关因子处于动态平衡,以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合并存在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性疾病,血脂在血管壁上的长期沉积、持续高血压对血管壁的破坏,均可损伤血管内皮.内皮下组织暴露后引起炎性细胞及血小板趋化,局部炎性反应加重了血管内皮的损伤,血小板趋化后激活血小板及凝血系统,大量止、凝血分子标志物释放入血【2】.因此,血栓止血分子标志物检测可作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某些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D-Dimer是继发性纤溶亢进诊断的重要依据,是机体活动性血栓形成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是筛查与诊断血栓及出血性疾病最常用的指标【3】.心绞痛和脑血栓病人存在血液高凝状态,极易激活凝血系统,诱发纤溶系统亢进.表1结果显示两组病人D- 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证实心绞痛和脑血栓病人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表2结果显示UAP 病人较SAP病人D-DiGmer水平明显升高,这也印证了UAP患者心肌缺血、血栓程度更严重,血浆D-Dimer水平检测可用来辅助判断心绞痛类型,并进行风险评估.抗凝血酶是主要的生理性血浆抗凝物质,尤其对凝血酶的灭活能力占所有抗凝蛋白的70%~80%.而AT-Ⅲ又占了抗凝血酶的大部分的生理活性,当AT-Ⅲ活性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血栓形成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表1中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理论.表3中结果显示脑血栓急性期AT-Ⅲ活性最低,随着时间和治疗陆续推进,AT-Ⅲ活性慢慢上升,如果这期间AT-Ⅲ活性又突然下降,可能预示着预后不良.Fbg是血浆中的蛋白质分子,表1结果显示两组患者Fbg水平明显升高,表明心绞痛、脑血栓患者存在高凝状态,纤溶活性增高,临床对心肌梗死、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抗凝治疗即以此为基础.有研究表明脑血栓病人凝血系统异常持续时间较长[4],本文结果也显示亚急性期和稳定期脑血栓病人Fbg水平均处于高位,说明脑血栓病人的抗凝治疗应持续较长时间,以防止迟发性出血及再发血栓.参考文献[1] 宫美华.心绞痛和脑血栓患者止血与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5):121-122.[2] 王淑萍(综述),刘胜琳(审校).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应用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05:594-596.[3] 余杏,姚敏就,魏小斌,等.血浆D-二聚体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海南医学,2012,23(06):129-130.[4] 马建林,马立宁,张银环,等.止凝血分子标志物变化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2:3217-3219.

论文作者:李卫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

标签:;  ;  ;  ;  ;  ;  ;  ;  

血栓止血分子标志物在心绞痛和脑血栓诊疗中的应用论文_李卫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