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床土调制剂的育秧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王杰,周萌,杜伟玲[1](2018)在《寒地水稻旱育秧苗床调理剂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阐述了寒地水稻旱育苗技术发展历程,对水稻苗床调理剂的主要组成成分进行了剖析,指出了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水稻苗床调理剂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未来水稻苗床调理剂的发展提供参考。
张娟,刘传玉,张广鑫,黎庆,宋继富,岳欢[2](2016)在《关于水稻旱育秧技术中土壤调酸的副作用及补救措施的研究》文中提出从1983年开始,我省在水稻种植领域全面推广旱育秧(旱育稀植)技术。旱育秧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床土调酸,床土调酸的目的是,创造酸性的土壤环境,抑制立枯病菌的活动。经5年的潜心研究和反复试验,我们发现了旱育秧床土调酸带来的要害副作用,筛选出了最佳补救措施。研究表明,旱育秧床土调酸后使床土有效硅降为零。水稻是典型的喜硅作物,水稻从苗期就进入吸硅高峰期,而苗床调酸后,使苗床中无有效硅可吸收。缺硅导致弱苗,使立枯病、青枯病等疫情多发。研究表明,苗期喷施液体硅肥,稻苗快速补硅,是旱育秧床土调酸副作用的最佳补救措施。本项研究成功,完善了旱育秧配套技术,将对我国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结刚[3](2011)在《机插双季杂交稻育秧技术与晚稻不同插秧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杂交早稻组合淦鑫202、金优299和杂交晚稻组合五丰优T025、天优122为材料,研究播种量、床土培肥量、床土类型、育秧技术及插秧方法对机插双季杂交稻秧苗生育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其结果如下:(1)随着播种量的不断增加,机插双季杂交稻秧苗苗高、假茎宽、叶龄、叶片SPAD值、百苗干重、根数以及苗体含氮量及可溶性糖含量均不断下降,秧苗素质降低;弱苗率上升,出苗率、成秧率下降;漏穴率降低,机插后大田发根力及绿叶数降低。早稻:100g、120g/盘(干谷)处理秧苗素质、成秧率中等,但机插质量好、机插后田间发根力及绿叶数较多,故100-120g/盘(干谷)播种量是机插双季杂交早稻最适播种量。晚稻:80g、100g/盘(干谷)处理秧苗素质、成秧率较高,机插质量好、机插后大旧发根力及绿叶数多。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LAI均不断增加,但茎鞘中可溶性含量不断降低;单位面积有效穗也不断增加,而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不断降低降低;实际产量先增加后降低,80g、100g/盘(干谷)处理产量最高。因此80-100g/盘(干谷)播种量是最适机插双季杂交晚稻播种量。(2)随着床土培肥量的增大,机插双季杂交晚稻秧苗的苗高、假茎宽、叶龄、叶片SPAD值、百苗干重、根数均不断增大,秧苗素质、机插质量不断提高,且含氮量及可溶性糖含量也不断增加;但床土培肥过高会使秧苗苗高过高而导致伤苗率、死苗率上升,降低机插质量。600g/复合肥100kg床土处理秧苗素质及机插质量较好。高峰苗数、单位面积有效穗、氮素积累量、干物质生产量、茎鞘中可溶性糖含量、LAI均床土培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床土培肥量大的处理虽高峰苗数多、单位面积有效穗多,但无效分蘖也多且穗型小成穗率低,600g复合肥/100kg床土处理分蘖较多且穗型好。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则随着床土培肥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实际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在床土培肥量为600g复合肥/100kg床土处理产量达到最大。故机插双季杂交晚稻床土培肥应为600g复合肥/1 00kg床土。(3)不同床土类型育秧对比试验表明:菜园土处理秧苗苗高、根数、假茎宽、苗体含氮量及可溶性糖含量、百苗干重均大秧苗素质最好,出苗率、成秧率最大,弱苗率较小,漏穴率最小,机插后苗质较好。菜园土处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最高,且实际产量最高。故菜园土是比较理想的机插双季杂交稻育秧床土。(4)在育秧技术、插秧方法对机插双季杂交晚稻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中,秧苗素质以采用旱育并喷施多效唑的处理最好,其秧苗根数、发根力、假茎宽、百苗干重最大,且成秧率高、漏插率低、机插质量好。旱育并喷施多效唑的秧苗机插后,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植株茎鞘可溶性糖含量均最高,单位面积有效穗、产量也最高。因此双季杂交晚稻应该采用旱育秧苗并喷施多效唑,插秧方法选择机插。
王君[4](2007)在《水稻机插秧苗的生长和超秧龄过程的分析及其调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42006年三年间以武育粳3号,扬粳9538等为供试材料,进行了机插稻育秧研究,探讨了床土培肥的效应及其对秧苗生长的影响,并实施了超秧龄秧苗的生长观察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生长效应等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添加速效肥料(复合肥料)进行床土培肥,可使床土速效NPK含量迅速增加,速效氮的增加呈指数关系,高培肥处理的增幅大于低培肥处理,丘陵土的增加快于冲积土;速效磷含量随培肥水平的提高直线上升,床土类型间有显着差异,丘陵土快于冲积土;速效钾的增加趋势与速效磷相似,但增速在不同床土间几近相同。育秧过程中速效养分的消耗也各具特点,总的趋势是高培肥水平下高消耗,速效氮消耗快于速效磷和速效钾。(2)床土培肥对秧苗的生长和秧苗素质有很大的影响。秧苗株高随床土培肥水平的升高而显着增加,通过床土培肥措施可以较好地调控秧苗株高。在一定肥力范围内,秧苗干重、单位苗高干重、秧苗茎基粗、叶片SPAD值、秧苗含氮量随培肥水平的增加而提高,可见通过适当培肥措施可以获得较好的秧苗地上部生长。秧苗根系活力、单株发根数、最长根长随培肥量的增加有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对床土肥力的反应较地上部生长敏感,表明地下部生长只有在适宜床土肥力水平下才能表现较好。根/冠比随培肥水平增加而下降,可见床土肥力水平对地上部的促进效果高于地下部,高质量的机插秧苗应具有合理的根/冠比。碳氮代谢的测定结果显示:随着苗龄的增加,苗体含氮率和可用性糖含量在育秧期持续下降。至适栽期,苗体含氮率在30mg/g左右。高培肥水平下苗体含氮率提高,但随着秧苗苗龄的增加,这种差异逐渐减小。苗体的可溶性糖含量则随培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秧苗糖氮比与床土培肥水平有着很好的相关性,冲积土和丘陵土两种床土条件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23、0.9614,表明秧苗的糖氮代谢很大程度上受到床土肥力水平的控制。较低的和过高的床土肥力条件均可导致秧苗的发根力降低。移栽实验显示,床土培肥处理可以缩短秧苗移栽后的缓苗期,但对秧苗分蘖发生的速率并无多大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只有在合适的床土肥力水平范围内,才能育成形态适宜和地上、地下部生长均衡的健壮机插秧苗。(3)水稻机插移栽中适栽期秧苗不能及时机插导致秧苗在秧盘中过度生长,形成超秧龄秧苗。在超秧龄初期阶段(至播种后28天),秧苗地上部仍可维持一定的生长,秧苗干重和单位苗高干重尚有一定增加,苗体糖氮代谢尚能维持。但秧苗叶色(SPAD值)迅速下降,秧苗地下部生长停滞,根长、根数等停止增加,根系活力迅速下降,根冠比明显降低。在严重超秧龄阶段(至播种后36天),苗高依然快速增加,单位苗高干重大幅下降,秧苗叶色维持在较低水平。根系活力低,根系生长处于最低水平。超秧龄生长过程中秧苗糖代谢反应敏感,氮代谢则相对稳定,故秧苗糖氮比在严重超秧龄时大幅下降。不同床土肥力条件下超秧龄秧苗生长特征有显着差异,高培肥水平下的秧苗茎基粗没有显着变化,但苗高迅速增加,单位苗高干重大幅降低,地下部生长较低培肥处理更弱,根数和根长较低,根系活力下降迅速,根冠比与低培肥处理相比大幅减小。床土培肥水平对超秧龄秧苗的碳氮代谢影响显着,高培肥处理的超龄秧苗营养状态更为劣化。以上结果表明,超秧龄阶段特别是严重超秧龄阶段的秧苗生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育秧阶段(适栽期)的育秧条件和生长状况,低培肥处理的秧苗在超秧龄过程中糖氮比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水平,从而维持秧苗活力相对较好的营养状态。(4)生长调节物质对秧苗生长显示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在适栽期,供试的生长调节物质多数可以看到明显的处理效应。与对照相比,ABA处理能显着提高秧苗的株高,茎基粗,最长根长,根重,根冠比等秧苗生长指标,并可见秧苗的POD酶和CAT酶的活性显着提高,显示能够促进生长的作用;乙烯抑制剂处理秧苗的可用性糖含量、氮素含有率和POD酶的活性极显着高于对照;GA抑制剂处理的最长根长,可用性糖含量,氮素含有率和POD酶,CAT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多效唑处理在适栽期时能显着抑制秧苗株高伸长,虽然秧苗地上部干重未见改善,但对秧苗单位苗高干重和茎基粗,根重,根冠比,根系活力,可用性糖含量,POD酶,CAT酶等各指标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在超秧龄生长中,ABA处理的秧苗地上部干重,单位苗高干重,茎基粗等显着高于对照,但是最长根长,根冠比,POD酶和CAT酶活性等素质指标与对照相比,差异变小,有些指标甚至出现负向变化的趋势。乙烯抑制剂处理除可用糖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以外,其他各秧苗素质指标与对照已没有显着差异;GA抑制剂处理的秧苗茎基粗和可用性糖含量高于对照,SPAD值低于对照,而其他指标与对照已无明显差异;多效唑处理的秧苗,其抑制秧苗株高的效应仍然可见持续,株高显着低于对照,且秧苗的可用性糖含量、氮素含有率、CAT酶活性等也显着高于对照。但至严重超秧龄时,在适栽期前进行的各个处理对秧苗的生长效应已基本消失,均未见明显的调节作用。
陈章甫,曹开蔚,周培建[5](2003)在《江西水稻“三秧”技术研究与推广》文中研究表明水稻“三秧”技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着力推广的水稻栽培新技术。近十年来,江西“三秧”技术推广面积大,经济效益好,节本增效明显,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在“三秧”技术研究与推广过程中,江西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对“三秧”技术进行了许多创新,如研制了简化旱床育秧的床土调制剂及育秧方法,拓展了其应用范围;提出了二晚抛秧的“十二字”关键技术,率先在长江流域突破了二晚抛秧;对壮秧剂进行了四改,形成了南方型水稻壮秧剂,创新了水田壮秧剂塑盘育秧方法。
胡泽友[6](2003)在《棉花新型床土调制剂的研制及其对棉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在成功研究和开发推广水稻壮秧营养剂的基础上,为扩大该产品使用范围,根据棉花苗期的生理特征和病害情况,采用小区试验和省内主要棉区布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棉花新型床土调制剂对土壤肥力、棉苗素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研究,旨在为全面评价这种新型床土调制剂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简化育苗工序,减少生产运行成本,寻求简便易行,一剂多能,省工省肥的棉花苗期床土配方和棉花的稳健生长奠定理论基础。 本试验研究的内容包括:棉花床土调制剂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棉花床土调制剂对棉苗素质的影响;棉花床土调制剂对棉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棉花床土调制剂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田土壤理化性状对棉苗的生长发育以及后期的产量和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针对棉苗床土特点进行合理施肥,是改良苗床、壮苗、省工、省肥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棉苗床土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的丘块中加入不同配比的床土调制剂后,再对土壤中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和活性酸(pH)进行测定,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处理1和处理2土样中施用的混配肥较多,其土壤中各项指标较处理3和处理4土样中高,棉苗床土中肥力得到明显提高,杀菌剂和生长调节剂的施用对土壤肥力影响不明显。 2.棉花床土调制剂对棉苗素质的影响。试验表明:4种不同配方的床土调制剂对棉苗的生长发育及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处理1表现较为明显,其鲜重、干重、苗高、真叶数、侧根数、茎宽较CK分别增加44.22%、26.13%、39.27%、26.99%、81.48%、15.69%,处理3次之,处理2,4的部分性状有明显改善。使用不同的床土调制剂,棉苗的出苗率、成苗率、死苗率、病苗率均有所改善。由此可知,施用床土调制剂是改良苗床、培育壮苗、省工、省肥的重要措施。 3.棉花床土调制剂对棉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种不同药肥比床土调制剂中,以合适的药肥比混配的床土调制剂作基肥能显着提高过氧化物酶活性,调节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碳、氮营养比例,维持植株稳健生长。其中配方1为最优化的新型棉花床土调制剂,它显着增强根系活力,每小时平均伤流量高达0刀349,是对照的4倍,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增加6.14%,氨基态氮含量较对照低52%,过氧化物酶活性也明显高于对照。这些数据表明苗期碳、氮的合成和转化、碳氮营养比例适中,能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为多结铃、增铃提供最优糖、氮营养条件,增强棉苗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棉苗抗病能力。 综合以上结果,床土调制剂的科学配方及合理使用不仅可改善棉花苗床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棉苗素质,改变棉苗在苗期生长的生理特性,获得早、大、壮苗;移栽后无明显缓苗期,能促早发、提前生育期,增强抗灾害能力,同时还可减少棉苗生产成本,提高种子利用率,对减少育苗工序具有积极意义。试验表明,新型多功能床土调制剂是棉花栽培中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都较显着的物化产品。
吴利兴,李开俊[7](2002)在《水稻育苗床土精防病壮秧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营养元素、土壤消毒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而成的水稻育苗床土精,可通过多元全量营养和化控技术实现壮秧。用床土精配制床土育苗,基本不得立枯病,秧苗高度降低2cm左右,叶数增加0 5叶左右,根数增加2~3条,百苗干重增加0 5~1 3g。
刘春学,关恩凯,范锦军[8](2000)在《不同床土调制剂的育秧效果》文中认为
罗贤蔼,肖华根[9](2000)在《水稻壮秧剂在早稻育秧栽培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
田奉俊,金玉女,赵世龙,朴燕,吴用男,金熙镛[10](1998)在《水稻旱育秧营养土母剂育秧效果研究初报》文中认为我院针对国内外常规旱育秧都应具备床土调酸、床土消毒、施药防病和苗期追肥等繁杂技术程序和操作,以及定型的调制剂难于适应缓冲力千差万别的各种类型土壤的现状,根据秧苗的营养生理特性与生育所需环境,将多种营养元素与抑菌物质,按科学的比例配制成水稻旱育秧营养土...
二、不同床土调制剂的育秧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床土调制剂的育秧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寒地水稻旱育秧苗床调理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寒地水稻旱育苗技术发展历程 |
1.1 初级阶段 |
1.2 中期阶段 |
1.3 后期阶段 |
2 水稻苗床调理剂主要成分 |
2.1 营养剂 |
2.2 调酸剂 |
2.2.1 硫酸 (H2SO4) 。 |
2.2.2 硫磺 (S) 。 |
2.2.3 硝基腐殖酸 (NHA) 。 |
2.2.4 糠醛渣。 |
2.2.5 硫酸亚铁 (Fe SO4) 。 |
2.2.6 磷石膏。 |
2.2.7 磺化腐植酸。 |
2.2.8 木醋液。 |
2.2.9 生理酸性肥料。 |
2.3 杀菌剂 |
2.4 植物生长调节剂 |
3 存在的问题 |
3.1 育秧取土愈发困难 |
3.2“众土难调”问题 |
3.3 应用费时、费力、费钱 |
3.4 烂秧 |
4 展望 |
(2)关于水稻旱育秧技术中土壤调酸的副作用及补救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重大发现的理论依据和实用价值 |
1.1 重大发现的核心 |
1.2 调酸后, 床土有效硅降为0的原因 |
1.3 床土有效硅降为0, 对水稻的重大影响 |
1.3.1 当前措施下, 水稻幼苗生长与胚乳消耗情况 |
1.3.2 从水稻一生吸硅高峰期看苗床有效硅为0的危害 |
1.3.3 旱育秧壮秧的标准 |
1.3.4苗床土有效硅降为0是旱育秧水稻致病、降产主因 |
2 结果 |
3 重大发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
4 结论 |
5 建议 |
(3)机插双季杂交稻育秧技术与晚稻不同插秧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水稻机插技术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2 机插稻育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
2.1 播种量对机插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2.2 水肥管理对机插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2.3 床土培肥对机插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2.4 床土类型对机插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2.5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机插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2.6 不同育秧方式对机插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2.7 秧苗素质对大田生长和产量形成影响 |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机插双季杂交早稻育秧关键技术研究 |
1 试验方案 |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内容和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播种量对机插双季杂交早稻秧苗生育特性的影响 |
2.2 不同床土类型对机插双季杂交早稻秧苗生育特性的影响 |
3 小结 |
第三章 机插双季杂交晚稻育秧关键技术研究 |
1 试验方案 |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内容和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播种量对机插双季杂交晚稻秧苗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2.2 不同床土培肥量对机插双季杂交晚稻秧苗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2.3 不同床土类型对机插双季杂交晚稻秧苗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3 小结 |
第四章 育秧技术、插秧方法对双季杂交晚稻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1 试验方案 |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内容和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对出苗率和成秧率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对机插质量的影响 |
2.5 不同处理对分蘖动态及成穗率的影响 |
2.6 不同处理对总物质生产量的影响 |
2.7 不同处理对LAI及叶片SPAD值的影响 |
2.8 不同处理对氮素积累的影响 |
2.9 不同处理对茎鞘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1 适宜播种量是确保培育机插健壮秧苗的的关键前提 |
2 机插稻育秧床土的选择及床土培肥量的确定 |
3 双季稻机插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水稻机插秧苗的生长和超秧龄过程的分析及其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机插秧的应用概况及其特点 |
1.2 秧苗素质和大田生长及与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 |
1.3 机插移栽水稻的育秧方式 |
1.4 机插稻秧苗培育的配套农艺措施的研究 |
1.5 机插稻育秧床土培肥的研究 |
1.6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在水稻育秧中的应用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一床土培肥对床土肥力及机插秧苗生长的影响 |
2.2 试验二机插秧育苗超秧龄秧苗生长特点的研究 |
2.3 试验三生长调节物质对机插秧苗生长的调节效应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床土培肥对肥力效应的影响 |
3.1.1 培肥措施对床土肥力水平的影响 |
3.1.2 育苗期床土肥力水平的耗损状况 |
3.2 床土培肥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
3.2.1 床土培肥对秧苗生长进程和外观形态的影响 |
3.2.2 床土培肥对秧苗干物质积累的作用 |
3.2.3 床土培肥对苗体碳氮代谢的影响 |
3.2.4 床土培肥对秧苗活力的影响 |
3.3 超秧龄时秧苗生长状况 |
3.3.1 超秧龄秧苗地上部形态的生长变化特征 |
3.3.2 不同床土培肥水平下超龄秧苗根系的生长 |
3.3.3 不同床土培肥水平下超龄秧苗碳氮代谢的变化 |
3.4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 |
3.4.1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对秧苗地上部形态的影响 |
3.4.2 植物生长条调节物质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
3.4.3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秧苗碳氮代谢的影响 |
3.4.4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秧苗生理活性的影响 |
4、讨论 |
4.1 机插秧育秧床土的培肥作业及其适宜指标的界定 |
4.2 育秧过程中床土肥力水平的消耗和秧苗生长的关系 |
4.3 床土的适宜培肥对机插稻育秧的重要意义 |
4.4 超秧龄期秧苗的生长特点 |
4.5 机插秧苗超秧龄的限度指标及超龄秧苗的补救管理 |
4.6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秧苗生长的调节作用及在机插育秧中的应用可能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棉花新型床土调制剂的研制及其对棉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 概述 |
1.1 棉花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
1.2 棉花生产概况 |
1.2.1 世界棉花生产概况 |
1.2.2 我国棉花生产概况 |
1.3 我国棉区分布及我省所属棉区的地理条件 |
1.4 湖南省棉花生产现状 |
2 棉花育苗技术的研究进展 |
2.1 大钵育苗 |
2.2 无土育苗 |
2.3 穴盘育苗 |
2.4 早播育苗 |
2.5 双膜育苗 |
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
第二章 棉花床土调制剂对棉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设计 |
2.1.2 制样方法 |
2.2 方法 |
2.2.1 水解氮的测定 |
2.2.2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 |
2.2.3 土壤中速效钾和缓效钾的测定 |
2.2.4 活性酸(pH)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有效氮(碱解氮)变化 |
3.2 速效磷变化 |
3.3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变化 |
3.4 活性酸(pH)的测定 |
4 讨论 |
第三章 床土调制剂对棉苗素质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营养土配制、制钵和播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床土调制剂的苗情考察 |
3.2 床土调制剂配比与棉苗素质 |
3.3 床土调制剂与苗情、棉苗素质 |
4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棉花床土调制剂对棉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处理 |
1.2 项目分析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1 棉花床土调制剂的使用对床土肥力的影响 |
2 棉花床土调制剂对棉苗素质的影响 |
3 棉花床土调制剂对棉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4 棉花床土调制剂研制的生态经济效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不同床土调制剂的育秧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和方法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防治立枯病效果 |
2.2 安全性 |
2.3 壮秧效果 |
3 结论与建议 |
4 需注意的问题 |
四、不同床土调制剂的育秧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寒地水稻旱育秧苗床调理剂研究进展[J]. 王杰,周萌,杜伟玲.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5)
- [2]关于水稻旱育秧技术中土壤调酸的副作用及补救措施的研究[J]. 张娟,刘传玉,张广鑫,黎庆,宋继富,岳欢. 黑龙江科学, 2016(20)
- [3]机插双季杂交稻育秧技术与晚稻不同插秧方法的研究[D]. 张结刚. 江西农业大学, 2011(01)
- [4]水稻机插秧苗的生长和超秧龄过程的分析及其调控的研究[D]. 王君. 扬州大学, 2007(06)
- [5]江西水稻“三秧”技术研究与推广[A]. 陈章甫,曹开蔚,周培建. ’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 2003
- [6]棉花新型床土调制剂的研制及其对棉苗生理特性的影响[D]. 胡泽友. 湖南农业大学, 2003(03)
- [7]水稻育苗床土精防病壮秧效果的研究[J]. 吴利兴,李开俊. 吉林农业科学, 2002(06)
- [8]不同床土调制剂的育秧效果[J]. 刘春学,关恩凯,范锦军. 垦殖与稻作, 2000(06)
- [9]水稻壮秧剂在早稻育秧栽培中的应用效果[J]. 罗贤蔼,肖华根. 江西农业科技, 2000(06)
- [10]水稻旱育秧营养土母剂育秧效果研究初报[J]. 田奉俊,金玉女,赵世龙,朴燕,吴用男,金熙镛. 农业与技术, 19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