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地方性图书馆基金会项目管理与发展研究_图书馆论文

非地方性图书馆基金会项目管理与发展研究_图书馆论文

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的项目管理及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项目管理论文,基金会论文,本土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大陆地区从事图书馆援建工作的非本土基金会,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这些基金会参与援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时间比较长,援建的图书馆分布地域广、数量多。其发起人多为海外华侨圈子中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也正是这种原因,这些基金会往往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在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本文中的“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是指海外和港澳非政府组织、团体或个人发起成立,并在大陆注册的以援建欠发达地区图书馆为目的的基金会,或基金会名义下附属的基于上述目的的图书馆援建项目。

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图书馆学者就开始关注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学者们在“民间组织”、“社会力量”、“非政府组织”等概念的外延里,对包括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图书馆基金会兴起的原因[1]、图书馆基金会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保障[2]、基金会参与图书馆建设的模式[3]、基金会公信力与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及政府的责任、扶持和资助机制[4]等方面。在上述研究中,学者们对我国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的名称、宗旨、创立者和创立时间、运作程序、主要特点、工作内容、援助数量等有详尽介绍,对图书馆基金会在我国图书馆事业中的促进作用一致认同。一些学者虽然也注意到了非本土基金会图书馆在持续发展、人员素质、专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5-7],但由于不是专题研究,故未做深入分析,解决方案的操作性不强。本文的创新点是:分析了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通过协议和在大陆设置项目经理这两种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基金会图书馆升级为县级乡镇图书馆分馆的办法和理由。

1 国内较有影响的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

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有12家[8],我们对这12家基金会进行检索,并将结果分别建档,然后根据基金会援建的图书馆数量、基金会图书馆开展活动的内容、志愿者日志、项目点意见反馈、新闻报道的数量以及基金会在学术文章中出现的次数,筛选出了影响较大的几家基金会。

(1)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它于1992年在美国注册,该基金会从2003年开始图书资助运作,为贫困地区的小学和初中筹集图书,建立小型图书室[9]。(2)美国加州圣峪中华文化协会健华社。健华社自1990年启动了中国乡村图书馆援助计划,截止到2007年,已在中国大陆19个省、市、自治区与当地政府共建健华图书馆88所[10]。(3)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简称:中国滋根),成立于1995年。成立以来,中国滋根在11个省的200多个村寨开展“爱的书库”阅读推广项目和班级图书角项目[11]。(4)美国青树教育基金会。2002年以来,青树基金会在7个省市的贫困地区援建了43所图书馆[12]。(5)香港陈一心家族基金会。基金会在江苏、云南、安徽、甘肃等地资助了200个以上学校或社区阅读项目[13]。此外,还有爱心传递慈善基金会(2006,美国)、梦想行动国际(2004,美国)等。

2 我国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项目管理的基本方式

按以上非本土基金会在项目前期调研、项目监管和项目评估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将其归纳为契约型和亲力型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是相对的,引入这两种概念有利于对这些基金会的管理做更为深入的分析。

2.1 契约型基金会

这一类基金会的代表是美国加州圣峪中华文化协会健华社。此类基金会特点有三:(1)远程选点。即通过网站发布消息,寻找有受捐意向者,对申请单位的资质、图书馆条件、服务承诺进行审查,筛选后与受捐单位签订协议。(2)定期反馈。根据协议,受助单位要定期向基金会反馈图书馆的运行情况。如健华社要求年末提供书面报告,内容包括协议各条文执行进度、读者反映及“图书馆开放时间”、“图书馆闭馆时间连续超过三天”、“特别服务工作(讲习班,出车服务,计算机应用培训班等)”、“公共服务”4个报表。(3)不定期回访。健华社在项目点所在地聘请民主党派人士做健华联络代表,后来又聘请经常到中国讲学或旅游的美籍华人学者担任健华大使,了解考察健华图书馆的运行状况,以便健华社根据情况做出反应[10]。

2.2 亲力型基金会

这一类基金会包括: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中国滋根、青树基金会、陈一心家族基金会等。此类基金会的特点是:(1)设有办事机构。中国滋根、青树基金会、陈一心家族基金会在大陆都设有办事机构,通过专人对项目进行监管。(2)有完善的门户网站。通过这些网站可以及时了解基金会的工作动态、项目支出,回溯基金会历年的活动轨迹。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网站的“国内论坛”不仅是项目点与基金会之间、项目点与项目点之间的交流纽带,也是基金会项目申请、图书配送、活动反馈、效果展示、项目管理、学习教育的管理平台。(3)监管评估常态化。海外教育基金会自2006年图书监察开始至2009年9月,已经对88所学校的图书利用情况进行了监察和评估[9]。陈一心基金会执行总监陈婷婷女士2011年对大陆所有项目进行了视察[14],美国青树基金会主席赵耀渝每年都要赴大陆,对旗下重点项目进行视察。

3 我国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项目管理的弊端

由于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是通过协议或在大陆设立项目经理的方式管理项目,受这两种方式本身的制约,基金会项目管理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3.1 项目监督管理力不从心

上述两种类型基金会的共同之处是:项目绝大多数选择了与学校对接,项目点管理人员多由学校的老师兼任,也有基金会通过网络招聘志愿者,志愿者前往项目所在地管理图书馆。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是:队伍不稳定,工作岗位一直处于频繁的人员交替之中,因而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得不到积累和提升,工作受到人员不断变动的冲击。同时,志愿服务也模糊了工作失职的责任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基金会和项目经理知道项目运行存在的问题,也因项目点分散在不同的省份,既无法追究失职者的责任,也无力改变志愿服务的短板。

3.2 运行和管理成本太高

对在大陆设办事机构的亲力型基金会来说,人员工资、办公经费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工作人员的出差调研费用又是一笔更大的支出,基金会的项目点越多,项目的管理和维护费用就会越高;工作人员越是勤勉,发生的费用也就会越多。而一些管理和监察常态化的基金会,执行总监或董事会主席到大陆对项目点进行巡视和检查,一行几人一圈下来,旅费也是可观的。海外教育基金会的图书监察虽然非常出色,却也是以支付志愿者的补助、车资、食宿等费用作为保障的[9]。

3.3 不能持续发展

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项目投入的共同点是:投资规模小、援助数量多、地域跨度大。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均属私募基金会,项目资金本来就不充沛,项目安排的数量过多,平均到每一个项目上的资金就非常有限,办起的图书馆难成规模,也难以保证后续资金的跟进。2010年冬天,笔者赴甘肃天祝县和通渭县考察青树图书馆项目时发现,天祝县和通渭县的图书馆项目均是2003年投入建成的,在当地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但由于后续经费严重不足,电脑老化、书刊破旧,读者和借阅量持续走低,这种情况并非青树一家。有些基金会在定位时索性排除了持续发展,如陈一心基金会项目周期最长也只有2年,其理由是:“为了防止申请人对资助产生依赖性,基金会资助的目的期限通常为1~2年,超过2年以上的资助只在特殊情况下才作考虑。”

图书馆是通过持续投入延续生命的机构,一次捐赠而建起的图书馆,资源得不到更新,对读者就会失去吸引力,久而久之,图书馆就会萎缩和消亡。

3.4 文化差异和专业缺陷

非本土基金会的发起人虽然多为华人,但长期侨居国外,深受海外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这种文化印记直接影响了基金会项目的价值取向。

陈一心家族基金会“资助有创意和有效率的项目……通过尝试创新的解决方案和提供有创意的项目,以解决特定群体和社区的需求。其资助重点是:早期儿童读写能力——针对少儿的图书馆和阅读项目”[14]。

中西部和发达省份的落后地区,民众最迫切的是基本文化服务与基本阅读需求。“创新的解决方案和提供有创意的项目”与基本文化和基本阅读需求相去甚远。儿童读写能力项目更适合在城市少儿图书馆实施和复制,并不十分适合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图书馆。早期儿童读写能力属于幼儿师范教学的范畴,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对于基金会资助的图书馆来说,推行这样的项目,难度可想而知。一位陈一心项目的志愿者如是说:“我在中国跑了三年,我们每年的钱都用不出去,因为我们找不到愿意接受帮助的……如果哪所学校做我们的项目我们都很感谢他们,我们经常觉得很内疚,给人家添麻烦了。”[15]

青树基金会在通渭县一中开展的健康教育项目和太阳能等项目,旨在提高学生们的健康意识和动手能力,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基金会却忽视了一个问题:贫困地区学校孩子们的实际境遇。以健康教育填写表格为例,该表格是健康教育很小的一个片段,表格30套,一套就要花费2个小时晚自习时间。中国教育是应试教育,对贫困地区学校的学生们来说,他们一生唯一的目标是通过考学改变自己人生的命运,他们的肩上背负着家庭甚至家族的未来希望。对学校来说,是千方百计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这是家长、社会和上级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分数和升学率压倒一切。其余一切,动手能力和健康意识之类的项目都要服从和让位于它,尤其是那种过于繁复、周期太长、给学生和学校造成负担的项目。

图书馆专业知识的缺陷,也导致了基金会在管理上的不得要领。2009年7月和2011年5月,笔者先后参加了青树基金会在山西武乡和江苏淮安的“乡村图书馆研讨会”。该研讨会隔年一次,是青树基金会对其所有项目成员所做的培训研讨会。在武乡,“图书馆管理”、“图书馆评估”、“图书馆自动化”等六门课程分别由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图书信息学院教授Jo B.Whitlatch、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图书馆与情报研究学院教授Madge H.Klais、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图书馆与情报研究学院主任教授Louise S.Robbins授课。专业常识告诉我们,不同规模、不同系统、不同国家图书馆的管理、评价指标和方法,自动化技术的要求和配置都是不同的。基金会图书馆的规模都不大,图书种类相对单一,读者数量和外借册次都是很有限的,完全不适合引入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评价方法和自动化配置标准。淮安会议总共三天时间,但其中两天时间由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图书信息学院Jo B.Whitlatch教授讲授《基于成果的计划与评估》课程。这种由美国专家走马灯式的给兼职老师讲授项目操作,既存在着语言障碍也存在专业代沟,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4 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管理困境的缘由

基金会项目管理出现的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

4.1 没有找到可以双赢的合作伙伴

海外基金会由于对国内情况不熟,需要在国内寻找信任的人作为项目经理。以借助代理人的人脉、经验和专业知识来开拓局面,这是基金会的共同做法。但是,无论是契约型基金会还是亲力型基金会都是将个人作为物色的对象,疏忽或排斥了中介机构或公益部门。也许基金会认为选择个人作为代理人容易掌控,而与中介或公益部门合作难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观,会消弭基金会的影响力。个体作为基金会的代理人局限太多,如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高低、项目代理人的专业背景等对项目发展影响很大。而图书馆工作的开展,除了具体业务外,还需要有图书馆事业层面的宏观思考。若没有图书馆学专业背景,就没有自己的学缘圈子,难以融入当地的图书馆圈子,难以与有关专家或学术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难以有图书馆事业层面上的作为。基金会与项目经理之间只是一种契约关系,一旦基金会在实践中发现该人选并不理想,或者该代理人对这项工作失去了兴趣,或者在工作中受到挫折失去了信心,提出辞职,重新选择和更换代理人会使项目受到严重冲击。

4.2 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角色错位

基金会是投资主体,项目经理是管理主体。基金会的职责是筹措资金,对项目进行评价,对项目经理的工作进行考察。项目经理向基金会负责,其职责是管理项目,实现基金会的投资目的。有两种情况可以导致投资主体与管理主体错位:一是由于基金会项目经理选择了个人而非专业机构,项目经理限于专业、资历、能力、魄力等原因会过分依赖基金会,这样的结果是项目经理的代理作用弱化了,基金会的意见成了项目经理的意见;二是基金会主要负责人过分自信,过分强势,直接发号施令,甚至越过项目经理直接干预项目点的工作。这两种情况表明:基金会走入了误区,由投资主体变成了管理主体。管理工作是一门学问,基金会是主要决策者,未必有管理工作的阅历和图书馆学背景,主观意志加大了项目运作的风险,固化和放大了项目管理的困境。

4.3 缺乏统一协调机构

由于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是一种自发行为,投资又是一种自主行为,图书馆行业内部没有一个协调机构。因此,造成了非本土基金会项目布局过于分散,而不是可以节省管理成本和减少管理难度的集中布局或分片布局。项目布局过于分散,是基金会项目监管的主要障碍,也是其管理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协作协调的缺位也造成了非本土基金会彼此的隔绝,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形成不了合力。由于同样的原因,也就难以融入图书馆圈子,无法与国内图书馆事业接轨,长时间被边缘化。基金会的生存环境弱化了非本土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加大了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的公关成本,也难以形成有利于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发展的舆论环境。

5 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走出困境的举措

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要想走出监管不力、成本过高、不能持续发展以及非专业操作缺陷的困境,需要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的共同努力。

5.1 国家图书馆要担负起协调职责

国家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核心,应该担负起包括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在内的各类图书馆基金会之间的协调职责。由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在摸清全国各类图书馆基金会家底的基础上,制定图书馆基金会协作协调方案,开展全国图书馆基金会的协作。定期召开全国图书馆基金会工作例会,倾听基金会诉求,研究解决图书馆基金会发展的相关问题。同时,对基金会的投资、项目管理、合作等进行引导,使图书馆基金会健康有序地发展。在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委员会序列中增设“图书馆基金会专业委员会”,通过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增进基金会与国内图书馆界的相互了解,营造有利于基金会发展的学术环境和舆论环境。对图书馆基金会问题给予科研经费资助,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国图书馆基金会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对其生存发展做出评估,提出具体办法,不断优化和营造基金会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5.2 由公共图书馆代理基金会项目

将公共图书馆作为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项目代理方,实际上是基金会与公共图书馆合作的一种方式。2007年,花旗银行与中山图书馆合作建成两所花旗少儿图书馆,便是花旗基金与公共图书馆合作成功的范例[16]。

由公共图书馆代理基金会项目,可以避免由个体代理项目存在的诸多局限,公共图书馆省、地、县三级服务体系健全,任何一家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都可以与项目所在地的公共图书馆联系,委托该馆打理自己的项目。

若基金会的项目分布在一个县,则与当地的县级图书馆协商;若项目分布在一个市的几个县,则与市级馆协商;若项目分布在几个市,便与省级馆协商,由该省级图书馆代理基金会在该省的全部项目。由于各非本土基金会项目运作的情况各不相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需要基金会和公共图书馆认真调研,协商解决项目代理涉及的所有具体问题。

基金会应该终止那种撒胡椒面的一次性投入方式,收缩在国内所开展的项目,放弃那些已经名存实亡的图书馆,通过消减数量,集中使用资金,扶持和培育一些标杆图书馆,使其达到一定的规模,保证其适度的后续资金,以便公共图书馆代理这些项目。

公共图书馆要认真了解基金会文化,对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同仁们多年的艰辛和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做出的贡献要了然于心,果敢地承担起这份责任,认真对待代理工作,探索办好基金会图书馆的思路和办法,让那些分布在中小学的基金会图书馆既方便学生也便利居民,既不影响学校教学又能兼顾大众服务。

5.3 将基金会图书馆纳入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

图书馆是一个组织体系而不是一座建筑,构建服务体系是图书馆工作的基本规律[17]。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公共图书馆的中心任务。将基金会图书馆纳入以县级图书馆为总馆、乡镇图书馆为分馆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基金会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审慎选择。

将基金会图书馆项目纳入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既不复杂也不困难,更不用从头开始。基金会可以与县级公共图书馆、乡政府以协议的形式,将基金会图书馆按照分馆的标准升级为乡镇分馆。该分馆挂两块牌子,一块是县级图书馆分馆,一块是基金会图书馆。升级工作主要由县级图书馆完成,升级后的分馆免费使用县级公共图书馆(总馆)的系统软件和数字资源,业务接受总馆指导和培训,执行总馆统一的服务标准。分馆人员由乡镇文化于事兼任,文化干事系国家正式编制[18],工资不由县级馆、乡政府或基金会负担,分馆的书刊资源从中央财政拨给县级图书馆和乡镇的免费开放资金中适当列支。几家的“财产”问题可以借鉴于良芝教授的“动态财产权”办法处置[19]。

分馆成熟后逐步开通周边自然村借阅点,让分馆的书刊资源在自然村借阅点流通和定期置换,逐步扩大乡镇分馆的覆盖面。由于专业培训、后续资金、人员成本和监管责任转移到了公共图书馆和乡镇,这样,困扰基金会的老大难问题,即志愿者队伍的不稳定和专业短板问题、监管问题、运营成本和持续发展问题便可以得到圆满解决。

基金会图书馆大多建在县城中小学或居住相对集中的乡镇,现有文献资源为乡镇分馆奠定了基础,减轻了初始投入的负担,省去了重新选址的麻烦。同时,建立乡镇分馆配合了乡政府文化建设工作。以专业化、规范化面貌出现的乡镇分馆,由于能实现较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也会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

将基金会图书馆纳入服务体系只是一种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不仅不会束缚基金会的手脚,影响基金会原来的特色项目,反而会给这些基金会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基金会省去了监管项目的困扰,腾出更多精力筹措资金和开发国外资源,加强与国内图书馆和学术界的交流。比如青树基金会的特色小项目(该基金会为激励肯树项目参与者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资助,额度为人民币5000 元,申报获取)可以在其升级后的分馆体系内申报和复制,其国外专家资源可以在省级图书馆学会或中国图书馆学会层面对接,开展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与国内图书馆界的学术交流。陈一心基金会的儿童读写能力项目也可以通过省级图书馆或市级图书馆的协调和推荐,在更合适的地方得以实施和复制。

6 结语

非本土基金会图书馆的生存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但如果不着眼低成本运行,不着手专业化服务,不从持续发展上考虑和解决问题,非本土基金会图书馆的发展将会很艰难。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将分散的、单独的、一次性投入建成的基金会图书馆纳入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是一种在现有体制、现有资源条件下绩效最大化的选择,是实现非本土图书馆基金会与基层图书馆双赢的一条路子,值得探索和尝试。

标签:;  ;  ;  ;  ;  ;  

非地方性图书馆基金会项目管理与发展研究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