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183;反思: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以高三历史复习的有效学习指导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学生学习论文,重要途径论文,能力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会学习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在高三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只满足于做题,而对学习过程与解题方法是否科学却不重视。教师在评讲试卷时,也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对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与相关原因却不甚了了。随着学习评价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个体进行诊断性评价,针对个体的评价诊断出学习中的问题,以指导有效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只有明确的诊断,才能引起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有效反思。[1]这是指导学生真正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知识诊断:仔细分析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众所周知,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解答历史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样才能通过试卷的分析发现基础知识存在的问题呢?实践告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一边分析试卷一边填写以下基础知识分析表格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每道试题都会围绕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在具体设问中,又常常会涉及这个知识的四个方面,即记忆、理解、条理和联系。换句话说,所谓掌握了一个知识点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让学生明白要能够回答的四个问题:(1)你能够回忆出这个知识点吗?(2)你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解释这个知识点吗?(3)你在回忆或者解释的时候,能够有条理吗?(4)你能够将这个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相联系吗?如果你能做到这些,就真正掌握了这个知识。其实,这就是采用一个知识分析的量规工具进行自我诊断,这种自我反思的学习才是真正提升学习能力的基础。[2]下面笔者就以2009年全国历史卷第19题为例说明这个量规的使用方法。
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C)
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D.平型关战役
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台儿庄战役,需要学生记忆的是这个战役经过的主要特征。如果学生能够理解这场战争的特点,就能够通过材料的阅读准确判断出正确答案。但是,如果学生对其他几个相关的战役不了解,也就无法将这几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很难做出正确判断。我们在评讲题目时,可以对题目进行拓展,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这道题不是选择题,而是材料解析题,要描述抗战初期的战役,你是否能按照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回答?”如果学生能做到,则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按照以上程序,指导学生将一份试卷的每一道题都做这样的详细分析,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为了尽可能让学生全面掌握自己的学习状况,每一阶段最好分析三份以上试卷。
二、能力诊断:详细分析解题能力的掌握情况
能力诊断的意义比知识诊断更为重要,历史解题能力的背后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其核心当然是思维能力,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解题能力包括审读与回答两个方面。审读即审读选择题、审读材料、审读问答题;回答则重在三个要求:围绕问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学生如何才能掌握自己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呢?利用“解题能力量规表”指导学生自我分析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除了阶段考试外,我们也可以要求学生将平时积累的错题集,对照每个部分的具体要求,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并按照题目顺序填在“错题量规表”中,然后根据这个表格对自己的情况做一个总结,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份“历史解题能力的诊断书”了。这个量规表既属于学习行为量规,又属于教学量规。[3]下面所呈现的是一位高三学生的诊断书:
教师根据学生这一“解题能力量规表”,能够掌握学生的薄弱环节所在,从而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我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当改进的地方。
此外,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列表和总结,为自己做一个解题能力的诊断报告,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答题的规范与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这样的自我分析,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耐心地多分析几份试卷。
三、反思与提升:个性化学习指导与问题解决
利用各种量规工具进行自我诊断只完成了提升学习能力的第一步,接下来的环节才是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的关键,即个性化学习指导与问题解决的指导。
(一)个性化学习指导
1.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思想,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及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一个评价,是训练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的重要途径,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赞赏、自我诊断,可以提高学习信心,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
2.强化解题方法的指导。针对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问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中的问题,优化解题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指导错误成因分析。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剖析错误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的本质,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二)问题解决指导
了解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重要目标。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分析中发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就历史高考复习而言,学生在历史复习中的问题主要涉及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1.强化基础知识,从“浮于表面”到“细节落实”。近年历史高考的突出特点是立足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侧重于学科能力的考查。有的学生平时说起历史好像什么都知道,考试成绩却令人失望,究其原因,复习浮于表面不可小视。也就是说,很多历史基础知识虽然知道,却没有按照四个层次进行分析,因而根本不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发现问题以后,应当以理解为中心,先完成记忆、理解与条理这三个密切相连的任务,然后作进一步的知识联系。可理解的知识有这样四个特点:(1)被理解的知识有良好的内部结构;(2)被理解的知识还应有良好的外部结构,即它和与之联系的其他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明确的;(3)这些组成各部结构的要素之间有明确的逻辑关系或数量关系;(4)被理解的知识应当能够运用。对每一个核心历史概念,在复习中我们要指导学生用“理解”这把尺子量一量,看看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历史科高考题往往是通过设置新情境、提供新条件,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表面上看,题目的设置灵活多变,同样一个知识点,在高考中就会以一种从未见到的面孔出现。这与命题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用不同的题型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运用程度相关。
[2009年江苏卷第1题]“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此题考查历史常识“鼎”。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所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表面上看,这道题和我们教学的历史知识毫不相干,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一知识点、考点跟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度所形成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有一定联系。“九鼎”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代表了周王朝的最高权力。
2.在答题中掌握答题的方法。毫无疑问,发现自己的问题一定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改变自己。如审读材料的能力不强,应该怎么做才好?首先要正确认识目前历史考试中主观题以材料型居多的情况以及主要特点:一般给出几个材料,或文字、或数据、或图表,在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其次要掌握解题方法,即解答材料型主观题应做到:(1)读:一是要按照要求认真阅读材料,二是要注意阅读提示性信息和材料出处。(2)找:认真阅读材料后要抓住关键词语筛选信息,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找出材料与教材知识的相似点,找出图表、数据中的规律,体会命题者的意图。(3)审:准确审题——审时间、审空间、审中心问题。(4)答:在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审清问题要求的基础上精心组织答案——一要精析题意,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答几问的原则;二要根据分值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三要简列提纲,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阐述,防止漏掉要点;四要观点明确,具有条理性;五要语言准确、精炼;六要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给学生提供学习反思机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反思的习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历史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