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教育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做”到“用脑做”,也就是“动手能力”是大脑调节和控制大脑协调行动的创造性实践能力_动手能力论文

劳动技术教育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做”到“用脑做”,也就是“动手能力”是大脑调节和控制大脑协调行动的创造性实践能力_动手能力论文

劳技教育教学应引导学生从“动手做”到“动脑做”——兼论“动手能力”是大脑调控下手脑协调动作的创造性实践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教学论文,引导学生论文,创造性论文,实践能力论文,动手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对“动手能力”存在着片面理解和认识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中小学生和外国中小学生相比,其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比较扎实,应试能力较强,但“动手能力”却相对较差。历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知识竞赛,我国参赛学生的理论知识试题答题得分率高,而动手实验的试题得分率较低。这反映出我国参赛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因此,近年来,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前不久,笔者曾与部分同行参观一所课程教学改革搞得好的知名学校。这所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带领大家到“奥数班”教室介绍说:“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兴趣课是我校学生的‘动脑课’……”接着,他又带领大家到劳技课教室观摩一节劳技课并介绍说:“劳技课是我校学生的‘动手课’,我校非常重视以劳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家看到教室里的学生们正用学校统一配发的尺寸规格、颜色和质地完全一样的纸模材料,一边观看老师在制作时的“实物投影”,一边跟着老师的制作步骤,认真地制作着统一模式的劳技作品。

参观后,笔者和同行们讨论:究竟什么是“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清,许多中小学将“动脑课”和“动手课”分开,把劳技课作为动手课。在劳技、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有不少学校在“动手做,做中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口号下,却进行着与“动手做,做中学”的理念相违背的、实际上是让学生“跟着做”、“模仿做”等纯粹机械操作训练式的教学活动。试想,这种以被动性机械操作训练代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怎能培养学生形成“动手能力”?又怎能培养富有个性而又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二 “动手能力”是大脑调控下手脑协调动作的创造性实践能力

对于“动手能力”,不少人片面地理解为“动手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显然,他们对手与脑工作的基本原理及其互动关系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因此,依据脑科学分析和认识什么是“动手能力”很有必要。

1 人的所有行为活动其本质都是脑工作的结果

现代脑科学认为,人脑是最为复杂的系统。它控制着人的所有行为与活动。人的感觉、情感、思维、动作以及不能意识和控制的体内活动等,都受人的头脑中电化学和生物活动所左右。人脑的微观世界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负责接受刺激与传导冲动。神经胶质细胞主要负责脑的营养供给工作。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表层为大脑皮层,由140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构成,是实施脑的高级功能的关键部位。神经细胞之间的接触区为“突触”,“信息”就是沿着一个神经细胞的纤维传导,从“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细胞的。除大脑之外,人脑还包括延髓、脑桥、中脑、小脑和间脑,它们和大脑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人脑所具有的一切高级功能都是其复杂整合过程的结果和最终表现。而脑内“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归根到底不过是神经细胞的一系列相互联结过程而已。人脑中的神经细胞和“突触”是脑的整合与调控功能的物质基础。

2 依据脑科学正确认识“动手能力”

人脑这种复杂的物质结构及其最基本的工作原理,说明人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维密切相联、不可分离。人脑是人的思维和控制器官,双手、眼、耳、身体等是人的感觉或操作器官,也可以说是“脑的外在部分”。大脑的思维与控制活动决定着人进行动手操作等实践性活动。动手不是目的,而是人脑实现既定意图的实践手段。动脑思考是动手实践的主导。双手与眼、耳、脑等协调配合,好像在“检验着”人的各种意图、设想或猜测。通过头脑中创造性思维所形成的思路、设计或计划等,要由大脑皮层神经网络控制下的眼、耳、手等脑的外在器官协调地配合工作,才能形成双手的精确操作,进而才能将脑内不可见的思路、图像、设想、计划等,创造外化为可见的图表、设计方案或实物。创造外化的这些事物在双手的操作过程中,还要经过手与脑之间的多次“信息反馈”。其间,双手的操作可以修正脑的思维,脑的思维更要纠正手的操作,最后还要由脑的思维来判断手的操作结果。这样经过反复的手脑互动与协调工作的实践过程,最终形成由脑思维主导的、由双手灵活和准确操作而表现的、显示出一定成果的“动手能力”。人的动手创造体现着动脑思维。动手创造是在大脑主导下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实践活动。所以说,“动手能力”的本质是大脑调控下手脑协调工作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它是以脑的分析、选择、判断、决策等综合性思维为主导和控制,由手与脑的协调配合及灵活进行创造性劳动而展现的。俗话说“心灵手巧”,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动手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不可缺少的本领。脑科学研究和人类教育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手、脑与身体各器官协调发育,其大脑神经复杂网络结构及脑的基本功能(感觉、知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协调操作力和反应敏捷性等)与脑的高级功能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应错过儿童青少年时期。中小学教育阶段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开发学生的脑功能。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从他终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通过思维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双手的精确动作在实现着同样精确的设想,就使少年们变成聪明的思考者,他们是在研究和发现真理,而不是单纯地消费现成的知识”[1];“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2]。这些精辟的论述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动手能力”是手脑协调工作的创造性实践能力,从小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 劳技教育教学应引导学生从“动手做”到”动脑做”

根据脑科学研究可知,动脑是动手的依据和前提。“动手能力”不是遗传的,也不能单靠知识传授、考试答题等传统课堂教学去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为学生创建丰富的实践环境,促使他们动手又动脑,积极、主动地亲身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

劳技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媒介和良好载体。然而,劳技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宜用“跟我做、动手做、模仿做”的教学方式。因为这样的“动手”是全班学生跟着老师不加思索、同步进行的“动手”,而且要求“动手做”的时间、方法、过程和结果都是一个标准和模式。这样的“动手”,虽然易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但因其中缺乏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动脑过程,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长此以往,将会束缚其创造性,使其头脑中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及依赖他人、盲目从众的心理。特别是易于导致教学中“以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线”,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方法与能力培养的不良倾向。另外,这种教学也易于导致学生没有信心、勇气和毅力,惧怕困难和挫折,缺乏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等。那么,在劳技教育教学中,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从“动手做”到“动脑做”呢?

1 以脑科学为依据,正确认识“动手能力”

在思想观念上,应正确认识动手与动脑的关系,认识“动手能力”的本质,反思过去那种认为“劳技课是动手课、要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为主线”的片面认识。我们已知道,劳技教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动手能力”不等于动手操作的技能。实际上,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所谓我国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原因,并非是我国学生动手的实验技能或操作技能差,而是他们对变化了的环境和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知道“如何下手”和“怎样动手”。这说明我国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应重视从小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克服劳技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小学劳技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得到较大的改革和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认识到,以往的劳技课教学存在着“单纯使用工具训练”、“单纯进行作品制作”和“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主线”的弊端。教学中通常以作品制作为载体,强调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跟着“动手做”,进行“模仿式操作训练”。教学重点也主要放在教会学生“动手”、“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上。由于教师和教材事先已为学生的动手制作设计好相同的方案、制作步骤及标准样品等,而且要求学生使用的制作材料的规格相同,所以学生作品的外观、结构等几乎都是一个模样,缺乏个性,反映不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特长。教学评价也多以学生动手制作时间的长短和制作工艺是否精良为主要内容和标准。这种仅限于“动手做”、单纯强调“操作技能训练”的劳技课教学,缺少当代解决技术问题的关键环节——“动脑做”的技术设计过程,也影响劳技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

在当今大力推进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我们应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对劳技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等进行系列化改革。适当引进“技术与设计”的学习内容,运用其思想和方法,促使劳技课教学走出“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主线”的误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适度的操作技能训练,在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学习中,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解决问题和创新都必须具备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动手能力”也必须在具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但应明确: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或掌握制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并不是劳技教育最终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提倡“动脑做”并不是不要“动手做”,而是倡导学生在动脑的基础上动手、不盲目动手,促使其手脑互动,鼓励其勇于探究、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提高其技术素养,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实践能力。

3 让学生感悟“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么做”和“怎样做得更好”的技术活动基本过程

新时期的劳技教育教学,应进一步将劳动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以使全体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并形成技术素养,同时促进他们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不但要保证劳技教育内容的基础性和科学性,还应增强它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立足于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深化它的内涵,拓宽它的领域,提高它的技术含量,改革它的教学方法。因此,借鉴世界上许多国家改革发展劳技教育和加强基本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针对我国的实际国情,适当引进“技术与设计”的学习内容,是我国社会发展、学生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它可为学生在动脑的基础上动手,从“动手做”到“动脑做”,提供一定的契机和条件。

劳技教育教学引进“技术与设计”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因为掌握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是形成解决问题方法的主要途径和核心过程。当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工业、农业、服务行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技术产品的改革和创新。今后光凭自身的经验和技能已经很难开发出新产品,在生产与生活中使用任何一项新技术都需要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技术与设计”的学习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分析、理解各种各样的策略,如问题解决、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空间想象、技术交流与评价等;同时,还可促使学生动手测量,画草图,制图,选择与使用常见工具材料进行制作和技术试验等。技术设计过程,首先要从发现和明确问题开始,然后制订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优化方案、编写产品使用说明书等。这是一个将头脑中的设想或计划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过程。学生制作的模型或原型就是其头脑中创造性思维物化的产物。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习收集信息,调查研究,查找资料,选择材料、工具和加工工艺方法,同时进行分析、对比、权衡、决策、制作、交流、评价、修改方案等以动脑为基础、手脑互动的技术活动。在这些技术活动过程中,学生同样需要操作技能训练,但这种训练是为解决技术问题的目的服务的。显然,这种教学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经历、体验和感悟“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的技术活动基本过程,可以促使学生从“动手做”到“动脑做”。

4 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劳技教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从“动手做”到“动脑做”,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其解放思想,敢于思考;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为谁做”、“为什么去做”。因为技术本身是“双刃剑”,在指导学生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都应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首位。应使学生真正理解:“技术要为人服务”、“技术以人为本”,无论做什么,都要对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不但要让学生懂得“做事要遵守科学规律、讲究诚信、讲究质量、讲究合作、讲究安全与规范操作”,而且要引导他们把这些思想和要求落实在自己的日常行动之中。另外,还应注意运用劳技教育中所蕴含的技术文化、艺术性和民族精神等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人文因素,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打动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让学生“动脑做”,就不能用“一个模式、一个标准、一样的结果”给学生定框子,而应鼓励学生敢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疑问;对学生标新立异的设想也应予以支持和引导,促使学生从小养成善于动脑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不盲目行动的好习惯。要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培养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敢于创新、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的品格。

总之,引导学生从“动手做”到“动脑做”,有利于将劳技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学文化、学技术、学做事、学创造的技术学习中学会做人,从而充分发挥劳技教育在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性实践能力以及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

我国课程理论专家吕达先生曾指出:“劳动技术教育(含职业技术教育)在普通中学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不仅在我国近代是一个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而且至今仍然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加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论述普通中学课程的完整性,不能不对这个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3]笔者认为,从“动手做”到“动脑做”,不单是教学方式改革的问题,还可以作为一个深入探讨劳技教育及其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切入点。在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中小学劳技教育在课程形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也给不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带来了问题和困惑。笔者针对劳技教育教学改革及有关问题,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目的是抛砖引玉,期望引起学术界和广大中小学教师们的关注和探讨。

标签:;  ;  

劳动技术教育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做”到“用脑做”,也就是“动手能力”是大脑调节和控制大脑协调行动的创造性实践能力_动手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