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之后,许多一线语文教师为了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上做出了很多很好且有效的尝试,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这热热闹闹的背后,很多专家在关注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有效”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一定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的关键所在,因此,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对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作出一个精当的主问题设计是可以起到以一驭十、提挈全篇的作用的。
一、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阅读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如《孔雀东南飞》的第三课时教学,因要讨论人物形象,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诗的最后,男女主人公双双殉情。那么,是谁先殉情的?抛出的问题并没有难倒同学们,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很容易找到答案:“兰芝先殉情。兰芝先‘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变’后,才有仲卿‘自挂东南枝’。”此问完了之后,我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能不能让他俩殉情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让仲卿先“自挂东南枝”,然后,再让兰芝“举身赴清池”?这个问题抛出后,同学们都默不作声,陷入思考之中。有同学回答:“我觉得可以。他俩都是忠于爱情而死的,先死后死,无妨大雅。”同学中有人点头,显然,一部分同学同意了。但是,一位同学经过深思后发表了一番颇有见地的回答:“我认为《孔雀东南飞》中,两位主人公死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因为在诗中,仲卿处处妥协,既想做一个好丈夫,又想做一个大孝子,而兰芝对其兄的逼迫,敢于理直气壮地‘仰头答’,坚决反抗,以争自由。对仲卿来说,只有兰芝‘赴清池’,他才可能泯灭自己的幻想。所以说,没有兰芝的‘举身赴清池’,就不可能有仲卿的‘自挂东南枝’。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兰芝的光辉而抹煞仲卿。”有了这位同学的启发,另一位同学也站起来说:“仲卿对爱情是忠贞的。作为那个时代的丈夫和儿子,仲卿的妥协退让,也不是不可理解的。他最终舍弃了‘大孝子’,用死保全了他们忠贞如一的爱情,这是值得肯定的。当然,正因为如此,也只能让仲卿后死。”……讨论还在热烈进行着,而我的关于人物形象的教学目标也悄然实现了。
从这个教学片断来看,我所设的两个问题,第一个不是主问题,只是一个简单的发问,第二个才是主问题,因为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带动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直抵教学目标的深层次的思考,并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时间较长的教学活动板块,有着“一问抵多问”的教学效果。
二、主问题与有效教学
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大多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对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几个环节设计也往往能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由语言到手法等。然而一节课下来,很多精华片断、核心问题却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尤其是在“合作探究”的名目下让学生讨论问题,其设计往往过于繁多、零碎,抓不住文章的重点,突不破文章的难点,品不透文章的妙点,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怎样有效地教”和“怎样有效地学”成为实验中的焦点问题,而关于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就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
事实上,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支撑的。但也正是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使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变得支离破碎,影响了课堂效率。如果一节课中,教师能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就不再需要其他的琐碎提问,将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在教学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点:①从设问内容上看,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应答在它面前显得苍白无力;②从设问时机上看,主问题是有意安排的,具有一定思维科学顺序的,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问题;③从设问效果上看,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内在牵引力,并能形成教学活动板块,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而非转瞬即逝。
主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以下好处:一是能大量减少无效提问、无谓提问和无用提问,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克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弊端,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二是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三是由于要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会有效改变课堂教学“碎问碎答”的流弊,并将课堂引向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极大地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从而可以有效开展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主问题的创新设计
主问题的设计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呢?
(一)主问题设计,可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得以体现。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如《石钟山记》一文,结构紧凑,文笔畅达,一气呵成。我采用“三‘笑’串全文”的统摄方法,在学生阅读全文并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最能表达苏轼心理活动的词。经过讨论统一到三个“笑”字上。它们是:“余固笑而不信也”;“笑谓迈曰”;“而笑李渤之陋也”。然后,我设计一个主问题,即三“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笑”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针对三笑溯“笑”之源,探“笑”之真谛,进而更好感知课文内容。
又如教《林黛玉进贾府》,需要讲到细节描写,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课文中几次写到哭?分别是谁哭?(2)“哭”所表达的人物感情是否一样呢?这样的问题切合中学生认知水平,切口小,开掘深,紧紧抓住人物细节,将大观园内一个个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内心世界生动地凸现出来。
(二)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入手
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比如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后来,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黛玉这种矛盾的回答,是不是曹雪芹的疏忽?问题抛出,使学生心理处于冲突而又渴望得到解决的状态,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对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三)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
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诗名言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主问题设计,可培养良好的用语习惯,领悟生动的语言文字,品析、鉴赏语言特色。
比如《荷花淀》一文,作者主要描写了“夫妻话别”和“寻夫遇敌”两个场面。当水生告诉妻子说自己已是第一个报名参军时,妻子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是一句含义深刻的“台词”,透彻理解它的内涵对准确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思想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这句话本身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水生嫂对水生参军的事是支持还是反对?同学们依据情节先后得到了“反对”“支持”两个答案,表明他们已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对水生嫂这一人物形象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基础上,我又启发他们:单用“支持”或“反对”来回答问题都是不全面的。在这两个主问题的支撑下,同学们逐渐领悟到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其实是作者艺术匠心的体现,在“支持”“反对”这一矛盾冲突中,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为我们塑造了水生嫂这一真实可信而又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四)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入手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项链》教学中可让学生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假想一下,如果路瓦栽夫人大出风头后项链没有丢失,此后的情节会如何发展?
(五)主问题设计,还可以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
提问应该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确而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它的教学功利性除了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外,更着眼于为人的成长而精心设计的教学提问,体现出鲜明的导向性。
比如对荀子的《劝学》,在完成对课文主旨分析的同时,可从不同的角度设问,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如导向文化感悟,可用交谈的方式,和同学们谈论有关学习的一些问题,请同学们说说有关学习的名句,感悟古今伟人对学习观念、方法的远见卓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本身是一种文化,一种学问,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习”的学习;如导向品格修养,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字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此问题围绕“学什么”而展开,引导学生追寻学习的本质,即提高人的修养,引导他们对学习终极目标的思考;如导向哲理思辨,可设计以下两个问题:(1)文章中的“君子”和“吾”的学习境界有什么不同?(2)“君子”和“吾”是两种不同境界的人,作者为什么要向我们展示这不同境界的人呢?
以上引例可以看出,主问题的设计和教学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主问题”的方式,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做到了学习、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课文,思考课文。而且,学生阅读课文不再是咀嚼教师阅读之后贩卖的残渣,而是有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学生个体得到充分的尊重。同时,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能力,使他们对课文的解读不是零散的、支离破碎的,而是全局的。
四、设计主问题要注意的问题
主问题教学运用作为一种教学思路,在课堂中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提升学生能力。但是,它仍是一种教师预设下的教学,仍有着教师对教材的自我理解和个人设想。要能有效地设计主问题,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学养和对学情的准确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把握住文本的关键,设计出精准、精美的主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设计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主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文本实际与学生学习的实际,要保证学生在这个主问题下能够迅速充分展开活动,并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围绕问题进行活动的时间。
其次,主问题既要“放得出去”,也要“收得回来”,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不能淡化和弱化自己的作用,要注意运用强调、点拨、牵引、总结、校补、提升等手段,确保学生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再次,主问题的设计者不一定是教师,可放权给学生。有时,课堂散学中的“旁逸斜枝”或许就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孔雀东南飞》最后一课时,离下课还有10分钟的时候,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刘兄对刘兰芝说‘先嫁得府吏,再嫁得郎君’,为什么一个被休的女子再嫁时还嫁得比原来富贵?”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备课时全然没留意到这个。因学生尚缺少相应的知识背景和历史常识,在他们看来,古代女子的伦理纲常是极其推崇“贞女节妇”“从一而终”的,为何刘兰芝的时代能容忍改嫁,而且越嫁越富?产生这一困惑是自然的,能提出这一问题是难能可贵的。我马上表扬了这位同学的质疑精神,继而引述了在宋以前,尤其是汉魏时代,社会对妇女的束缚相对宽松的事例。这样一个旁逸斜出的问题,对教学就十分有价值。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