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邓小平理论论文

周恩来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邓小平理论论文

周恩来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恩来论文,道路论文,中国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担任新中国第一任总理的20多年时间里,他深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建设中的客观规律,为把新中国建设成一个独立、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提出的许多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思想观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周恩来的重要思想观点,并使它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在新中国于1953年开始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周恩来就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当时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具体实际,提出了要努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观点。1954年9月, 他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伟大的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面,最后也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并且巩固我们国家的独立和安全。”〔1〕后来, 他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思想。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他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时代仍必须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点。

要使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得到更快的发展,还必须使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与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周恩来对此作了积极的探索。

首先,他提出我国应建立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以个体所有制为补充的经济结构,明确表示反对当时有些人提出的所有制越纯越好、越公越优的错误观点,指出那是不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比如周恩来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和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一些经济组织,在规模上一味求大,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特别是在1956年夏季,不少地区忽视生产效率和技术管理水平较低这一客观条件,强行把小社合并为大社,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他要求尽快加以制止。在城市中,针对一些要没收私人企业的想法和做法,周恩来明确地说:“私人工商业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所以又要一视同仁。”〔2〕在商业方面,他强调指出, 应当保持相当数量的小商小贩,采取合作商店、合作小组、代销甚至完全自销的方式,能够更利于为广大居民服务。他还说:“工农商学兵,除兵以外,各行各业都可以允许有一些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不要急于改变肩挑小贩这些人的经营方式,只要方便人民,受人民欢迎,就应当长期存在,自负盈亏。”〔3〕

第二,周恩来提出了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的思想观点。他认为,要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搞好经济建设工作,尽快使国家强大起来,人民生活提高起来,除了要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自己的力量为主外,也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吸收和引进外国好的经验、好的技术,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他说:“由于各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民族独立的力量日益强大,国际局势日益趋于和缓,我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技术上、文化上的联系,必然会一天比一天发展,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孤立思想,也是错误的。”〔4 〕后来他又进一步强调指出:“外国的一切好的经验、好的技术,都要吸收过来,为我所用。”〔5 〕正是在周恩来这些思想观点的指引下,自新中国成立起,我国即与当时苏联及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开展了经济技术交流;以后又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了一定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吸收和引进了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三,周恩来提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化”的关键的思想观点。他说:“我们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意义。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6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大;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也就没有经济建设的现代化。世界上一些国家之所以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就是因为这些国家十分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并且积极地把科学技术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周恩来正是从自己领导经济工作的经验和一些国家迅速发展的具体实例中,深切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快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思想。

周恩来在长期领导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认识到,要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首要工作、制订宏伟目标,这样才能少走弯路,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把中国建设好。

在指导思想上,周恩来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就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原则;中国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把它作为经济建设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他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经济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这个重要原则。他针对当时有些人提出的“尽早实现工业化”等一些脱离实际的口号,严肃指出:中国的经济、文化较落后,虽然经过几年奋斗,有了发展,但中国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就实现工业化;必须要经过长时期的奋斗,才能实现;对一些脱离客观实际的计划和规划,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认真的修改。例如,《1956年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曾经提出:12年内开垦荒地1.4亿亩。 周恩来指示国务院有关部门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认真、科学的核算,最后得出的结论证明,那个指标是完全脱离实际的。后来便根据重新核算的结果,将指标改为1亿亩。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坚决反对冒进的做法。1956年,当他察觉到经济计划和经济建设发生了冒进时,及时提出要坚决加以制止。他说:不要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计划,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7〕虽然他这种正确态度和做法在1957年9月后受到了错误的批评,但他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为党和国家减少了大量损失。毛泽东在1960年6月的一次重要讲话中曾深有感慨地说:“ 1956年周恩来同志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大部分指标,如钢等,替我们留下了三年的余地,多么好啊!”〔8〕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首要的工作是什么?周恩来深切认识到,要巩固政权,改善人民生活,使中国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全力以赴地抓好经济建设工作。所以,他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提出,“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9〕。 这个结论建立在对当时国内形势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

从1949年初至1954年底,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成了许多重大任务,其中包括解放整个大陆,完成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等。在这些重大任务和工作中,阶级斗争是异常激烈的,是处于首要地位的工作。但是,随着这些任务和工作的完成,就要及时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阶级斗争还会有,还会发生;但激烈的、大规模的群众性阶级斗争不会再有了。因此,周恩来不失时机地提出“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的观点,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由于把经济建设工作放在全国各项工作的首位,因此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我们就在工农业及其他各项事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家的实力有了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提高了。

周恩来认为,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建设,必须制定一个宏伟目标。有了宏伟目标,才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各族人民,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奋斗,把中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他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0〕后来随着实践的深入,他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于是,把交通运输业放在工业范围中,加上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从而使四个现代化更加全面。他在以后的重要讲话中,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同心同德、共同奋斗,实现四个现代化。直至抱病最后一次出席四届人大时,他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主题仍然是“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在这个报告中,周恩来还提出了实现宏伟目标的具体步骤:“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1〕其中的第一步目标,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已经胜利实现。第二步目标,按照邓小平的正确发展战略,先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可以这样说,周恩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具体实现步骤,为后来邓小平设计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党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发生了“左”的错误。从那以后直至1978年,一切工作都以阶级斗争为纲。在这个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全国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接连不断,使国家和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完全被打乱,也使周恩来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所提出并实施的许多正确思想、方法和措施,有的被中断,有的被迫放弃,有的甚至受到错误的批判。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以一个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勇气和胆略,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展了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和做法;将其中不少内容吸收并充实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去,对这个伟大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

首先,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左”的错误方针,果断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从而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政治路线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也使周恩来把经济建设放在全国各项工作首位的思想真正成为现实。

第二,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这个伟大理论本身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一贯倡导、身体力行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使之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第三,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他还强调,为了加快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进行革命性的变革,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所以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12〕可见在这方面,邓小平在周恩来认识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第四,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多次强调,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在处理现阶段我国社会所有制结构的问题上,也必须坚持这个原则。周恩来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曾多次提出我国经济结构要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以个体所有制为补充。但由于当时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严重错误,周恩来的这个正确思想未能得到贯彻。现在大家都已经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成分、经济结构不是越纯越好、越公越好、越大越好,而是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总之,周恩来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其中很多思想观点被吸收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中。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他的这些思想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注释:

〔1〕〔2〕〔4〕〔5〕〔6〕〔9〕〔10〕〔11〕:《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116、226、441、412、133 、132、479页。

〔3〕:《红旗》杂志1984年第24期。

〔7〕〔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532、547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

标签:;  ;  ;  ;  ;  ;  ;  ;  ;  ;  ;  

周恩来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