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规划设计院 江苏徐州 221018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绿地;系统;防灾避险
城市广场、公园及绿地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开放空间,它们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空间形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对城市防灾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在防止火灾发生、延缓火灾蔓延、临时避难急救、多功能分洪蓄洪、作为城市重建的据点等方面拥有其他类型的城市用地无法比拟的优势。
1概念释义
在各种城市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为了保护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质财产、强化城市防灾构造、建立并完善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防灾体系与能力而建设的起到减灾与防御工程、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避难道路和灾后恢复据点作用的城市各类绿地。
2范围界定
本次规划范围为徐州市主城区,即徐州市的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徐州市新城区,总用地面积约553平方公里。
3防灾避险绿地功能
(1)安全疏散功能
提供灾后应急疏散的安全空间,是城市应急疏散通道的主要功能。
(2)防灾减灾功能
防灾避险绿地作为一个灾害防御和应急避难场所,其设置的首要原则就是保证安全性,防灾避险绿地必须具备较强的防灾减灾能力。
(3)避难生活功能
是灾时避难疏散绿地和灾后恢复重建绿地的核心功能。作为城市避难生活场地的组成,这两类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避难场所,更重要的是确保了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
(4)情报收集和传播功能
本功能主要体现在在灾时避难疏散绿地中建立临时的指挥机构,发布应急疏散警告,在灾时保证指挥机构对居民的信息畅通,建立数据库对应急避难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等方面。
(5)物资运输集散功能
灾害发生后,救灾物资和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紧急调运,抢险救灾部队和其他救援人员进入灾区或在灾区内实施救灾活动,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物资运输系统。
(6)教育演练功能
根据实际情况,对居民进行各种形式的防灾教育,定期组织应急避难疏散演习,并进行自救、互救实践,提高市民的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
(7)医疗救护功能
在防灾绿地中设置医疗点、站和紧急医疗抢救中心,来更好的体现和贯彻防灾绿地的医疗救护功能。
4防灾避险绿地分类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分为以下三大类:灾前防御绿地、灾时避险(难)疏散绿地和灾后恢复重建绿地。根据具体功能与等级的区别,灾时避险(难)疏散绿地主要包括:紧急避险(难)绿地、临时避险(难)绿地、固定避险绿地和中心避险绿地。
5防灾避险绿地体系
防灾避险绿地体系,主要由点、线、面的体系要素组成。其中,“点”是中心防灾避险绿地、固定防灾避险绿地、临时防灾避险绿地和紧急防灾避险绿地,主要由公园绿地和居住区附属绿地组成;“线”是指绿色疏散通道,包括避难通道和救灾通道,主要由防护绿地和道路附属绿地组成;而“面”则是城市外围的山体、自然林带等非城市建设绿地组成密组合,将城市灾害防御、防灾减灾和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救活动良好的结合起来,发挥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功能与效用。
6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和绿色疏散通道规划
(1)防灾避险绿地规划
规划:紧急避险绿地共265处,总占地面积约166公顷;临时避险绿地共123处,总占地面积约434公顷;固定防灾公园规划共21处,总占地面积约526公顷;中心防灾公园规划共8处,总占地面积约702公顷。
(2)绿色疏散通道规划
①救灾干道:规划18条道路作为救灾干道,保证城市每个方向至少有2条疏散通道的要求,保证有效宽度不小于15m。
②疏散主干道:规划25条主要的疏散通道,主要疏散通道的道路宽度为30~76米,车行道宽度12~42米,与救灾干道一起形成网络状连接。
③疏散次干道:以城市次干道作为疏散次干道,与主干道衔接,保证有效宽度不小于4m。
7城市隔离缓冲绿带规划
城市外围隔离缓冲绿带主要由九里塌陷区湿地、故黄河上游生态湿地、云龙风景名胜区、吕梁山风景旅游区、大黄山湿地保护区、大洞山自然保护区和微山湖湖西湿地自然保护区、农田林网和京沪高速铁路,京福、连霍高速公路防护绿地建设,构建城市生态屏障圈,维护和改善建成区生态环境。
8结语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城市减灾方面也做出了不少成绩,但是随着城市建筑密度、高度不断密集,使城市抵抗风险的能力越来越低。以前防灾减灾的工作大多注重于建筑单体方面,而缺少对城市整体防灾减灾的规划布局。加强绿地防灾减灾的规划建设,是提高城市抗风险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生命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信随着人们对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视和普及,以及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一定可以建设出更多、更好的防灾减灾绿地,从而减轻突发灾难来临时所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剑民.王珊.基于城市绿地与城市防灾减灾的讨论与研究.现代园林,2007(3):29-32
[2]饶林江.浅谈应急避难所(疏散基地)的建设.2006-01-11
[3]陈亮明.章美玲.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探讨-以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防灾绿地建设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6,34(3):452-453
[4]沈悦.齐藤庸平.日本公共绿地防灾的启示.中国园林,2007(7):6-12.
论文作者:吕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绿地论文; 城市论文; 功能论文; 干道论文; 徐州市论文; 灾害论文; 通道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