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位不同,同样精彩——特级教师王崧舟《与象共舞》同课异构教学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位论文,共舞论文,异构论文,教师论文,精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是指对同一篇课文构思不同的教法。通常,我们所进行的同课异构是选用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构思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由于教师不同,所上课的结构、风格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策略也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前不久,在山东潍坊举行的“首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王崧舟老师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解读了《与象共舞》一课,震撼了在座的每一个人。不同的课堂,不同的价值取向,可是每一节课都是那样地充满智慧之火花、感性之色彩、诗意之精华。
一、以阅读为本位,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
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读,是语文教师发展学生语言的最基本的训练方式。王老师的第一节课,主要侧重于朗读训练。他说,这堂课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读,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和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借助《与象共舞》揣摩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课堂上,他循序而教,在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后,紧紧抓住“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这一中心句,用举象入境、激活想象等诗意语文常用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懂了人象共舞的第5自然段。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人象共舞的画面。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生齐读第5自然段)
师:孩子们,请你留意大象跳舞的动作,仔细看一看,随着音乐的节奏,大象时而——
生:摇头晃脑。
师:时而——
生:踮脚抬腿。
师:时而——
生: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
师:时而——
生: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师:没错,就是这样的节奏,就是这样热烈的气氛。再读一读,放开声读。
(生齐读,师纠正,按自己的节奏读)
师:来,读一读,读出欢乐,读出热烈,读出舞蹈的节奏。
(生读)
师:好,孩子们,我们一起来。
……
赏析:王崧舟老师曾说过,不仅要让学生读书,还要“煮”书,或“熬”书。怎么让学生煮出味来?只有举象入境。所谓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此环节中,王老师叮嘱学生留意大象跳舞的动作,并把它们还原成大象跳舞的图像,使学生在有节奏的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感受到了笨拙的大象舞姿优美,形成了大象翩翩起舞的意象。
接着,王老师激活学生的想象,先让学生假设自己就在现场,自己就是现场的一名观众,和大象一起跳舞。再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头大象,和人一起舞之蹈之,从不同的角度去朗读、去体验、去感悟人群与大象一起交流、一起跳舞的亲密无间的和谐。
师:多么欢快的舞蹈,多么热烈的气氛啊!孩子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你就在东巴乐园,此时此刻我们就是观众,我们就是舞之蹈之的每一个人,请把课件中带有符号的词语换成我们,谁来读?
(生读)
师:记住,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人群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人群!来,我们一起和大象舞之蹈之。
(生齐读)
师:多么热烈的气氛,多么陶醉的场景啊!孩子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你就在东巴乐园,我想你一定愿意成为一头舞之蹈之的大象。请记住,我们就是大象,我们就是陶醉其中舞之蹈之的象群。请把课件中带有符号的地方读成我们,谁来读?
(生读)
师:还有谁想成为大象?来!站起来,用自己的动作、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声音,和大象一起舞之蹈之。此时,舞蹈的我们来读这段话。
(生读)
师:你听!舞之蹈之的观众在对大象说:朋友——
生:我们一起来舞之蹈之吧!
师:你再听,舞之蹈之的大象在对观众说,朋友——
生:我们一起来吧!
师:好,我们一起来舞之蹈之。
(生读)
师:孩子们,你想一想,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大象和舞之蹈之的观众还有距离吗?除了身体,还有什么也没有了距离?
生:心灵。
师:心灵也没有距离。还有什么也没有了距离?
生:友情。
师:友情没有距离!这叫——
生:亲密无间。
师:亲密无间,好一个亲密无间!是的,所以你想一想,此时此刻,在舞之蹈之的观众眼里,大象不是大象,大象就是——
生:我们自己。
师:所以,你再想一想,在舞之蹈之的大象眼里,观众还是观众吗?
生:不是,观众就是大象。
师:没错,孩子们,这就叫人象之间——
生:没有距离。
师:这就叫人象合一,正如作者赵丽宏所说的:那真是天地间的美妙奇观,那真是匪夷所思的天作之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这与象共舞的美好奇观,再次感受这人象合一的天作之合。
(生读)
师:毫无疑问,我和你们一样,陶醉在与象共舞之中了。
赏析: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不同情境中反复地朗读,真可谓读到了文字中、读到了情境中、读到了作者的心中,对每一句话都有了真切的感悟。
二、以写作为本位,让学生学会和运用写作的技法
第二节课的价值取向是写作本位,教学目标简单、明确、集中,也是一句话:为了写。王老师对课文进行了重新处理,对课文中所有有写作价值的内容进行了再分析、再开发、再组合,对重点语段的处理注重的是让学生在读中圈画一些重点词语,并抓住那些有灵性的词语进行感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的丰富情感。“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王老师这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诠释。
1.咬文嚼字
(1)品读“熟视无睹”
师: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大家看,这个成语当中有两个字的意思是相同的,谁发现了?
生:是“视”和“睹”。
师: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看见的意思。
师:没错,是看见的意思。更巧的是,这个成语当中还有两个词语的意思是相反的,谁发现了?
生:“熟”和“无”。
师:知道“熟视”的意思吗?“熟视”就是——
生:看惯了的意思。
师:“无睹”就是——
生:从来没有看见。
师:经常看见的事物就好像没有看见一样,就是这个词的意思。好,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个词。
(生读)
师:其实,还有很多带“睹”字的成语,比如——
生:惨不忍睹。
生:先睹为快。
生:有目共睹。
生:耳闻目睹。
(课件出示:熟视无睹先睹为快有目共睹耳闻目睹)
师:好极了!学语文要有这样的敏感,由一个词联想到跟它有关的一串词语,这样的积累非常必要。孩子们,想一想,下面句子中的括号里面你会选择哪个成语?请你完整地读出来。
生:(读)在泰国,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所以,你遇到大象神经完全可以松弛下来。
生:(读)在泰国,据说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去那里旅游的人都想(先睹为快)。
生:(读)在泰国,做按摩的大象偶尔也会跟人开开玩笑,这是观众(有目共睹)的事儿,你不必惊奇,也不必尴尬。
生:(读)在泰国,你(耳闻目睹)象群和人群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的场面,你陶醉其中,难以忘怀。
师:孩子们,你有没有发现,刚才你们所读的这4句话,如果把它们合在一起正是我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赏析:王老师在课堂一开始,从“熟视无睹”这个词入手,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并找出这个词中意思相反、相同的字,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又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2)品读“拥”
师:你发现没有,作者写观众的第一个动作是什么?
生:拥到了宽阔的广场上。
师:一个字——
生:拥。
师:把“拥”字圈出来。三三两两地走进广场那叫拥吗?
生:不叫。我觉得应该是大家蜂拥而至到舞台和大象一起跳舞。
师:好,我发现你有两个词用得特别好:第一个词是“大家”,而不是“三三两两”。第二个词用得更好,“蜂拥而至”,说明了什么?
生:人非常多。
师:是的,非常多那叫拥。孩子们,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走进广场,那叫拥吗?
生:不是,是人挨着人。
师:人挨着人,人挤着人,当然,拥而不乱,不会出现踩踏事故,这才叫拥。孩子们,再想一想,你谦我让慢条斯理地走进广场,这叫拥吗?
生:不叫。
师:什么叫拥?
生:谁也不让谁。
师:有一个成语,叫做——
生:争先恐后。
师:是的,争先恐后地进去那才叫拥。
赏析:在听王老师这节课时,听完前面他对“熟视无睹”的处理后,我以为这就是本堂课的亮点了,没想到,他对“拥”字的处理,同样让人惊叹不已。王老师用替换法引导学生体会原文中“拥”字的妙处,并引导学生对这个字有了正确理解。
2.巧妙拓展
课堂最后的拓展是让学生学写“与______共舞”这类作文,此环节是王老师这节课的另一个精彩之处。
师:孩子们,实际上与象共舞,把这个“象”字去掉,与某某共舞,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语境,它要反映的是与某某的关系非常亲密,非常和谐。比如,当你非常喜欢蝴蝶,和蝴蝶的关系亲密无间,和谐相处,你就可以说——
生:蝴蝶是我的朋友。
师:与某某共舞这种格式,会了吗?
生:与蝴蝶共舞。
师:好极了!与蝶共舞。再比如,你和原本生性残忍的狼关系非常亲密,和谐相处,你就可以说成——
生:与狼共舞。
师:当然,也有人找不到共舞对象,于是只好感叹,读做——
生:谁与共舞。
师:假如今天这堂课,也让你起一个与某某共舞的题目,你会起——
生:与王老师共舞。
师:哦,你把我当成朋友了,是吧?谢谢!孩子们,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你们愿意与老师建立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亲密无间、和谐相处。
赏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如是说。这告诉我们,不要唯课本论,不要把课本当做教材的全部,如果老师只是把“例子”讲解分析得明晰透彻,却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实践,那么学生就不可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显然,王崧舟老师认识到了这一点。
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曾写道:“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两节课,王老师将这“三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王老师的两节课,诗意的语言,舒缓的语速,紧扣文章主题的渲染,学生不断被激发提升着的学习状态,被王老师感染同样富有诗一般语言的学生发言……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都带给人一种美妙的精神享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充满“语文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