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路径论文,民主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10)04-0008-05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时代所需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政治逐步取代了专制政治成为现代政治发展的主流。而社会主义社会更是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设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战略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完备的民主制度的重要性。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P.16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解决我国政治体制弊端的根本途径,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方向。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内涵所在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担负着社会主义改造、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政权。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体系中,人民是主体,人民是国家政权的主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就是要保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享有各项自由和民主权利,即人民不仅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各项自由,而且有管理国家、管理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权利。在人民内部坚持按民主原则办事,实行民主集中制。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加以解决。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根本的就是要使人民民主得到不断发展,得到充分实现。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解决政治体制弊端的根本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根除我国原有政治体制弊端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应当看到,当前的民主政治建设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能满足社会和现实的需要,特别是腐败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十分严重,一些党政官员的权力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广大党员和群众政治参与的渠道和机制还不健全,决策民主化的目标尚未实现。这些现象或弊端的消极后果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妨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妨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针对我国政治体制的弊端,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1](P.336)这绝非夸大其词,更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对我国政治体制的弊端及其危害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所作的科学论断。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启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总结和汲取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历史教训的深刻启示。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的深刻教训,在如何代表群众利益、密切党群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等问题上给中国共产党敲响了警钟。导致苏东剧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没有高度重视和解决好民主问题,党严重脱离群众,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能代表甚至违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致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最终丧失政权。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最关键的就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保持民主的社会主义方向,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科学论断,这是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问题认识的新的飞跃。
(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民主政治在中国共产党为之而奋斗的伟大事业中,是目标和手段辩证统一的过程。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对小康社会更加全面的描述,对小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社会民主政治的期望值日益增大。因此,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以重视和加强。
二、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统一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两个“生命”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涵和精神实质。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个基本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个关键范畴。党内民主即指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党员平等享有党章所规定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的权利[2](P.20)。人民民主即指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全体人民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程序和形式,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人民的一部分,这是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具有统一性的客观依据。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都包含有民主的基本原则,贯彻民主集中制,都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范畴,其最终目标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前提和保障,对人民民主具有重大示范和带动作用
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动革命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强大动力。党员是人民的一部分,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一部分,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前提和保障。从党的领导地位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者。党内民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民主必然有着直接的巨大影响。“我们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内的民主状况、党员干部的民主素质将直接影响民主的建设。”[3](P.334)从党的性质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党必然在全社会起表率和模范作用。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国家机关干部的主体,也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必然会把在党内生活中培养起来的良好的民主行为、民主作风带到各级国家机关中去,带到广大群众中去,从而在全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从党的宗旨看,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惟一宗旨,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民主权利的维护者。发展党内民主,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党的基本任务看,中国共产党就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和建设国家,党在执政实践中是否具有民主,直接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民主状况。从党的领导方法看,党一般是把党内形成的民主传统和民主作风直接导入领导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同时,发展党内民主,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党做到依法执政,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因此,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因果关系。现阶段,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赖以发展的前提,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关键。党内充分发扬民主,人民民主必将得到保障和发展;党内民主受到破坏,人民民主必将受到阻碍和践踏。“没有党内民主,也就没有人民民主,发展党内民主是推进人民民主的基本途径和可靠保障。”[4](P.340)
(二)人民民主是党内民主的基础和目的,对党内民主具有重大影响和促进作用
中国共产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在战争年代,发扬党内民主,领导人民奋起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黑暗统治,基本目的是争取人民民主;在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党内民主,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基本目的也是为了发展人民民主。因此,发展党内民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植根于广大人民之中,人民民主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人民民主的主要制度表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也是人民民主的体现,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宪法规定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监督权,这实际上体现了人民对党有监督权,党的活动应处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随着各级人大代表民主意识的增强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人大代表对党和国家机关及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这有利于促进党内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的培育,促进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提高,推进党内民主化的进程。
广大农村、企业、城市社区等基层组织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基层民主的发展,必将促进广大基层党员和干部民主意识的发展和民主作风的改善,从而对党的广大基层组织的民主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力和推动力。随着人民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民主建设日益加强,必将为党内民主生活提供充满民主氛围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实施监督的力度也将越来越大,这将有力地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
(三)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党内民主具有关键性、决定性和示范性;人民民主具有基础性、法定性和广泛性。党内民主寓于人民民主之中,人民民主的发展有赖于党内民主的发展。没有党内民主就不可能有人民民主,没有人民民主的高度发展也不可能有党内民主的高度发展。党内民主指导和推动人民民主,人民民主影响和促进党内民主,它们是一种以党内民主为先导的互动关系,相互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实践之中,共同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发展党内民主代替发展人民民主,或者以发展人民民主代替发展党内民主,都是错误的,都将会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带来损失。我们应该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根据各自的特点协调一致、有区别和有重点地发展。只有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共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大厦才有可能建成。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关系,是共产党人政治的一个重大课题。”[5](P.250)只有正确认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辩证关系,才能做到两者的共同发展;才能做到在走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基本道路的同时,注重发挥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的外部推动作用。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良性互动,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路径
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路径。
(一)三位一体——建构中国特色的民主治理模式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把这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充满活力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而决不能削弱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民主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人民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主人翁地位。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各项事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当家作主的权利,党的领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与法制建设相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基础上,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一切政党和社会组织、所有公民和社会团体、所有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允许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贯穿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只有在实践中坚持三者的统一,才能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二)双轮驱动——发挥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以主权在民为最高原则。选举民主是指人民通过自由、公正、广泛、定期、平等、竞争性的选举来选择政府及其治理方式,或者说,政府通过竞取人民手中的选票而获得作出决定的权力[6]。选举民主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民主形式。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制度载体的选举民主,是实现我国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选举民主的核心制度安排。
所谓协商民主,“它指的是这样一种治理形式,平等、自由的公民借助对话、讨论、审议和协商,提出各种相关理由,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偏好,在广泛考虑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指导协商,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7]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制度载体的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模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制度。这项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举。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两个驱动轮。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选择以协商民主作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有机结合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适当运用选举民主的增量,盘活协商民主的存量。无论是选举民主还是协商民主,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中国共产党应该学会在一个公开、公平、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进行选举;积极搭建有效的参政议政平台,发挥参政党应有的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建设。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由内而外——坚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实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具有影响和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的,党员也生活在群众之中,国家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民主政治建设搞得好,就会为党内民主生活提供充满民主氛围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会更加主动有效地监督党员和干部的言论和行动;社会成员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选择意识的日益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利益、行使合法权利愿望的不断提高,对党内民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人民民主为己任,要把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联系起来,通盘考虑,达到相互衔接。要不断增强党内民主的开放度,让党外人士和一般群众参与进来。只有党内民主在实质民主和程序民主上高于人民民主,才能真正起到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自下而上——坚持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夯实基层民主
在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人民群众要求自由、平等、竞争的政治意识,以及以政治判断力、政治表达力、政治认同力和政治自治力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参与素质大幅度提高,要求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大大增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并将其作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新举措。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分层次进行,以防止参与的无效与混乱。我们要区分不同的事物,根据利益是否直接相关、信息掌握是否相对充分、结果影响是否明显为原则来引导相关性强的群体以及代表,分层次地进行政治参与[8]。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提高公民的文化和政治素质,培养成熟的政治参与主体。要尽可能将基层社会的各种社会主体都纳入到基层民主的活动中来,不断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逐步培养组织化和成熟的参政主体,提高社会团体的自我管理能力。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健全有序政治参与机制,引导政治参与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要强化公民政治权利的立法和其他有利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立法,如新闻法、出版法、舆论监督法、政务公开法、公民举报法等。同时还要改革现有的政治体制,以利于公民的政治参与。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丰富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目前,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主要通过投票、选举、结社等形式进行,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开展。我们要坚持和发展原有的政治参与形式和渠道。同时也要积极开辟新的政治渠道,如公民投票制度、听证会制度、协商谈判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意调查制度等。特别是在信息和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与时俱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效率,丰富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如网络论坛、电视辩论、手机短信,等等。
在中国进行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我们致力于探索的应该是符合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的、能够真正给中国人民带来安定和幸福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式。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从中国国情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出发,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路径。中国共产党要从更加坚强有力地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高度,努力推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
[收稿日期]2010-01-20
标签:政治参与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政治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政治社会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