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幼儿园 李能改
【摘 要】:佤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宝库 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佤族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在 全国文艺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佤族舞蹈来源于勤劳智慧的佤族 人民的生产生活中,经过了悠久的历史的沉淀,融合了多种文化 形成了其多元文化的特征,同时承载了佤族许多的社会功能。 佤族民间舞蹈来源于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所以寄寓着人民 群众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有力地展现了佤族人民的精神面貌、 性格特征、审美情趣、社会文化心理。佤族民间舞蹈是我国民 族文化的宝贵遗产,需要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佤族民间舞蹈特征继承和发展
一、佤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佤族民间舞蹈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了,从在有三千 多年历史的沧源崖画上,佤族先民狩猎、杂耍、舞蹈等画面可 以得到证实。对佤族舞蹈追根溯源可以看到,它是远古人类为 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获得生存的机会,在为社会及自身的发 展而进行改造大自然的生产活动和其他各种生活实践过程中的 需求,更是源自远古人类对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一种模仿。进 行创作的佤族舞蹈源泉是来自于人民的日常的社会的生产生活 中。舞蹈是最原始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早在远古时代,我们 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感 情。那时的舞蹈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劳动、狩猎、 战争、祭祀、娱乐,可以说,没有一项重大的活动能离开舞蹈。 从沧源崖画的舞蹈图形上看,它的围圈、拉手抬腿、提襟等, 与现在佤族民间舞蹈动律十分相近,许多模拟劳动生产,鸟兽 动作的舞蹈,往往带有明显的狩猎穴居、围火取乐的原始痕迹。
佤族在自己漫长的繁衍生息岁月中,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充 分发挥了他们伟大的创造力和艺术智慧,创造了丰富的民间舞 蹈艺术,并随着佤族社会的发展,民俗事象的沿袭代代相传, 从而在原始舞蹈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本民族舞蹈艺术的基础 上的不断接受外来先进文化的影响,使今天的佤族民间舞蹈既 有纵向传承的独立性,又有横向传播的融合性。
二、佤族民间舞蹈的特征
总的来看,佤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有围圈、联袂、对称、 且歌且舞,有一定程式特点;从动律上盾,有屈膝弹动、重拍 向下、节奏感强(韵律感)、动作幅度大、有较大随意性特点。
围圈:沧源崖画中有这样的图案:画一个圆圈代表地面,舞 者以此为中心,双足交叉围圈而舞。由此见,佤族民间舞蹈在原 始阶段就是围绕一个圆的轨迹运动。“它一开始就把圆带入了舞 蹈之中,而且,还把人体躯干固定在这个圆形之中,使其一切变 化都要围绕这个圆,在这个圆中柠、倾、扭曲其造型……”(邓胤 《从沧源崖画舞图看中国舞蹈之“圆”》)。可以作这样的设想: 先民们狩猎有获,便然起熊熊大火烤食之,继而围着火堆拉手围 圈唱跳作乐,模拟各种动物动态的舞蹈圆圈艺术的早期阶段,经 过几千年传承,直至今天的佤族民间舞蹈大多是集体圆圈舞,而 且多为逆时针方向跳转,周而复始,如是往复。
联袂:佤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变化多在于腿与脚的变化。所 要模拟的事物,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都以腿和脚的变化来体现。除伴奏者以外,大多是男女围成内外两个圆,或拉手、或 扣手、联袂歌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对称:佤族民间舞蹈的对称性不仅表现在舞者成双成对的整 个舞蹈场面的均衡对称,还表现在动作结构的对称上。许多舞蹈 男女成对,或者女舞者围在里圈,男舞者围在外圈,相对起舞, 在某一个组合中,往往会出现男舞者逆时针方向跳转,女舞者顺 时针方向跳转的对称运动。在动作结构上,往往是向前做一次, 很可能就向后做一次;向左做一次,又可能向右做一次。
且舞且歌:佤族民间舞蹈往往是歌和舞连在一起的,每舞 必歌。特别是一些自娱性舞蹈,激越、昂扬的歌声与吼声往往 与豪放的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使之更加奔放,更加振奋人心。
有一定程式:佤族民间舞蹈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套路。这些 套路来源于生活,往往借鉴自然物的动态和姿势演化而成,在 不断发展中形成了独立的规范性动作。诸如:“三步一跺”、 “三步踢”、“双跺单踢”、“三步一转”等等。这些组合动 作到某个节目中就形成了新的舞蹈组合形式。如:先跳一个固 定组合动作,“三步一跺”或“三步崐踢”,再加上一个或几 个模拟自然物的特殊动作,就此形成“薅子摆”“麂子跳”、 “炒菜歌”“龙摆舞”等等,这样一些模拟性舞蹈节目。这种 程式化的舞蹈组合可以在某个舞蹈的开头出现,也可以在每个 节目的各个阶段出现,可以是前八拍动作中出现,也可以在任 何几个节拍动作中出现,可以出现一个,也可以出现多个,一 个固定组合可以在同一节目中出现一次,也可以出现多次。
屈膝弹动,重拍向下:双膝屈伸、张弛频繁,是佤族民间 舞蹈的主要动律特征。各个舞蹈节目的走、跑、跳,都配合着 双膝有节奏地张弛弹动,因称之为“弹动步”、“弹动进退步”、 “弹动转身步”。上身随势起伏。基本步伐大都是重拍向下, 从轻到重。走则柔中有刚,跑则刚中有柔,跳则粗犷,跺则有 力,给人一种欢快、激越、奋发向上的豪放之感。
韵律感:佤族民间舞蹈每一个节目都是在统一的基调上连 贯、流畅,有节奏地进行。舞曲从弱到强,舞步从轻到重,舞 者的情绪也随之从欢快到激扬,都是在统一的节奏下连贯进行。 即使是象“儿童舞”、“奇笼笼”、“甩发舞”这样一些没有 乐器伴奏的舞蹈,也是在明确、严整的民歌节奏下连贯完成舞 蹈动作的。舞蹈音乐的节奏规范着每一个舞蹈动作,使其成为 和谐、自然、连贯的“律动”。
随意性:佤族民间舞蹈要求在统一的节奏下来进行,一招 一式都要整齐,“打歌阿要脚步合,脚步不合脚蹩脚”。指的 是舞步的走、跑、跳、跺都需要在统一的节奏下完成,避免“乱 套”。但是,上身的俯仰、手势的变化、动作的幅度,又因舞 者的兴趣各异,且有很大的随意性,即使是同一舞者,在不同 场合,不同情绪支配下,也会一次与一次跳的风格不同。
三、佤族民间舞蹈的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佤族舞蹈来源于世世代代的佤族人民在生产生中形成的风 俗习惯,与恶劣的生存环境做抗争,实现改造大自然,适应大 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以及佤族对自然事物的图腾和 崇拜等,这些因素影响造就了佤族民间舞蹈的特征:下肢动作 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 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 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的风格。
论文作者:李能改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佤族论文; 民间舞蹈论文; 舞蹈论文; 动作论文; 组合论文; 三步论文; 节奏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