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_wto论文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_wto论文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外贸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中国论文,国际贸易论文,外贸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未来几年,国际贸易在总体上将呈现积极发展的态势。国际贸易当前较快的增长势头将保持下去,贸易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世贸组织新一轮谈判将对国际贸易规则作出重大调整。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多处于平稳上升期,为中国外贸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的外经贸战略也将相应地进行适当调整。

一、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国际贸易将步入新一轮增长期。全球贸易现已摆脱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加速上行,贸易增长快于生产增长的势头将持续下去。未来5—10年,国际贸易增速将高于20世纪90年代的6.5%,保持在7 %左右。 据世贸组织预测, 全球贸易总额(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将由1999年的6.8万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10万亿美元和2010年的17 万亿美元。全球贸易额与总产值之比将从1990年的19%、1999年的23%,提高到2005年的28%,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在规模生产和技术改进的作用下,国际市场上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将走稳走低。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可能性增加,未来几年国际贸易增幅虽难以超过去年水平,但仍可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其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仍处于上升期,使得国际市场供给充足、需求旺盛;科技革命和电子商务大发展,为贸易增长提供了后劲;贸易自由化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市场开放战略。

(二)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贸易结构的高级化是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表里的,从其变化趋势看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传统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持续上升。目前初级产品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只有20%(注: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国际贸易统计数据》。),比10年前减少了6.5个百分点。即使去年石油价格大幅上涨, 也未能扭转这一局面。未来几年初级产品比重下降的势头仍将持续。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办公和通讯设备是出口增长最快的部门,90年代平均增长11%,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由90年代初期的8.8 %上升到目前的13%,今后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些经高科技改造的产业如汽车、化工的出口也增长较快。三是现代服务贸易迅猛发展。目前服务贸易已占到全球贸易总额的20%,其中知识含量高的服务业发展最快。整个90年代,在三大类服务贸易中,商业服务年均增长达9%, 快于运输业的4%和旅游业的6%,未来几年这种增长态势仍将保持下去。

(三)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际贸易增长超过生产的增长,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又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东亚金融危机过后,这一发展势头重新显露。1999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贸易表现优异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国际直接投资增势迅猛。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达到1.1 万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14%。(注:联合国贸发会议:《2000年国际投资报告》。)

与资本流动相对应,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实行大规模的产业内平行分工和“内部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并壮大了国际贸易。但与此相应的是,从数量关系来看,单位国际贸易额对国内GDP增长的贡献率在下降。 这就对各国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全方位进入国际经济舞台,不能为贸易而贸易,二是注意贸易的质量,切实增强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四)电子商务引导国际贸易新潮流。近年来互联网应用范围极度扩张,为国际贸易带来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不但体现在贸易的实现形式上,也影响到贸易的实质内容和发展观念。电子商务实现了贸易的网络化、无边界化和个性化,能有效打破自然和人为限制,具有营运成本低、用户范围广、互动交流性强等特点,代表着21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电子商务的兴起孕育着巨大商机。据联合国的报告统计,200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770亿美元,并将以倍增速度发展,到2010年将占到世界贸易的1/3。发展电子商务对各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能否在新兴领域分得一杯羹,更在于已有的市场份额能否保得住。所以,各主要贸易大国对电子商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互联网的出现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这对向来苦于信息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较为有利。同时,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通讯技术的普及应用,税收和金融体制的调整,原有基础服务设施的改造,以及建立全面竞争的开放性经济体制。当前世界各国对网络经济的触及程度严重不平等,美国现在有30%的人上网,而发展中国家总体的上网比例只有0.6%。 在电子商务提供的巨大空间面前,那些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国家将会大大落伍。

(五)国际贸易格局稳中有变。美、欧、日仍是全球三大贸易力量,它们间的力量消长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总体格局。目前美欧日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达到60%,其中美进出口均居全球第一,进口占市场总额近二成,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世界出口市场,未来几年美在国际贸易中的霸主地位不会动摇。从近期看,美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日本的体制改革进展如何以及欧盟能否顺利完成“纳新”任务并稳定欧元,将是影响三方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发展中国家贸易比重近年来有所上升,但南北差距依然巨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制成品市场的份额已从1990年的17.2%上升到目前的24.8%,开放度(外贸与GDP之比)则从1990 年的29%提高到43.5%。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内涵和质量并不乐观,它们从贸易增长中获得的实惠不多。整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所得增长速度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即使今后石油出口国的贸易大幅增加,其“石油收入”的大部分也只是用来弥补历年积累的财政和贸易赤字。中低档的出口结构使发展中国家饱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致使贸易竞争力下降,取得同样的出口收益要动员国内更多的资源,从而陷入“贫困性出口增长”的怪圈。除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外,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总体上仍将处于不利地位。

二、当前国际贸易领域面临的问题

(一)WTO新一轮谈判充满矛盾和斗争。新回合谈判将为21 世纪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确定新的“游戏规则”,是影响国际贸易走向的重头戏,谈判中的斗争也将空前激烈。(1)谈判分歧点多而复杂。 一是在农产品领域,美国和欧盟互不相让。美国和农产品出口国凯恩斯集团组成统一战线,主张取消农业补贴,放松对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准入的限制。欧盟联合日、韩等国,指责美国为占领市场滥用出口信贷和“隐蔽补贴”,并坚持禁止进口美国的激素牛肉和转基因食品。发展中国家普遍对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注:据世贸组织统计,2000年经合组织农业补贴总额达3000亿美元。)不满,强烈要求它们开放市场,取消各种非关税壁垒。二是在市场开放的范围和力度上,各方意见相左。美国主张对“第二批信息技术产品”和电子商务实行免税,开放电信、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降低化工、医疗器械等重要制成品的关税。欧盟与美立场基本一致,但对视听产品市场严加保护,以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发展中国家主要关注农产品和纺织品市场开放,强调现有的贸易自由化措施要落到实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规定要到位。三是在贸易规则的制定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严重分歧。发达国家的关注点已从“边界线”上转移到“边界内”,要求对各国的投资体制、竞争政策等国内政策领域加以调整和限制。目前规则之争的焦点是美国试图把劳工和环境标准加进谈判议题,甚至提出使用制裁手段,发展中国家一致反对,认为此举的实质是削弱其劳动力比较优势。(2 )各方利益难以协调。 面对权益的再分配,有关各方宁可拖延谈判,也不愿自己受损。在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中,美、欧等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受益方。虽然进口关税有所下降,但是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服务贸易的出口以及市场绝对规模都扩大了。但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有很多并未兑现。面对新一轮谈判,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谋求继续主导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而发展中国家要求平等参与谈判,以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各方意见僵持,使多边谈判继西雅图会议失败后迟迟不能启动。从力量对比看,新一轮多边谈判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达国家只有切实放开本国市场,并使WTO的规则明确化,才能取信于发展中国家, 使国际贸易体系能够维系并发展下去。目前各方都在就新一轮谈判积极筹划,但真正启动谈判将很艰难,所需时间很可能会超过预期,近期内难有实质性动作。

(二)全方位的市场争夺战日趋激烈。(1 )国际贸易领域已经成为各国进行竞争的最前线,并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实现价值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效果的重要标准,而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服务贸易更是直接为本国创造价值。为此,美、欧、日等国都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制定本国的贸易战略,投资、金融、生产、服务等体制和政策无不围绕着贸易来展开,同时国际斗争的焦点日益扩大,投资、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领域都成为竞争热点。从效果看,国际资本大量流入,进出口贸易同步增长,服务贸易迅猛发展,这种大进大出的整体贸易格局使发达国家充分吸收了经济全球化的积极面。(2)各贸易大国努力扩大自己的世界市场份额。美国在90 年代初期提出的国家出口战略和新兴市场战略已经初见成效,成为“新经济”增长周期的最大赢家。美国一直以贸易自由化的领导者自居,企图打破各个区域性协定的优惠政策界限,以达到“利益均沾”、为自己建立全球性市场的目的。美正推动到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并通过亚太经合组织占领亚太市场,近年对非洲的开拓力度也明显加大。欧盟在集中力量进行内部整合,同时加紧执行东扩和南下战略,并通过欧亚会议和欧盟—拉美会议等渠道试图挤进东亚和拉美市场,最近又提出对最不发达国家“除武器以外的一切商品”出口在关税和配额上给予优惠,借以开拓非洲和南亚市场。日本的重点则由多边转入区域合作,全力经营东亚地区,同时加强与新加坡等国的双边关系。(3 )不同发展层次国家间的区域与双边联系日趋频繁,与贸易大国形成明显的竞争态势。目前区域性贸易协议多达170多个,此外尚有约70个贸易协议正在筹划之中。 一些在多边谈判中引起争论的议题,往往在双边谈判中较容易形成突破。发展中国家重点加强区域合作,联合自强,组成多个区域性贸易集团,像东盟、南方共同市场等已成为本地区贸易自由化的“排头兵”。

(三)贸易保护主义花样翻新,层出不穷。(1 )发达国家仍以高关税和配额对进口设限。目前高关税主要集中在农业、粮食产品和服装等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上,如肉类、糖、牛奶等的关税税率往往超过100%,欧盟对超出限额的香蕉征收180%的关税。现在乌拉圭回合规定的取消纺织品配额的10年期限已过去大半,但美国在全部750 种配额中只取消了13种。(2)新贸易保护主义花样迭出。 发达国家设置了许多技术出口限制,如美国把计算机产品的出口国分为 4类,对第4类“无赖国家”完全禁运,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3类国家实行许可证限制。欧盟以“绿色指标”对进口产品设置贸易壁垒,美近来大力推销劳工标准。据估计,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外贸损失每年达1000亿美元,相当于发达国家每年给发展中国家官方援助额的两倍。(注: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全球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一些原本依靠出口已经脱贫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又出现“返贫”的现象。此外,在区域化和双边协议中,参与方互相给以优惠,有可能产生变相的保护主义。目前各区域贸易协议的标准和规则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可能会取代关税成为全球化进程的最大障碍。有人提出,片面强调区域合作有重蹈30年代集团分割覆辙的危险。

三、中国外经贸战略的调整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中国一方面要进行贸易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还要在加入WTO后对贸易体制加以全面革新。为此, 中国既要全力保持贸易的增长势头,又要有新的应对方略。

(一)积极面对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WTO的规则不是直接面对企业而是面对政府,但要以市场化来作为导向。为此应处理好三个层次的关系。(1)坚决执行WTO明确规定的原则性条款。中国现存外商投资方面的法规共有200多项,对必须作出的法律调整要统一步调、 按时到位;电讯、金融、保险、证券、旅游、商业、法律会计咨询等服务业领域都要对外资开放,并逐步取消在流通业的分销权和持股比例限制;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外资企业要实施国民待遇,不能再对其提出外汇平衡、国内采购、面向出口等要求;要提高行政方面的透明度。 (2)充分利用WTO现有体制内的保护措施。包括反倾销、反补贴、 保护幼稚产业、特别保护条款等体制内的斗争手段,如对一些小型产业以及落后地区的补贴就是国际上认可的做法;在农业领域,WTO 将政府扶持措施分为“黄色”、“绿色”等,中国在“黄色”尤其是“绿色”政策措施领域大有可为。(3)在WTO近年来开拓的服务贸易等新兴领域,要大踏步前进,以充分利用多边谈判已经取得的成果。

应当看到,加入WTO 只是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国际和国内的体制条件,中国经济能否顺利完成向现代化、知识化、集约化的转变,最终实现向发达国家的赶超,才是真正的实际任务,也是要面对的真正挑战。在评价加入WTO的影响时,一定要把这方面的积极意义估计足。 在国际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只有经济体制高效运转,产业结构竞争力增强,并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持久的经济安全。

(二)提升中国国际贸易结构的档次。从国际竞争的现实情况看,像过去那样简单地把出口部门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已经不够。如在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信息技术产业,计算机配件制造等环节已经逐渐沦为附加值不高的一般性技术,发展空间只能尽力维持而无扩展余地。只有发展芯片等较为高级的产业内环节,才有可能占领未来市场。东南亚金融危机在产业和贸易层面上的原因,就是多年来依赖的信息技术中低档产品出口增幅下降,导致出口创汇减少,进而使得金融体制在国内外资金外流的冲击下崩溃。有鉴于此,中国应在制成品贸易比重有所上升的基础上,注意在对外经贸工作中质和量的结合。为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出口产品的升级,中国应进一步细化市场分类,高附加值的产业和环节应是今后对外贸易发展的方向。

(三)实行外贸经营方式的独立化、产业化。凭借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全面提高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能力,参与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以面向世界和国际化的视野制定发展战略,这是中国加入WTO的应有之义。在即将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的国内外条件下,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外贸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应从吸收外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境外加工贸易以至参与资本市场运作等各个渠道完善外贸的产业化经营;同时鼓励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到境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合作开发国内稀缺的资源;充分利用我国内市场容量大、层次多、有发展腹地的先天优势,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贸产业结构。

(四)实行外贸主体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多元化。(1 )外贸企业实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加入WTO 应是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全民总动员,民间经贸力量能否以符合国际规范的经营方式发展壮大,这是衡量中国战略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也是解决中国在加入WTO 后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出路。近期中国已作出一些有益尝试,如放宽私营企业进出口权的申请条件,建立金融支持机制,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信用担保、信息咨询以及人员培训等服务;加入WTO 后还要根据实际效果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目标是建立起全面的出口促进体系,以因应当前国际上对“整体贸易”的战略要求。(2)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美日欧是中国三大重要出口地区和贸易顺差大户,今后应继续巩固和拓展;同时应适当扩大三大市场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以缓解贸易不平衡造成的矛盾;对亚非拉市场特别是周边地区,应加大力度开拓,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应着意开发国内短缺而急需的石油等资源性、战略性产品。中国在中、日、韩与东盟国家的“10+3 ”峰会上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已经得到一些国家的响应;今后应尽快推进和落实该地区的贸易自由化,以建立较为固定的外经贸根据地。

(五)增强在WTO体制内发挥作用的能力。 入世后中国国际经贸斗争的舞台和方式将有变化,贸易战可能升温。发达国家将会继续在人权、环境和劳工标准等问题上对中国施压,与中国产业结构相当的发展中国家也会更频繁地提出贸易诉讼。至今中国已经受到倾销调查370多起, 是受调查最多的国家。为此,中国应尽快掌握相关规则并培训专业人才,学会在WTO的体制框架下“打官司”;在此基础上, 中国还应努力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去。在WTO的舞台上, 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如何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呼声,逐步扩大中国的影响和发言权,这也是入世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标签:;  ;  ;  ;  ;  ;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_wto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