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出版文化安全论文_廖慧

论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出版文化安全论文_廖慧

中国传媒大学

摘 要

本文对出版文化安全问题的表现及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受到污染”,“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面临丧失领地的危险”,“精英文化被大众文化挤占”是当前可以窥见出版文化安全问题的三个重要层面。而“西方文化霸权的操纵”,“贸易逆差的现实后果”,“本土文化缺乏创新力和精英内容”则是造成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安全 出版产业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乃至“文化全球化”的当下,“文化安全”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语境,同时也需要以更加多维的视角来进行解读。不可否认,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是一个严肃而紧迫的议题,它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既要积极争取政治经济发展的空间,又要致力于提升自身的文化实力,尤其是国民的文化认同。

一、出版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质的保留与延续不受到威胁。涂浩然,卢丽刚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界定,将其归纳为:“一个主权国家能够自主的选择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使其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以及国家形象等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侵蚀、破坏和扭曲,从而能够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保护文化的民族性,维护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确保国家在其主权范围内和国际上享有比较高度一致的合法性认同。”

始于十九世纪末出版全球化,却在当下成为出版文化安全的最重要背景。郭辉(2009)指出,出版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出版物的编辑制作更加全球化;出版物营销贸易的全球化,这一表现又分为了两个方面:出版物市场的全球化和出版物贸易的发展。 出版全球化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一场机遇,也是中国出版业必须参与的竞争之路,同时也对出版文化安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在出版全球化和出版产业化的内外环境之下,中国的出版文化安全表现出新的特征,一方面要警惕日趋模糊化、隐蔽化的文化侵略,一方面还要协调“经济”与“安全”的关系,保证发展的同时提升文化认同。可以说,在这场“攻与守”的博弈中,如何处理好国家利益,出版行业利益,以及国内民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将是维护国家出版文化安全的前提。

二、出版文化安全问题的表现

要想考察全球化时代中国出版文化安全,就需要先明确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与挑战。关于这一点,从不同的视角望去,往往可以看到不同维度不同侧面的现实。笔者在对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认为,目前中国的出版文化安全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得以窥见:

1. 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受到污染

语言文字,被认为是政治、文化斗争的有效工具,是保持和发展国家民族共同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出版日益开放的今天,作为出版载体的文字也成为不少学者谨慎观察的对象。彭文波(2006)表示,“外语对汉语的侵袭,有如外来物种对本土物种的侵袭,导致汉语的美感、意蕴正在不断消失。”

语言文字,本身并不直接等于意识形态或国家利益,但是却能够被用来传播价值观念,谋求国家利益。因此,保护汉语的纯洁性不被污染,维护汉语言的文化传统是影响文化安全的首要议题。

2. 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面临丧失领地的危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特定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激增,就业、失业、贫富差距加大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加之我国的出版产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于是在西方大量文化产品的冲击下,无可避免的会面临着传统价值观丧失领地的危险。

尽管如此,中国的出版行业也无法阻止这种“引进”的潮流。实际上,这种“引进”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利用国内国外两种文化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引进”的却不只是科学和知识,具有意识形态倾向性的出版物和文化产品也大量涌入了国内市场,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的离散化,其中非常明显的就是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盛行现如今从餐饮、服饰、汽车、家居到学术、影视、艺术、审美,再到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无不存在着外来文化的踪影,而这种文化的大面积隐形渗透,均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了出版物之中,对国内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了长远而广泛的影响。

3. 精英文化被大众文化所挤占

中国出版文化安全的问题不仅表现在西方文化的渗透,也表现在自身文化的浅层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大众文化越来越发达,在人们文化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是社会的需要,但大众文化的“过度发展”则将精英文化和传统文化推至一个颓然萎靡的状态。

文化的商业化、世俗化将最终导致文化的浅层化。 置身于产业化改革中的出版社们为了迎合市场,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不惜制作一些浅层读物,在客观上为消费文化、世俗文化的膨胀提供了助力。必须提出的是,精英文化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只靠浅层阅读是不足以被吸收和传承的,只有将深层阅读和浅层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调整文化结构,使各种文化互相促进,和谐发展。也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因出版意识的浅薄造成文化张力的丧失,从而在内部结构上造成文化安全系统的脆弱。

三、出版文化安全问题背后的原因

在对“出版文化安全问题的表现”进行探讨之时,实际上就已经牵出这背后的一些深刻原因,以及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不同角度来思考,可以对主客观的原因有一个更好的全局性把握。以下仅对其中最为关键的三个原因进行阐述:

1. 西方文化霸权的操纵

美国基辛格同仁公司总裁曾经在美国《外交季刊》上毫无隐讳地撰文说:“美国应该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向统一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发展,那么这种标准就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逐渐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的编排就应该是美国的;如果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

这种情形在出版领域也是存在的。从出版物的内容和品种来看,西方正在凭借着自身的经济强势和话语霸权,大力输出由其所主导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在经济、文化利益的背后,实际上暗藏了巨大的政治动机。这一点,需要中国的出版产业时刻保持警惕,并在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方面做好权衡。毫不夸张地说,当有一天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图书占据了国内的主要市场,而出版社和读者都认为这样理所当然的时候,民族文化将最终失去自己的文化本位,国家政治实力和国家安全也将受到致命破坏。

2. 贸易逆差的现实后果

语言的纯洁性受到污染和价值观念的西化客观上都与出版业严重的贸易逆差有关。 理论上说,市场交易应该遵守公平和对等原则,自由贸易也是这样。但由于出版产业严重的先天不足——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实力不强,对外开放晚等等,我国出版产业的贸易逆差十分严重,从而导致文化交流的严重不对等。

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的比例大体为10:1,对欧美的逆差则高达100∶1以上。 引进的图书主要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其中以美国和英国最突出,输出的图书则主要去向亚洲各国和地区,其中又以港台地区最突出。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进出口贸易大体平衡,但中国出口的出版物绝大部分为加工出品——从内容上看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出版物。如果说西方文化霸权者的政治企图是混迹于出版贸易中的主观威胁,那么中国在出版贸易上的巨大逆差则是导致国家文化弱势的客观短板。

3. 本土文化缺乏创新力和精英内容

之前提到精英文化被大众文化所挤占,实际上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文化焦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文化创新力的缺失。两者相互交织,也共同反映出了中国出版文化安全的内在挑战。

一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忽视了自身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在面对汹涌而来的外来文化冲击时,缺乏文化的创新力和由此生发出的文化竞争力。另一方面,出版业对本土资源和原创内容的忽视,也抑制了当代主流文化的发展。中国想要创作出前沿性的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话语权的文化精品,缺乏必要的社会氛围和支持。而这又反过来加深了中外出版贸易的逆差,使得出口的出版物在品种结构、数量范围、销售利润上都无法同国外抗衡,由此形成了一个“弱势循环”。

从这一个角度来讲,本土文化如果缺乏创新力和精英内容,不仅会严重影响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出版文化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涂浩然,卢丽刚.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建构中的中国国家文化安全[J].前沿,2011,(07)

2.骆郁廷.论全球语境下的文化安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

3.郭辉.论出版业发展中对国家文化安全隐性威胁的因素[J].现代传播,2009,(04)

4.金炳亮.中国出版产业化进程与国家文化安全[J]. 出版科学,2005(04)

5.彭文波.对国际版权贸易的文化安全思考[J].出版科学,2006,(05)

6.董中锋.论数字化时代中国的出版文化安全[J].河南大学学报,2008,(02)

论文作者:廖慧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5

标签:;  ;  ;  ;  ;  ;  ;  ;  

论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出版文化安全论文_廖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