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公平效率变化的实证研究_中国人均gdp论文

20世纪90年代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变化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公平论文,效率论文,区域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93(2003)02-0011-07

公平与效率一直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我国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个人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随之也变成人们讨论的热点。其中,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就是一个具体的方面。笔者拟以每十万人中大专和大专以上人口数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以人均GDP(经济收入水平)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经济结构水平)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选取我国除四川、重庆(鉴于四川与重庆的数据受到重庆作为直辖市的影响,故在文中暂不考虑两个省市的数据)以外的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0年和2000年两个年度的数据,对其进行聚类、相关等统计分析,揭示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的特征及其量化关系,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相应地就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这里需要稍做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人均GDP”是为了说明国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是能够保障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物质基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是经济结构水平的反映,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人才需求状况的反映,也是高等教育向更高程度上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

一 1990年、2000年我国各省(市)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聚类分析

(一)1990年我国各省(市)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聚类分析(见表1)

表1 1990年全国各省(市)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关数据

注:1.数据来源:“每十万人中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人均GDP为1991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3);“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1992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4)。

2.由于四川省后来划分为四川和重庆两个省市,使得数据的完整性受到影响。为了便于计算,特将其舍弃,只保留其余的29个省市。

以每十万人中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数、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三个指标对29个省(市)进行聚类分析,经过三次聚类,其结果分为五类:第一类→{北京,上海},第二类→{天津},第三类→{黑龙江,新疆,吉林,江苏,浙江,广东,辽宁},第四类→{河北,山东,海南,福建,陕西,宁夏,青海,湖北,内蒙古,山西},第五类→{西藏,湖南,甘肃,江西,贵州,广西,安徽,云南,河南}。然后求第一类(即最高水平)的两个省份和第五类(即最低水平)的九个省份的平均值,其中,第一类和第五类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第一类和第五类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平均值

注:数据来源:本文计算

(二)2000年我国各省(市)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聚类分析

表3 2000年全国各省市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关数据

注:1.数据来源:“每十万人中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数”、“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

2.为了与1990年相一致,特将四川、重庆两省市的数据舍弃。

按照上述方法,以每十万人中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数、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三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经过两次聚类,其结果分为四类:第一类→{北京,上海,天津},第二类→{福建,江苏,浙江,广东,辽宁},第三类→{河北,山东,海南,黑龙江,吉林,新疆,湖北},第四类→{西藏,湖南,甘肃,江西,贵州,广西,安徽,云南,河南,内蒙古,陕西,宁夏,青海,山西}。然后求第一类(即最高水平)的三个省份和第四类(即最低水平)的十四个省份的平均值,其中,第一类和第四类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第一类和第四类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平均值

注:数据来源:本文计算

(三)对1990年和2000年聚类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横向比较。将1990年最高水平类数据(即第一类平均值)分别除以最低水平类数据(即第五类平均值),其结果为8.94,5.40,1.47;将2000年最高水平类数据(即第一类平均值)分别除以最低水平类数据(即第四类平均值),其结果为4.40,5.28,1.38。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在两个年度的最高水平类与最低水平类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相对差距(即比值)差别不大的情况下(5.40与5.28,1.47与1.38),其每十万人中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数的比值却发生相当大的变化(8.94与4.40)。

也就是说,2000年和1990年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相对差距没有大的变化,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对差距却变化很大,即不同省(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对差距在2000年的数值远远低于1990年的数值,这就充分说明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公平得到了很大改善,即区域高等教育公平水平提高了,而非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降低了。当然,就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即绝对值)来说,1990年为7032,2000年为9473,由此可见,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之间的绝对差高于1990年的绝对差,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公平水平降低了,因为9473的差值在2000年和7032的差值在1990年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分量,而且,差值9473相对于底数2790以及差值7032相对于底数886来说,也具有不同的意义。这些都说明我国20世纪90年代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实际上是缩小了,也就是说我国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平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纵向比较。将2000年最高水平类数据(即第一类平均值)除以1990年最高水平类数据(即第一类平均值),其结果为1.55,4.01,1.28;将2000年最低水平类数据(即第四类平均值)除以1990年最低水平类(即第五类平均值),其结果为3.15,4.10,1.36。比较这两组数据,在从1990年到2000年这十年间,最高水平类和最低水平类在人均GDP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即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速度相关不大(4.01与4.10,1.28与1.36),但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每十万人中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数的增长速度)却有所不同,最低水平类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要大大高于最高水平类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3.15与1.55)。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任何事物,处于尚没有达到某一临界值的低水平阶段,由于其基数较小,其增长的速度往往会高于处于某一临界值之上高水平阶段事物的发展速度,这也是出现所谓的后发赶超现象的一个条件。再就高等教育投入而言,以2000年为例,如表5所示:

表5 2000年全国各地区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元)

注: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0)。

根据上述表格数据,计算得出最高水平类(三省份)生均经费的平均值是23257.07,最低水平类(十四省份)生均经费的平均值是11559.99。可见,最低水平类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最高水平类的投入。而就是在这种低投入的情况下,那些低水平的省份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也就进一步说明,对那些低水平省份的高等教育进行投入能够取得更大的效率。

二 1990年、2000年我国各省(市)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公平和效率问题,下面对我国1990年和2000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每十万人中大专及以上人口数)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进行相关分析。

为了使相关分析的结果更具有可比性,我们选取两个年度聚类结果中高水平类和低水平类相重叠的省份,其结果为高水平类→{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江苏,广东,浙江},低水平类→{西藏,湖南,甘肃,江西,贵州,广西,安徽,云南,河南}。对这两类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即求每十万人中大专以上人口数与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如表6、表7所示:

对上面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可以看出1990年高水平类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强的正相关,而低水平类二者之间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相关;2000年高水平类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同时低水平类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到了中等程度,表现为每十万人中大专及以上人口数与人均GDP之间达到了中等程度的正相关,而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达到了中等程度的负相关。

再从纵向上看,2000年和1990年相比,高水平类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正相关度,其中的变化只是从1990年每十万人中大专及以上人口数与人均GDP相关度较大转变为2000年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之间的相关度较大;而低水平类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在这十年间变化较大,每十万人中大专及以上人口数与人均GDP(经济收入水平)由极其微弱的负相关转变为中等程度的正相关,而每十万人中大专及以上人口数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向相反方向发展,达到了中等的负相关。为了进一步分析这四类相关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表8进一步分析:

表8 1990年和2000年高水平类和低水平类平均值比较

注:数据来源同表1、表3。

从表8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种情况:

1.在这十年间,无论是低水平类的前七个省份,还是高水平类的后九个省份,其经济增长速度都高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这就说明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能够保持同步增长,更别说实现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了;同时这也表明,不论是经济发达省份还是经济不发达省份,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进一步投入教育(当然包括高等教育)的经济能力。

2.比较表8还可以看出,2000年低水平类经济收入水平(人均GDP)和经济结构水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都高于1990年高水平类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却远远低于1990年高水平类的发展水平,这也是这一年度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程度并不是太高的原因之一,即由于历史基础太薄弱,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仍然没有能够得到较好的结合,虽然有所改善(2000年每十万人中大专及以上人口数与人均GDP已经达到了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但并没有达到像高水平类那样高程度的结合。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无疑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就说明,就2000年低水平类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长远目标而言,这些低水平类的省份(当然包括中央政府)应该更大比例地投入高等教育,使其发展速度高于经济发展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使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更高的相关水平,达到更好的结合。

3.虽然高水平类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低水平类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低水平类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却高于高水平类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这与前面聚类分析的结果相同;将这一结果再与前面相关分析中低水平类每十万人中大专及以上人口数与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相关系数变化以及2000年最低水平类(十四个省)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远远低于最高水平类(三个省份)等情况结合起来,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间,低水平类(那些不发达省份)高等教育所取得的快速增长与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投入往往具有更高的效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在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都处于较低水平时,经济投入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简言之,上述分析包括三点:其一是当前我国各个省份都具有进一步投入高等教育的能力;其二是为了使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达到更高程度的结合,需要加大对那些低水平类高等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其三是相对于那些经济和高等教育不发达的省份而言,针对高等教育的经济投入往往会具有更高的效率,这就保证那些低水平类省份能够更快地发展高等教育,进而缩小同发达省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平程度。所以,无论是从所具有的潜力还是从其必要性和实效性来看,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济投入都是当前那些不发达省份发展高等教育应做出的重要选择。

三 结论和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公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不发达省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发达省份的发展速度。但同时也必须充分地认识到由于原来基础差距太大,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省(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还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快那些不发达省份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并在我国整体高等教育的发展中逐步缩小省(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在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生均高等教育成本远远低于高水平省份的生均成本。尽管这里面有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以及区域消费水平的差异,但实证研究表明,对于那些低水平省份发展高等教育的现实和就高等教育这一整体概念而言,低水平省份对于高等教育的经济投入往往能够产生相对于高水平的省份更大的效益,也就是说低水平省份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具有更高的效率。

3.实证分析表明,在过去的十来年中,那些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低的省份的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得到了较好的结合,这也说明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二者在一定的领域和一定的发展阶段是可以得到统一的。

4.无论是高水平省份还是低水平省份都具有向高等教育进行更多投入的潜力,特别是那些低水平省份,由于其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还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具体地说是高等教育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这些低水平省份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结合的程度和改善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差异,更应该充分认识到投入高等教育的重大意义,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济投入。

鉴于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多方面筹措资金,加大对那些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低的省份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毫无疑问,经费投入是发展高等教育的物质基础。而对于那些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都比较低的省份来说,一方面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加快其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缩小同发达省份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平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其经济发展落后,虽然相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而言有一定的投入高等教育的潜力,但同时它们也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以缩小同发达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另外,这些省份由于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水平之间的相关度较低,也就是说经济结构状况还没有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动力来源,所以这些省份既没有太多的资金又没有强烈的动力,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投入势必很有限。

这种情况就要求不能过多地依靠地方政府去发展高等教育,而应该从多方面筹措资金:一是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加大投入;二是中央政府应加大对这些省份分展高等教育的资金资助,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向这些不发达地区倾斜;三是积极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法规,加速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中国高等教育的进程,推动民办大学的健康发展。

2.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低水平省份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尤其要大力发展诸如远程网络教育等低成本、高效率的高等教育,这样才是落后地区切实可行地发展高等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标签:;  ;  ;  ;  ;  

20世纪90年代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公平效率变化的实证研究_中国人均gdp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