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作为文艺传播手段的思考_文艺论文

关于网络作为文艺传播手段的思考_文艺论文

网络作为文艺传播手段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艺论文,手段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66(2001)01-0055-04

原始社会,人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着文学传播。文字的发明成为原始社会与文明社会的分水岭。文字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符号,而书籍印刷成为文学传播的几乎唯一载体。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革命,不仅正在逐渐改变人类竞争的势态,而且正使人类的合作走上新的台阶。第一次信息革命,以计算机的问世为标志,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第二次信息革命目前正方兴未艾,它的里程碑是计算机的网络化与多媒体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微波通讯、卫星通讯、光纤通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问世,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得以空前方便地进行联系。电脑时代的到来,文学艺术藉以存在的方式、意义已经而且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文艺传播速度的快捷、内容的丰富与手段的多样,已为旧时代结舌瞠目,文艺传播市场的规范已成为日益严峻的课题。

网络技术对文学乃至文化有什么影响呢?人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各执一端。事实上,辩证地看,网络技术作为文艺、文化传播手段对文艺、文化的影响有积极、消极两个方面。

网络技术对文学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传播的全球化。崇山峻岭、长河大洋不再影响全球文学艺术的资源共享,高宽带的光纤正在向边远的乡村延伸。据计算,人类有史以来所积累的知识,使用一条光纤在3-5分钟内就能传输完毕。2.文艺作者与受众的世俗化。文本的署名曾成为文学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文艺曾是作家艺术家谋生的手段,但是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逐渐为寻常百姓提供发表的自由,匿名创作成为自娱自乐的方式。作为个人创作,人们可以利用超文本任意涂鸦,挥洒才情[1],读者则为广大的网络终端用户,即占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3.文学手段的综合化。人类文学经历着从综合性的艺术中剥离出来又复归为综合性的艺术的过程。新技术将为文学的综合性提供新的保证。人们在流览网络小说时,可以根据文字的叙述了解情节的进展,也可以听到或读到不断插入的音乐、图片和音像资料。网络技术对文艺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而迅速的推进,强势文化以唯我独尊的心态对弱势文化进行渗透。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文化的多极化的矛盾将日益尖锐。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格局将在文化共享、文艺共享的名义下成为隐含许多可怕因素的未来神话。具有超国界以唤起人类共同情感为特征的文学将有可能借助现代传媒技术而为虎作伥。(2)作为后现代产物的网络小说,它切断了作者或读者与现实之间的真实联系。如同电脑多媒体游戏,借助声光图像创造出一个与世隔绝而又自在真实的虚幻世界。游戏者关注的是当下的现场感受,把他们所面对的虚幻世界当成是唯一的真实。随着电脑技术支持的进一步升级,网上创作与欣赏所能实现的虚拟真实的能力将无限提高。无怪乎有人担心,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这种虚拟化的境地学习预制好的人生神话,定会“反认他乡为故乡”,迷失自我。高科技对日常生活的介入将使人们生活日益便捷,但也势必使人们愈来愈离开真实的生存状态。人类生活对科技的依赖性愈来愈强,而其独立性愈来愈弱。这对未来教育提出了严重的课题。(3)网络的开放性将使文艺创作与传播变得空前自由,网络终端将成为一个个没有检查官的文学园地和没有警察的政治广场。日益成为公害的文字垃圾(包括黄色故事)、不正当的言论(包括邪教思想)通过网上传播,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预言,未来网络社会的战争不见硝烟,“制毒”者的锐器足以使敌对政府瘫痪消亡,而且,由于黑客和病毒的侵入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已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因此,不少国家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美国政府决定从2000年度财政中拿出巨款打击网络恐怖活动。但潜滋暗长、“和平演变”才更可怕,更为严重的是,越来越多的愤世嫉俗者和政府异己势力将从“制毒”转变到坚持“韧性战斗”中来。网上文学和网上文化是坚持“韧性战斗”的最好武器。

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悲观。因为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曾使我们的社会向着文明前进,尽管科技与道德伦理也有背反的时候,我们相信方兴未艾的高科技同样能够真正造福人类。当然,我们将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一)政府应有前瞻的眼光,在网络文学的建设上给予财力、物力的投入

传播媒体的权力是一种政治权力。掌握了传媒,在很大程度说是掌握政治。因此网络无限的自由度,将使政府的介入显示出空前的重要性。政府没有理由认为网络文学建设不带来经济效益而坐视不管。美国不但暂缓征收网上贸易与服务增收额外的赋税,并从1999年度财政中拿出巨款,把美国所有文化财富搬上网。而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遗产,却没有在网上得到很好的体现。网上中文信息资料本来就缺乏,可封建糟粕却不少。国家还没有将如何在网上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列入整体文化发展规划,还没有行之有效的保护民族文化遗产、输出民族文化信息的措施。我们只有借助高科技传媒技术将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才能扩大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不良文化、信息垃圾的渗透和入侵,为世界文化的多极化作出贡献。这就需要政府在精力、财力、物力上的大量投入和科技界、文化界、文艺界、教育界的通力合作。

(二)文艺家的工作方式将相应改变,他们的价值将更加重要

网络的开放性,的确给文艺家造成不少冲击。比如文艺家的著作权受到侵害,他们的著作被私自下载。特别严重的是当未来社会彻底告别笔与纸的时候,文艺家的价值与生存将受到挑战。但是可以相信,文艺传媒愈开放,文艺家的价值愈高。因为,第一,“只要人仍然用语言交往,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恐怕仍会流传下去,……别的艺术无法替代它。”[2]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怎样给未来文艺家的价值做出合理判断与预测,文艺家在“转型期”怎样在迎接挑战的同时体现自身价值。第二,以何种媒介来进行创作只是手段和形式问题,不是内容问题。对于作家来说内容总是创作的主导因素。

首先,那种在网络社会作家将给“毙了”的结论未免下得太草率[3]。虽然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它改变的不会是人们生活的全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产品的生产的区别将会长期存在。电脑、网络只是部分地改变了生产劳动与物质资料联结的方式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方式,却无法改变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属性。因此,只要社会分工还存在,人类自身还没有得到真正解放,作为文化精神主要承担者之一的文艺家就会有生存的可能性。

其次,文艺创作需要才情、悟性,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优秀的文艺家之所以优秀就在于他为率尔操觚的业余爱好者所不可比拟。网上文艺良莠不齐的情况愈严重,文艺家的价值愈显重要。比如网络小说的创作群体中,虽不乏有良好的文学素养的业余爱好者,但更多的作者出于消遣,随意涂鸦,技巧粗糙,有的甚至低级趣味。政府和网络公司应鼓励职业的文艺家从事网络小说的创作,承认他们的劳动成果,在法律和技术上保护其知识产权。这样可以引导网络小说的创作走上健康的道路。

(三)培养网络文学爱好者高尚的艺术趣味,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

由于网络的巨大开放性,文艺的创作与接受变得空前自由,因此政府的网络监控和网络文艺爱好者的健康的文艺趣味显得十分重要。对于网络文艺的创作与接受活动的监控显然有别于对电脑犯罪的防范与打击。网络文艺活动也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所以所谓网络文艺的监控实际上是指对网络文艺进行规范管理,掌握网上文艺传播的动态,在充分尊重创作自由和保护隐私权的同时,政府可以使其对有不正端目的文艺活动的“闯入”行为合法化,就像捣毁黄、赌、毒的窝点一样。但这种有形控制的效果是极为有限的。对这样一种绝大多数出于对文艺的真诚喜爱的群体,我们更应该从积极的方面加以引导,使他们既不参与不健康的网络文艺的制作,又能够自觉地对不健康的网络文艺拒绝接受。如果过多地运用电脑警察(cybercop)对网络文艺进行行政干预并不是一个正常现象。

1.加强网络文艺爱好群体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培养

学校教育目前依然是主要的教育体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教育体制所具有的群体协同效应,对网络文艺爱好群体进行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使之不传播不接受格调低下的文艺信息。基于对有些哲学家所宣称的“人正在死去,文明人正受到物质系统和精神系统的双重奴役”的考虑,加强“网虫”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激发他们艺术创作的激情,使他们成为能理解和掌握新技术而又不至于成为其奴隶的健康群体。

2.培养网络文艺爱好者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遗产的热爱之情

我国古代、近现代文化、文学遗产博大精深,我们理当十分珍爱它们。我国传统文学以美善相兼为本质,以抒情言志为内核,以物我同一为感受方式,以传神写意为表现方法,以中和为美学风格[4],涵泳其间对人类心灵具有良好的净化作用,足以弥补后现代社会文学的浮躁与空虚。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精华已经在中国本土以外发生影响。大概早在17世纪,我国儒家经典通过来华的耶稣会的传教士的译介传到欧洲。欧洲了解中华文化的古代经典之后,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特别是法国的启蒙主义者,几乎每个人都对中国文化的早期哲学发过言。有的评价非常高,强调了它的法制和哲学思想的智慧。当然也有评价不高的,如孟德斯鸠,还有后来的黑格尔。事实上,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汇中,可以看到中华文化固有的素质。比如西方社会讲究个性发展,但所谓个性实不同于个人主义和私欲膨胀。现在人们已清楚看到,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勤修内功”,国家遵循“韬光养晦,发展自己”的方针而大有成效,世界也出现和平和发展的总趋势,大多数国家都在致力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中国儒家的“克己修身”、“反求诸己”可以获得现代意义与世界意义的诠释。至于中庸、仁、义、智、勇诸概念莫不如此。1988年,诺贝尔奖金得主聚会巴黎,会后发表的宣言指出:人类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去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联合国教科文组总干事泰勒曾说,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未来,也将鉴照现在和未来。可以套用WTO组织干事莫尔的话来说明中华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重要意义:“世界文化如果没有中华文化的参与便不是完整的文化。”中华文学曾对世界文学发生过影响。唐宋诗词影响了日本、韩国,18世纪法国的被称为“魏玛的孔夫子”的大诗人歌德就对中国二三流的作品《风月好逑传》评价甚高,法国的伏尔泰曾改编过《赵氏孤儿》,屈原、关汉卿都曾成为“世界文化名人”。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从卢梭、海德格尔的思想返观中西文化的融汇的逻辑基点,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到美国作家IRVING的"Rip Van Winkle",可以看出人类对精神家园的普遍追求,正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中华民族无愧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我们只有树立了对我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自豪感,才能在世界范围内文化融合的进程中,找到“和而不同”的基点,而不致迷失自己。

3.普及信息检索知识,为优秀文艺作品的传播提供畅通的渠道

全部人类知识都可以称为信息,文艺信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文献目录学就其应用层面而言就是信息的检索。现在尽管有了电脑、网络、多媒体,用CD-ROM可以把成千上万的典籍压缩在一张小小的碟片里,用INTERNET可以在瞬间把无数文献传到地球的另一端,信息的检索作为一门学问依然十分的重要。虽然随机检索十分方便,但对于拥有浩繁的典籍的国度而言,传统的文献目录学依然是沟通典籍与网络传播的重要桥梁。比如说,在《全唐诗》中检索某诗某字,可以通过随机检索,而在《四库全书》中检索某诗某字以设定合理路径为更加便捷,这就需要传统目录学的知识。如要在《四库全书》中检索元明小说、戏曲,则不必费此一举,因为《四库》不收小说戏曲,这是目录学的基本常识。21世纪将出现人人上网的局面,接受高等教育者是率先上网的群体,因此很有必要在高校开设信息检索的课程,使他们享有丰富的网上资源,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能便捷地读到他所要读的作品。

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互联网终将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开始利用现有的条件尽可能将一些文学艺术作品搬上因特网。中国文联“文娱网”、上海作家局域网、由文化部主管的中华文化信息网等已经或正在开通,或接入国际互联网。《山花》等纯文学杂志拥有网络版。但这只是一个起步。此外,一些重要的文化典籍,如《全唐诗》、《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等等在大陆和台湾制成光盘。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在议事日程中。目前正崭露头角的超媒体,要求文艺家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创作才能,不仅得拥有原先专业分工所规定的专长,而且必须熟悉其他文艺形式,并且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多种艺术综合成整体的方法。随着神经网络计算机、超导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高性能设备的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可能出现光明的前景。文艺家与电脑的联系将更加广阔多样。

文艺家的职责是利用高新技术告诉网上文艺爱好者真正的生活图景,培养他们高尚的艺术趣味。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的商业化、消费化,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的经验教训,在社会网络化的进程中,怎样充分发挥文艺家的作用,这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

计算机专家曾自豪而又不无忧患地说:在通向信息高速公路上,中国与先进西方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关键是我们能否抓住这个起跑的时机。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艺和正在产生的文艺精华源源不断地送上信息高速公路,是有望成为现实的事情。文艺理论界应对这个新生现象加以足够的关注。

收稿日期:2000-05-19

标签:;  ;  ;  ;  

关于网络作为文艺传播手段的思考_文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