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贸易研究所刘玉仓、马健友指出,要改变增长方式,必须处理好七种关系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贸易研究所刘玉仓、马健友指出,要改变增长方式,必须处理好七种关系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刘溶沧、马拴友撰文指出——转变增长方式要处理好七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贸论文,增长方式论文,中国社科院论文,关系论文,刘溶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处理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转型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我国占主导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产物。因为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收入分配上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倾向等等,使政府、部门、企业都严重缺乏讲求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缺乏追求集约经营的动力和压力。由于尚未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特别是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尚不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很不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基础或现代企业制度还有待建立的条件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存在着不少的体制性障碍和运行机制缺陷的约束。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快经济体制的转轨步伐,形成有利于集约型增长的动力与约束机制,就成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条件。

(二)处理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转变的关系

转变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实际上就是要建立引导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发展的调控机制。我们知道,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源配置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又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而诸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则是国家宏观调控赖以进行的重要政策工具。不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它们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着不可低估的正面效应。例如,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长期发展所要求的基础设施投资和科研教育支出,以及通过税收减免、加速折旧、财政贴息、投资抵免、转移支付等手段,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经济的有效增长;货币政策则通过货币供给、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增强投资的集约性导向,抑制通货膨胀;产业政策有利于形成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部门结构、产品结构乃至企业组织结构、地区结构等,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结构效益。正是有鉴于此,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宏观调控与导向功能,从政策规划、政策取向上做到鼓励集约型,抑制粗放型,鞭挞浪费型,就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处理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分工,建立和完善资源配置、经济运行的基本秩序,能为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必要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有条不紊的运行规则。实践证明,政企不分、政府调控与市场功能相混淆,将给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竞争机制的发挥、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行等,带来有害的影响。比如,在我国的实际经济生活中,正是由于政府职能越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干预过多,才一方面加重了政府的不应有负担,造成了企业对政府的长期依赖;同时这又是造成企业盲目追求产值、速度,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争投资、争设备,重外延而轻内涵等弊端的一个重要诱因。理论与实践一再表明,如果不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尽快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换,那就不仅是企业行为难以端正,市场机制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而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会受到严重干扰。

(四)处理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企业制度改革、经营机制创新的关系

积极进行企业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和必要条件。企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应用的收益大于成本,会自动激励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应该有追求集约化增长的内在动力。但事实上,长期以来,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的技术有效需求不足,缺乏走集约化增长道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企业自身来说,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国的大多数国有企业,至今还不是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尚不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动力与活力。因此,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塑造有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集约型经济增长主体,特别是如何在企业内部尽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有利于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技术进步机制,就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着眼点和基本立足点。

(五)处理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一个健康、优化的经济结构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赖以进行的物质载体,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性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结构的优化是与集约型经济增长相伴生或协调一致的。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依然存在的许多结构性问题,诸如产品结构不合理,及其所带来的资源浪费,资金积压,效益、效率损失;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业、基础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及其所产生的“瓶颈”制约、宏观经济运行障碍和重大的经济效益、效率损失等等,都是这方面的有力证明。

(六)处理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

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可以说,现代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标志是科技进步,最终归宿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投资偏低,既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又给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了现实的困难。

(七)处理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无论是在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和效益水平,还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上,都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地区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种情况,不仅关系到全国经济的均衡、稳定发展,也是影响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上,从全局来看,一方面中西部发展的相对滞后固然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快速、均衡增长,但同时它又是我国巨大的新的经济增长带或增长面,其发展集约型经济的潜力也很大。正是有鉴于此,我们一方面要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在现有的较高起点上,先行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对全国发挥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沿海与内地的资本、技术、人才交流与合作,加上国家的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使后进地区能尽快走上集约型经济增长之路。

标签:;  ;  ;  ;  ;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贸易研究所刘玉仓、马健友指出,要改变增长方式,必须处理好七种关系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