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好人员设备设施管理
其一要做好人员管理,科室人员需要进行培训并通过血液安全技术考试,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才能做好供血服务工作;其二是要做好设备质量管理,需要各类设备进行标识,做好定期校验,尤其是血液冷藏箱、低温冰箱、血小板保存箱等等,还要定期消毒与维护,做到专人专管;其三是要做好设施管理,供血科的各类设施要符合基本要求,保证环境清洁,空气要流通,血液的待检区、合格区、报废区要严格分开。
2、做好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其一要实现对临床医务人员输血技术知识的指导,在近几年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下,临床输血知识得到更新,成分输血的兴起促使输血的手段发生了的变化。除此之外,现代输血理念的不断更新,各类成分输血也在临床当中得到应用。但如果临床医护人员输血理论知识不扎实,出现操作不当,那么可能会导致输血反应等不良事件发生,因此供血服务科的相关人员要加强对临床用血指导,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避免血液浪费与滥用;其二是要执行质量管理内审制度,实现其全方位监督,如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处理与解决,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坚持严格内部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做到有章可循,依据现状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使其能够在制度标准的约束下树立质量安全意识,保证血液质量安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加强环节管理
加强环节管理至关重要,是保证用血安全的关键所在,其一,为进一步实现输血的安全性,需要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当中所提到的要求做好隔离工作,可以制定切实有效的血液隔离放行制度,对工作人员的职责加以明确,另外,还要针对物理隔离进行判定,建立独立的隔离库,严格按照血液的状态划分为三个区,分别是合格区、报废区以及待检区,待检区是指检测结果存在不确定性,需要再次进行检测,报废区建议加锁管理。对于检测合格的血液需要打印合格标签,而对于在采集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不足量、脂血要进行隔离。其二是要做好血液的分类管理。①要做好隔离库的管理,严格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进行操作,接收外采血液后对血液分类存放,需进行制备的发往成分制备科,等到制备完成之后进行分类储存,同时在发布检验结果之后按照结果将不合格血液进行处理,对于检测结果不确定的血液,要再次进行检测,对合格血液打印标签放行入库,并有负责人签字。②要做好成品库的管理。在成品库管理过程当中,要严格按照采血的时间、血型进行存放,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在发放血液的时候需要对血液外观质量进行检查,如果出现溶血或者标签不清晰等异常现象的血液禁止发放,立即隔离,并及时做好记录,并将其上报给质量管理部门,按要求处理。③需要做好血液冷链的管理。成品库与隔离库冰箱温度要设定在标准温度,冰冻血浆可以在-20℃下保存5年,冷沉淀可以在-20℃下保存1年。除此之外,还要对冰箱的温度设置监控系统,做好24小时监控,每4个小时对冰箱的温度加以记录,如果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加快处理,此外,在血液运输过程当中同样要对温度加以监控。④血液交接管理也是其中不容或缺的一部分,在交接管理过程当中要对血液及条码信息进行核对,保证血液标本与血样标本献血码的一致性,每一袋血液从来源、分离、包装、入库都要有详细的记录,保证输血的安全性。血液发放时血站工作人员与取血人员进行血液信息核对和血液质量确认,尤其是在出库之前对血液进行外观检查,双方确认无误方可出库。取血人员需要携带专用血液运输箱,以此保证运输的质量,运输过程中也要对血液温度进行记录,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血液在发出之后不能退回。
总而言之,当前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输血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是怎样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对此,供血科的工作人员要遵循基本的原则,树立正确的质量方针,把握血液储存、发放流程的关键点,实现各个环节的完善性,及时发现潜在质量问题,及时制定处理措施并立即解决。此外定期收集临床输血信息,指导临床制定切实有效的输血方案,做好输血研判,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与控制程序,切实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论文作者:李良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9
标签:血液论文; 质量论文; 供血论文; 合格论文; 用血论文; 血站论文; 温度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