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眼光看北京申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换一种论文,眼光论文,北京申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的申奥活动到了2001年2月下旬,迎来了她的“尖锋时刻”和新的考验。以荷兰人维尔布鲁根为主席的国际奥委会“申奥评估团”把北京作为世界五大申办城市评估的第一站,进行5天的全面考核,前一阵儿,10大对手刷下去曼谷、开罗、吉隆坡、塞维利亚、哈瓦那5个,而北京却颇受好评。此后五六百页的申办报告精心制作半年之久并终于封册上交于国际奥委会,也只是这场“马拉松”式的申办较量的初步成果。当申奥评估团成员们看到北京城市面貌自申办奥运以来变化竟如此之迅速,当看到仅去年一年北京绿化面积就增加了2929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36%时;当他们发现北京的供水供热供气垃圾处理等等基础设施工程,以及地面公路和地下铁路工程都在规划、建设和完工时;当他们抬起头来看见因为污染治理成效而日趋变蓝的北京的天,而平视周围发现北京的服务质量也在不知不觉中日见改善时;当他们得知中国国内百姓和国外侨胞对申奥成功都如此翘首以待、热切期盼之时,想必他们会对北京的能力、北京的优势、北京的热忱以及北京的热望留有深刻印象。
申办奥运特别是举办奥运能给北京、能给中国带来什么,似乎不必讨论,在生死攸关的申奥大拼斗中也无暇讨论。但从“开放与变迁”的角度看,从一个中国都市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角度看,“奥运申办及其在现代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可能是一个与“入世”一样值得观察的典型案例,因为它对于一个毕竟还是第三世界落后国家的中国,所能带来的全方位变化性影响,终归是空前的。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申奥才不仅是北京的、而且也是全国人民的大事。
要不是北京申奥,国际奥委会28个单项协会中的26个协会的头头们,会不会专程来华?“申奥”即是一次国际化的“系统性学习”。
平日里难请之客
不仅仅是申奥评估团,国际奥委会28个单项协会中的26个协会的头头们也于此前陆续专程来华与北京手把手交流。而申奥评估团在4天半里竟考察了27个点,使北京申奥变成了深度交流的大考场,使得中国人有机会参与到超大型国际综合活动中,也正是在这次交流中,从法律保障到场馆建设到操作规程等各方面的具有相当难度的"KNOW HOW"(即核心诀窍)也为中国人所初步掌握。其实申奥未见分晓,益处已自显现。据称申奥评估团及各协会都提出相当多好的建议和要求,例如申奥评估团对申办陈述所提出的大量的问题和宝贵的意见建议;例如游泳协会的一系列建议;又例如韩国金云龙率领的跆拳道协会的热心指点;马术协会则因为必须动用马匹动物,而详细告之有关的检验检疫的国际惯例;即使是在羽毛球这一中国人的运动强项上,国际羽协也就场馆功能、赛事安排,以及一些关键环节提出了许多要求,远比书面上能看到的更实在管用。据北京奥申委体育部部长常建平讲,一旦申办成功,无疑还将按国际惯例专聘各协会人员为顾问。刚刚成功举办了被萨马兰奇赞不绝口的悉尼奥运会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方面,也打算通过深度交流把申办与组办悉尼奥运会的成功经验与北京分享。总而言之一句话,“岸上学不会游泳”,在申办的全实战环境里,方方面面的业务相关与利益相关者们才会前来“互动”。申奥即是一次国际化的“系统学习活动”,“走出去,引进来”的信息流循环因为申奥压力而被充分强化着,它并不仅仅依赖于和等同于物质性与空间性的外在交往。一旦申办成功,下一步就是全方位的场馆建设,据称此次场馆建设将采用从设计到材料到施工全面性的国际招标办法,至于广告、赞助等商业活动也将全部采取市场化的综合开放方式,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的交叉进出循环互动也将达到空前的规模与密度。还会有来自国际的更多的“平日难请之客”。
正当北京申奥之年,也即新千年的第一天,老天爷就以一个“沙尘天气”给京城提了个醒。而李宁说:我们不是为了奥运把天搞蓝,而是人民需要蓝天。
北京的天是晴朗的天
据说世界体操王子李宁说过:我们不是为了奥运把天搞蓝,而是人民需要蓝天。北京市刘敬民副市长则说:把“申奥”当作一种“加速器”,全面推动北京的现代化建设。这个加速器显然已全面启动,无论通过数字亦或是通过人的实感,似乎都能看得出来。
2000年北京用于环保的投资高达100多亿元,而从该年起,她将陆续投入数亿元用于治理城市污染。截至去年11月底,北京市空气质量三级或好于三级的天数达到309天,占全年天数的84%;二级或好于二级的天数达165天,占全年的45%。
自沙尘暴开始肆虐京城,以及“沙漠离北京仅120公里”的消息引起各方震惊以来,北京的“防沙工程”便得以启动。10年为期,将有三道“绿色屏障”由远而近、自山至陆护卫京城。山区林木覆盖率达70%,将沿“五河十路”两侧建设230平方公里的防护林带,在市区建成120平方公里的绿化隔离地区。
当全国近3亿人口饮水不能达标的时候,北京的水环境正迅速改善,污水二级处理1998年即达58万吨/日,去年已达108万吨/日。待今后数年内清河、酒仙桥、小红门等16个污水厂相继建成,日处理污水量将达250~280万吨,超过污水总量的90%,北京的水质量将可与发达国家比肩齐高。
环境问题从来就是个严峻的发展问题,而国际奥委会“决不允许举办奥运对举办国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宗旨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关于北京在申奥的环境条件方面,矛盾的说法也同样醒目,即使在北京奥申委环境部主任、北京环保局副局长余小萱的桌面上,也能看到外电评论北京“环境记录令人担忧”的报道。况且去年春令北京人印象极深的连环沙尘暴,在新千年的第一天就以一个“沙尘天气”给京城提了个醒。但余小萱对记者表示,“北京的环境指标已基本控制在世界标准以内”,而且“在某些指标上还好于其他奥运申办城市,例如北京是个不降酸雨的城市”,“北京的沙尘暴天气集中在春季,而奥运举办的夏秋季空气质量肯定没问题”。一个申奥活动把环境问题以从来没有过的强化程度提至舆论与民众之前,使中国人充分理解到“没有好环境,什么都谈不到”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也使“建立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净化持续机制”这件事,得以切实地迅速地有效实施。当众多的历史文物学家在“人文奥运”的口号下为市政府出谋划策时,可以发现我们在环境与发展矛盾方面其实教训深刻:眼看着在巨厦群楼四面耸起之际,古代北京的制高点故宫紫禁城日益沦为“紫禁城盆地”,而广渠门外交叉切割的高架路与立交桥则把古城楼景观拦腰切断。这一切使我们不禁会想,假如当年旧北京真能像保存一个超级文物一样被完整保存,那么今天再谈“人文奥运”或是别出心裁的“古文明奥运”之类,会有多么巨大而不可比拟的优势!历史从来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一个国家,如能举办奥运,就有能力发动世界大战。
和平与战争风马牛不相及,但就规模与复杂度而言,两者正可相提并论。
世界大战与举办奥运
北京奥申委规划部高毅存博士说:一个国家,如果能举办奥运,就有能力发动世界大战。
和平与战争风马牛不相及,但就两者的规模与复杂度而言,两者正可相提并论。举办奥运,其所涉方面,其大规模协调难度,决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可比。光是开幕式国内外参与人员共约30~40万人,要在开幕前一个小时内全部到位,又要在结束后一个小时安全疏散,就绝对够你玩的。更何况还要在几年中花费几百亿元建造或翻建37个大型化和专业化的体育场馆。其中有8个是专为奥运建的。据称,办奥运建场馆,先建不如后建,提前一年即可,可以充分地采用更新的设计观念与建造技术。这也许正是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的一个缩微典型。但它怎么体现?怎么实现?
更大范围而言,还有整体交通问题。届时将有200万国际的以及国内的短期外来人口,那么不说别的,现有的机场承载力就远远不够。北京新机场刚刚建完不久就将因此而加速“折旧”,或是大规模翻扩建,或是另起炉灶新建。凭北京的现有道路系统布局规模想顺利举办奥运肯定没门,北京目前道路所占比例可能不到10%,而国际化大都市均在15%以上,用专家的话说,单靠平面道路系统是根本应付不了的。从地铁到高架,从主路到支路,从立交体系到停车设施,从指挥枢纽到卫星引导系统,都面临着近乎脱胎换骨式的升级更新。可以设想,到时北京的道路景貌会是何等模样。
此外应该还有更广泛的商业问题、文物古建问题、社会秩序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文化演出问题、志愿者动员问题、道德风气问题,以及政府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效率问题。在所有这些问题上,至少就眼前而言,我们的对手,包括日本大阪、法国巴黎、加拿大多伦多在内的这些世界级的城市,都毫不处于劣势。大阪提出的“首次海上奥运”的设想,尽管受到申奥评估团的一些质疑,但无疑也具有极大的构想诱惑力。
这是一次与世界前沿看齐的全面较量。也可能是各种社会能量充分调动、交叉互动的社会变迁,是生态网络化的“超级系统协同”过程。它的意义可能并不亚于申办奥运本身。在这个意义上,这比战争更难。因为战争是“破坏”,而奥运则在于建设。这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记录、去观察、去考察、去研究的事儿。
所谓“开放”,是“系统化的演进”。其重点,并非像人们错以为的,在于外来因素、外来规则或说“外来先进性”本身,而在于由之引发的原有社会内生结构与规则体系在外来压力下的重新调适与深刻变迁。在外界竞争的挤压下社会规则与规则系统的改进与优化,文化、制度与行为方式的几乎带有痛苦性的重塑,自我能力的提升,以及在变动的全球环境下自我民族命运的掌握,这些才是“开放”的真正含义。所不同的,奥运申办与举办,是一次完全的主动出击的“走出去”的开放,尽管表面上看,是数以几十万上百万的外国人“走进来”。
世界的发展已然超越了“以貌取人”的阶段,“软性”的或“内在”的东西更为厉害,奥运的申办与举办将是一次深刻的“内在化”过程,便百多年来受压不屈、活力不熄、始终不肯放弃努力的中华民族,有望获得全面升级和升华性演练。中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正在多样性地发展着,香港靠其历来的雄踞东亚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中国大陆“离岸金融中心”功能而称胜,上海靠其长江三角洲经济龙头位置和内陆金融中心的辐射力而问鼎,而北京,除仰仗其一向的全国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位外,此次申奥一旦成功,将带来其全面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洗心革面”及重新定位机遇。新建的北四环路“鲜花大道”也被称之为“奥运大道”,其绿白红黄充满生命之色的宽面立体布景之路直通国际体育展览中心等场馆集聚区域,这正预示着中国北京通向国际化都市的大道的历史性的开启。其探索,其设计,其操作,其正与反的种种经历与经验,应该也是中国在当今世界中赢得未来的极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