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因材施教;创设情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评价体系
一、学情分析
(一)成长环境
一年级有25位同学,男14人,女11人,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平时由祖父母监护,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家校互动不及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家庭作业不能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其中原因之一是家长督促不及时。学生因为年龄小,还没有养成独立自主完成作业的习惯。一年级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在学校,由于有老师的提醒和要求,学生普遍能做到。在家里,由于大部分孩子的父母不在家,学生回到家基本处于“放养”状态,有没有作业,是否完成,有些学生根本不清楚,祖父母即使有心过问,也会被孩子随口说的“我完成了”打发掉,起不到作用,更谈不上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举止了,家校真正配合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二)知识构成
孩子在进入一年级之前,已经接触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会数100以内的数,部分孩子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能够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等。孩子们储备的数学知识对今后系统学习有很大帮助。如,在教学“认数”时,教师就不必再教怎么数,因为每个孩子都可以正确而又快速地数出来。
二、创设情境要结合实际
情境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更有机会参与活动课堂。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创设的问题情境也要从实际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如教学“认识较大的数”时,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回家数一百粒大米。
我要求学生记住自己是怎样数的,并且承诺,他们带来的大米会煮成饭分给每一位同学。可想而知,学生们的兴致很高,第二天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大米。上课时,问题情境的创设直接明了,学生也汇报了多种多样的数数方法,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发言,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后,我把收集来的大米放到食堂煮成了饭分给了他们。
(二)编拟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以童话故事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且会产生丰富的情感,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的学习内容。例如:统编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比如《小兔请客》,我在上课时,首先抛出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过生日时你会准备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贴合学生实际经验,会引起儿童的共鸣,为《小兔请客》创设问题情境打好了基础。具体上课时,学生极具想象力地编出了精彩的故事。
(三)用具体人名、具体环境创设情境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我理解,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有生活技能的人,教育一旦脱离生活,就会变得空洞,不切实际。我所在学校是山区,很多小朋友至今没有离开过家乡,对很多事物都比较陌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统编教材中有很多情境图就不适合农村孩子。如果教师仍然按照书本情境图创设情境,学生必定会产生陌生感。基于此,我遇到这种情况,都会重新创设情境。比如,教学“小小养殖场时”,我把养殖场换成“好又多农庄”,这个地方学生都比较熟悉,里面养了各种家禽,满足了上课的需要。当我正式上课时,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致,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再比如,复习“数的比较”时,如果只是单纯地提问5比8大还是小,这样的提问单一枯燥,趣味性不足。具体课堂中,我以学生为例创设情境:董文博同学上个星期吃了5个苹果,袁浩然同学上个星期吃了8个苹果,谁吃的多?像这样的问题情境我经常用,学生以教师用自己举例而自豪,这样的问题创设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维护课堂秩序,学生学习的欲望再一次被点燃,效果明显。
三、建立多样化实效性强的学习评价
《新课标》2011版中提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执教一年级时,我实行了以下几种评价体系:
(一)口头表扬处处有
低年级小学生在心理、生理各方面都未成熟,对许多事物的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所以无法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错误。但是,我们教师应该明白,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表扬,这是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在日常教学中,我从不吝啬口头表扬。如刘兵同学,上学期在数学课堂上注意力一直不集中,有一次我发现他的《课堂练习》完成得非常好,我特意在课堂上非常隆重地表扬了他,之后,我又契机表扬了他几次,如回答问题积极、坐得端正等。目前,这位刘兵同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数学成绩也有较大提高。再比如,我班第四小组非常团结,只要我一说:哪一小组做得最好?基本上都是第四小组最先完成。当我第一次发现这种现象时,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们,并且给他们小组一颗星。同时,我引导其他小组向他们学习。大家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经过长期的渲染,会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以小组为单位建立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倡导小组合作,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更重视学生自信心和互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班有四个小组,这个学期开始,我建立了小组评价。评价标准多样,如上课坐得端正、回答问题响亮、小组成员表现好等,评价方式为:只要符合标准,小组就会得到一个三角形(一颗星、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形),五天一个周期,最终获得图形较多的小组获胜,并会有物质奖励。这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评价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总之,教育就是一门艺术,需要每个教师去设计创造,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去创造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作为教育者,应该具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更应该有一颗爱人之心。作为教育者,我们还应明白,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J].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2]王丽荣,刘昌兴.《教师专业标准下的师德建设》[J].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173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3页.
论文作者: 卫平元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3批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小组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同学论文; 的人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3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