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管棚支护在中部引黄隧洞工程中的应用论文_高玉芳

超前管棚支护在中部引黄隧洞工程中的应用论文_高玉芳

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32

摘要:梁式结构和拱向效应同时发挥作用;管棚支护可改善岩体力学性能、加固破碎岩体、形成的半圆形可降低爆破波的冲击、支撑岩体和保证施工安全。

关键词:隧洞工程;不良地质地段;超前管棚支护;

一、总体概况

山西省中部引黄工程是山西省“十二五规划”大水网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工程,本工程干线自天桥水电站库区取水,供水范围包括四市十六个县(市/区),涉及忻州市保德县;吕梁市:兴县、临县、离石、柳林、中阳、石楼、交口、孝义、汾阳九个县(市/区);临汾市:隰县、蒲县、大宁、汾西四个县;晋中市:灵石、介休两个县(市)。中部引黄工程包括取水工程和输水工程两个部分。取水工程位于保德县境内,进水塔位于天桥水电站库区上游枣林沟入黄河沟口处左岸,义门镇东北角,距天桥水电站枢纽约1.4km,设计取水流量23.55m3/s,设计最低取水水位830.0m,最高取水水位834.0m。输水工程线路总长384.5km,包括总干线、东干线、西干线以及各供水支线。

2.本标段概况,本标段位于总3#隧洞末端,主要内容包括:总干3#隧洞桩号149+735.10~165+029段(总长15294m)、及37#、38#、39#、40#施工支洞。其中37#施工支洞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湍水头镇,38#、39#、40#施工支洞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大武镇。围岩工程地质分类为Ⅲ类、Ⅳ类、Ⅴ类及土洞段。岩洞段采用城门洞形断面,土洞段采用马蹄形断面。本标段有37#、38#、39#、40#四条施工支洞,由Ⅲ类、Ⅳ类、Ⅴ类组成。斜井段断面净宽3.65m,交叉段断面净宽2.5m;断面净高3.2m,断面为城门洞形。

二、掌子面塌方、冒顶原因分析

1.原设计隧洞穿过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上段、中段深灰色、灰黑色厚层灰岩夹泥灰岩,岩溶地下水位位于洞底以下,围岩工程地质分类为85%的III类围岩,15%的V类围岩。现场实际围岩为N2砂卵石层、红色粘土及粉砂土,富水,无自稳能力。洞内掌子面前方发生涌泥、涌砂后出现空腔,致使地表发生塌陷。

2.根据现场查看情况分析,该段地表位于环城高速匝道下方,处于路基填挖结合部位,土体松散,稳定性极差。

三、治理原则及施工安排

1.治理原则,在治理施工过程中,隧洞内坚持“探查先行,量测紧跟;先固后挖,稳步推进;疑点必究,及时治理;堵排结合,深部泄压”的原则。地表塌陷范围进行物探,充分掌握地表下方地质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1)探查先行,量测紧跟,先需要掌握灾害源和致灾途径的基本信息,针对性的提出防控对策,信息获取方法主要通过物探和现场检测获得。(2)先固后挖,稳步推进,由于前方围岩松散软弱,自承能力差且富含地下水,必须采用预先加固围岩的措施,根据具体地质和岩层条件,采取全断面帷幕加固的方式。注浆加固后,分上下台阶法开挖,预留核心土,同时开挖过程中对帷幕薄弱环节及时进行小导管补充注浆,以保证施工安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疑点必究,及时治理,突水涌砂灾害治理是共生灾害治理的重中之重,防控对策中应当首先考虑水害防控,在注浆和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有涌水前兆信息或其他灾害信息,应及时进行前期治理(打设排水管),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4)堵排结合,深部泄压,对于软弱围岩条件下的围岩稳定性控制,特别是发生过突水突泥灾害的影响带,采用深部引洪泄压、浅层系统加固的灾害防控措施,对于水害的治理,采取堵排结合,浅层封堵加固,深部引洪泄压的控制方式,可有效降低围岩荷载,避免塌方或涌水涌泥等共生灾害。

2.施工安排,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相关设计资料及规范要求,采取永临结合、洞内外兼顾、一步到位、先洞内后地表的总体思路。具体实施分五步:第一步:采取洞内临时封闭加固。第二步:对总干3#隧洞161+838~+852段采取φ108(壁厚6mm)超前大管棚预注浆、φ42超前小导管补注浆等辅助施工措施予以加固处理。第三步:对总干3#隧洞161+842~+675不良地质段进行系统帷幕注浆加固。第四步:总干3#隧洞161+838~+675涌泥、塌方、冒顶段开挖、初期支护完成后及时进行底板及拱墙二次衬砌砼施工(模筑法),尽早闭合成环,确保施工安全。第五步:对总干3#隧洞161+838~162+058已完成初期支护下穿高速公路段进行底板及拱墙二次衬砌砼施工(模筑法),尽早闭合成环,确保施工安全。

四、具体处理过程

1.堆碴反压及封闭掌子面,(1)堆碴反压溜坍体,首先用砂袋拦截、封堵泥石流,然后从洞外运碴反压流坍体,反压过程中先从砂袋处人工进行抛填,逐步向掌子面推进,以稳定流坍体和掌子面,同时采用I16工字钢临时支撑完成拱脚和墙角加固,防止已施工初期支护拱脚失稳。(2)预埋排水管及封闭掌子面,稳定流坍体后,在掌子面和流坍体内预埋φ108排水管,排水管要最大限度顶进,达到直接从流坍体内集中引排的目的。(3)建立三级抽水泵站,及时将洞内积水抽排至洞外,防止积水影响施工安全。完成集中引排水工作后,砌筑封堵墙对掌子面进行封闭。而后采取吹砂、灌浆方式将掌子面与封堵墙之间空隙回填、固结。以增强流坍体的稳定性,确保下一步施工安全。

2.总干3#隧洞161+838~+878段加固处理施工方案,(1)清淤加固:人工配合装载机铲淤泥,装载机运至碴场。将淤泥清理至封堵墙位置。清理过程中,每隔5m采用砂袋封堵,底板浇筑砼进行封闭处理。(2)φ108(壁厚6mm)超前大管棚施工:在桩号总干3#隧洞161+852处施做一环φ108超前大管棚,管棚长度18m,环向间距30cm,外插角45°,拱部180°范围布设。注单液浆来固结松散、软化岩层,提高围岩稳定性,确保下一步施工安全。(3)φ42超前小导管预(补)注浆:总干3#隧洞161+842~+850段施做5环φ42超前小导管,小导管长度5m,环向间距50cm,纵向2m一环,外插角45°,拱部180°范围布设。注单液浆来固结松散、软化岩层,提高围岩稳定性,确保下一步施工安全。(4)总干3#隧洞161+848处封堵墙打开后,对流坍体进行清除,每次清除2m,而后打设φ42超前小导管预(补)注浆,直至清除至总干3#隧洞161+842处。

3.总干3#隧洞161+842~+675段加固处理施工方案,(1)超前探测,采用物探法探测前方及周边围岩水文地质条件。对掌子面前方:30m范围的含水区探测和10m范围的精细探测;隧洞拱顶:15m范围的含水及塌穴探测;隧道侧壁:15m范围的精细探测和30m范围的塌穴塌腔探测;钻孔探测:对物探盲区和探测异常区设计深部取芯钻孔探测和验证。(2)超前帷幕注浆方案,根据探测地质情况,在止浆墙及止浆岩盘防突措施基础上,对总干3#隧洞161+842~+675不良地质段进行系统帷幕注浆加固。超前帷幕注浆划分为7个循环:即总干3#隧洞161+842~+812、161+817~+787、161+792~+762、161+767~+737、161+742~+712、161+717~+687、161+692~+675七段全断面帷幕预注浆。(3)注浆钻孔设计,帷幕注浆加固区段分为7个注浆循环进行实施,每个循环划分为A、B、C三个注浆段长,其中A段加固区段为0~10m,B段加固区段为10~20m,C段加固区段为20~30m,加固范围为开挖轮廓线外5m。按纵向30米一环布置注浆孔,每循环共设31个注浆孔,其中1-19号注浆孔外插角为9°-15°。20-31号注浆孔沿水平方向,外插角为0°。具体孔位根据含水体分布情况进行重点加强注浆。

隧洞超前管棚支护刚性增大,管棚上部活动体移动或坍塌到管棚上,起到缓冲作用,减少二次破坏。另外,在隧洞中超前管棚支护可增强岩面稳定性,安全系数增大,确保施工过程安全。

参考文献:

[1]骆东.超前支护预防塌方及其在金子山隧道中的应用.2015.

论文作者:高玉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超前管棚支护在中部引黄隧洞工程中的应用论文_高玉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