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朔新语”考释_世说新语论文

“石朔新语”考释_世说新语论文

《世说新语》词语考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词语论文,世说新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说新语》全书1130条,60100余字, (注:字数据程湘清《〈世说新语〉复音词研究》一文的统计。参看程湘清主编《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印本,1页。 )未得通解的地方不下数十处。这些问题都有较大的考释难度。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中的若干问题加以考辨:有的是前修时贤有不同解说,笔者同意其中一说并略加评论;有的是对某一种说法加以补充论证;有的则是提出自己的新解。所说未必有当,希方家批评指教。

弥日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銮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德行3)

现有辞书均释“弥日”为“整天,终日”。本书“弥日”凡6见, 其余5例是:

(1)真长延之上坐,清言弥日,因留宿至晓。(文学53)

(2)羊既去,郭送之弥日,一举数百里,遂以出境免官。(赏誉9)

(3)济先略无子侄子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遂留共语,弥日累夜。(赏誉17)

(4)[卫玠]从洛投敦,相见欣然,谈话弥日。 (赏誉51)

(5)卫君长为温公长史,温公甚善之。每率尔提酒脯就卫, 箕踞相对弥日。(任诞29)

上述(1)(5)二例的“弥日”确为“整天”义,其余4 例则应释作“连日,累日”,方与上下文相吻合。(3)例下文云:“既还, 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累日”即上文“弥日累夜”的“弥日”,《世说新语辞典》释“弥日累夜”为“连日连夜”,(注:张永言主编《世说新语辞典》(简称“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年,295 页。)这是对的。(4)例的“谈话弥日”, 刘孝标注引《[卫]玠别传》作“敦与之谈论,弥日信宿”。从情理上推断,这个“弥日信宿”同本例一样,都应该是指“连日”,否则不足以表现王敦与卫玠、郭泰与黄宪的相得情深。“弥日信宿”实际上就是“弥日累夜”的同义语。(2)例从“一举数百里”来看, “弥日”也以解作“连日”比较妥当。以上(2)(3)(4)的“弥日”, 马瑞志(Richard B.Mather)的英译本(注:Richard B.Mather:Shi —shuoHsin—yu: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University ofMinnesota Press,1957,pp.213,215,226。 )和目加田诚等的日译本(注:目加田诚等译注《世说新语》(“新释汉文大系”本),东京:明治书院,1978年,524、532、564页。)都翻译作“几天,连日”, 是十分确当的。日译本并且在(2)例下注云:“弥日, 有累日和整天两个意思,这里是前者。”许绍早注“德行3 ”的“弥日”为“连日”,(注:许绍早、王万庄注译《世说新语译注》(简称“许译”或“许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4页。按,此书旧版注“德行3”的“弥日”为“连日”是对的(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24页),修订本反而改错了。)也正确。

“弥日”是汉魏六朝常见的一个词。笔者发现,当“连日, 累日”讲的“弥日”在这一时期用例甚多,这里酌引一部分:“尝精思于小赋,立感发病,弥日瘳。”(《文选》陆机《文赋》李注引桓谭《新论》)“瞻百草之青青,羌朝荣而夕零;美郁金之纯伟,独弥日而久停。”(《艺文类聚》卷81.引朱穆《郁金赋》)“夫何季秋之淫雨兮, 既弥日而成霖。”(《全后汉文》卷86蔡邕《霖雨赋》(注:此赋见于《艺文类聚》卷2,以“又”字系于曹植《霖雨赋》后。 严可均考定应为蔡邕所作。))“刁氏素殷富,奴客纵横,固吝山泽,为京口之蠹。裕散其资蓄,令百姓称力而取之,弥日不尽。”(《晋书·刁协传》附刁逵传)“司空索遐谏曰:‘……自顷内外嚣然,皆云去贼投诚者应即抚慰,而弥日不接。国老朝贤,当虚已引纳,询访政事,比多经旬积朔,不留意接之。又奏入内,历日不省。’”(《晋书·张轨传》附张重华传)“嗟我行之弥日,待征迈而言旋。”(《宋书·谢灵运传》载其《撰征赋》)“闻雀梨大寺名德既多,又有得道之僧,即与王族贵女、德行诸尼弥日设供,请斋听法。”(慧皎《高僧传》卷2 “鸠摩罗什”)“绍之见群鼠,大者如豚,鲜泽五色,或纯或驳,或著平上帻,或著笼头,大小百数,弥日累夜。”(《太平广记》卷325 引《述异记》)这些“弥日”都应该是指“连日”而不是“整天”。有时候“弥日”究竟是指哪一个意思,不容易确定。例如《文选》杨修《答临淄侯笺》:“修之仰望,殆如此矣。是以对鹖而辞,作《暑赋》,弥日而不献。见西施之容,归增(当从《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裴注引作“憎”)其貌者也。”李善注:“植又作《大暑赋》,而修亦作之,竟日不敢献。”以“竟日”释“弥日”。但理解成“连日”似乎也未尝不可。

当“整天”讲的“弥日”,“弥”是“满”的意思。这从“弥夜,弥旬,弥月,弥岁,弥年,弥祀”等同系列的词可以看出。但当“连日,累日”讲的“弥日”,是“整天”义的引申,还是另有原因?我认为后义的“弥”应是“经;历;连”的意思。这可以从同时代文献的用例中得到证明。蔡邕《王子乔碑》:“绍胤不继,荒而不嗣。历载弥年,莫之能纪。”黄忠《与申屠蟠书劝诣何进》:“引领东望,日夜以冀;弥秋历冬,经迈二载。”“历”、“弥”互文同义。陆机《拟兰若生春阳》诗:“美人何其旷,灼灼在云霄。隆想弥年月(《玉台新咏》作“时”),长啸入风标。”杨修《答临淄侯笺》:“不侍数日,若弥年载。”荀济《赠阴凉州》诗:“咄嗟改容鬓,俄顷弥年岁。”徐幹《室思》诗:“别来历年岁,旧恩(一作思)何可期。”李充《嘲友人》诗:“燕婉历年岁,和乐如瑟琴。”“弥”、“历”字异义同。《晋书·傅玄传》附傅咸传载咸上表:“而经弥日月,未有所得。”《全后汉文》卷101《史晨飨孔庙碑》:“大汉延期,弥历亿万。”“经弥”、 “弥历”同义连文。张华《轻薄篇》:“留连弥信宿,此欢难可过。”“弥信宿”犹言“连信宿”。谢灵运《会吟行》:“自来弥世代,贤达不可纪。”谢庄《游豫章西观洪崖井》诗:“幽愿平生积,野好岁月弥。”“弥”字义同。“弥”字此义现有辞书尚未见收列。

绵惙

刘尹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德行35)

杨勇云:“绵惙,古人属纩之际,以绵置鼻端,伺气之尚存与否。”(注:杨勇《世说新语校笺》(简称“杨笺”或“杨本”),台北:弘业书局,1972年,30页。)余嘉锡云:“《说文》:‘绵联,微也。’‘惙,忧也。一曰意不定也。’慧琳《一切经音义》十七引《声类》云:‘短气貌也。’又六十七引《考声》云:‘惙,弱也。’嘉锡案:绵惙正言其气绵绵然,短促将绝之像也。《家语·观周篇》注云:‘绵绵,微细。’《素问·方盛衰论》注云:‘绵绵乎,谓动息微也。’”(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简称“余疏”或“余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35页。)二家解说不一。《辞典》释作“临终之际气息若断若续,在鼻端置丝绵以察是否绝气”,似取杨说。张万起云“病势危重”,(注:张万起编《世说新语词典》(简称“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 年,183页。)许《注》云“微弱,指奄奄一息”,则近余说。今按,六朝人常以“绵”、“惙”二字来形容病势沉重,例如:“君诸舍疾苦差也,便疾绵笃,了不欲食,转侧须人,忧怀深。”(《法书要录》卷10“右军书记”)“孤子并疾患,叹具悒悒,脚中转剧,近服散,未觉益。惙顿何赖。扶力迷甚,不次。”(《淳化阁帖》卷3“孔琳之书”)“仆近动散委顿,虽转折犹惙 然,发止尚以未定。”(又卷10“王献之书”)“不谓疾苦遂至顿弊,自省绵绵,奄忽无日。修短命也,将何所悲!”(《晋书·孔愉传》附孔坦传载坦与庾亮书)“暴婴笃疾,恐命在奄忽,望达愚情。气力惙然,不能自宣。”(《晋书·刘隗传》附刘波传载波上疏)“玄盛寝疾,顾命宋繇曰:‘……今气力惙然,当不复起矣。’”(《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昨得书问,所疾尚缀缀,既不能眠食,深忧虑,悬吾情。”(《全晋文》卷26王羲之《杂帖》。按,“缀缀”同“惙惙”。)“献之遂不堪暑,气力恒惙,恐是恶风。”(又卷27王献之《杂帖》)“利患数年,遂成痼疾,吸吸惙惙,常如行尸。”(《宋书·谢庄传》载庄与刘义恭笺)“时王遇患,命在危惙,即立太子罗摩,代己为王。”(后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卷1 “十奢王缘”)(注:此例转引自颜洽茂《〈辞源〉(修订本)罅漏拾补》,《中国语文》1988:3。又,以上四例承方一新同志检示, 谨此致谢。)“于是深惟苦本,定誓出家,若不落发,不咽饮食。至第六日,气力绵乏,疑不达旦,夫乃惧而许焉。”(《高僧传》卷2 “鸠摩罗什”)“当时疾虽绵笃,而神色平平,有如恒日。”(又卷5 “慧虔”)“后得病积时,攻治备至,而了不损,日就绵笃。”(《太平广记》卷 110引《冥祥记》)“昱疾,与温书曰:‘吾遂委笃,足下便入,冀得相见!不谓疾患遂至于此。今者惙然,势不复久,且虽有诏,岂复相及!慨恨兼深,如何可言!’”(《魏书·司马昱传》)“闻陈胜作乱,豪杰叛秦,吾欲起兵,阻断新道,番禺负险,可以为国。会疾绵笃,无人与言,故召公来,告以大谋。”(《水经注·油水》)“绵笃”连用常见。“绵惙”连文亦有用例,如:“叔翻沉疴绵惙,遂有辰岁,我每为深忧,恐其不振。今得痊愈,晚成婚媾,且喜其吉庆,故命驾耳。”(《魏书·献文六王传·广陵王羽》)“病既稍增,饮粥日少,为治无益,渐就绵鷟。”(《广弘明集》卷23沈约《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以上用例均足以证成余嘉锡之说,可见“绵惙”与属纩无关。若人已属纩,而又两次再说话,也有悖情理。

服膺

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先朝,今虽欣圣化,犹义形于色。”(方正3)

此“服膺”,《辞典》以常义“心服;心悦诚服”释之,《词典》则释为“服事”。据刘注引华峤《叙谱》“臣与相国曾事汉朝,心虽悦喜,义干其色”的话来看,应以后说为是;且陈群面对新朝皇帝说自己与华歆“心服先朝”,于情理也不合,而他二人曾经服事先朝则是事实。但是《词典》没有举证,还缺乏训诂上的根据。(《汉语大词典》“服膺”条也仅列“铭记在心;衷心信奉”一义。)今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膺”确可当“服事”讲。今以《高僧传》为例,如:“跋摩标宗显法,理证明允,既德有所归,义遂回刚,靡然推服,令弟子慧基等服膺供事。”(卷3“僧伽跋摩”。 汤用彤《校注》:“《佑录》卷十四、《开元录》‘供事’作‘禀戒’。”(注:汤用彤《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120页。))“年十二出家, 伏事沙门竺昙现为师,后又服膺道安法师。”(卷6“慧永”)字又作“伏膺”。 例如:“年十八出家,事中州刘元真为师。……潜伏膺已后,剪削浮华,崇本务学。”(卷4“竺法潜”)上引后二例前说“伏事”、“事”, 后说“服(伏)膺”,尤能说明问题。由“心悦诚服”进而甘心“服事”,本为事理之常,因此“服膺”之有引申义“服事”义是不足为怪的。不过,有时候“服(伏)膺”究竟是用于本义还是引申义,颇不易断定,比如下面这个例子,似乎就两者兼而有之:“后值沙门竺法汰,遂改俗归依,伏膺受业。”(《高僧传》卷7“竺道生”)

风领毛骨

[王右军]道祖士少“风领毛骨,恐没世不复见如此人”。(赏誉88)

“风领毛骨”为《世说》难点之一,周一良先生把它列为“《世说》原文有未能遽解而马译又未尽安者”七条中的一条。(注:周一良、王伊同《马译〈世说新语〉商兑》,《清华学报》(新竹)新20卷2 期,1990年12月,200页。)《辞典》释作“谓体格轻举, 清爽超凡”,《词典》作“指人骨相气派不凡”,均可通而缺乏依据。日译本注:“风领,未详。《世说新语补考》上解为‘风范’,《世说音释》解为‘风标’。”“毛骨,皮毛骨骼,风貌之意。”今按,《高僧传》卷1 “帛尸梨密”:“琅琊王师事于密,乃为之序曰:‘……高座心造峰极,交俊以神,风领朗越,过之远矣。’”此例的“风领”当与《世说》同义,为一并列结构的名词。日译本所引两种日本古代的《世说》研究著作释“风领”为“风范”、“风标”,颇有见地。《高僧传》卷6 “慧远”:“性度弘博,风览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风览”与“风领”亦相近。在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由“风”和另一个近义语素构成的用以描摹人的风度气质的名词十分丰富,如风行、风旨、风宇、风志、风表、风尚、风味、风制、风采、风性、风轨、风骨、风度、风迹、风姿、风神、风素、风格、风流、风容、风规、风略、风彩、风望、风情、风概、风节、风貌、风标、风范、风仪、风操、风器、风徽、风韵、风怀、风观等等。(注:参看《汉语大词典》“风”字下有关各条。)《世说》中用到的就有风操、风德、风范、风概、风格、风骨、风流、风气、风神、风味、风仪、风韵、风姿等。看来“风领”也不过是同系列词中的一个,只是用例不太多见罢了。“毛骨”,日译本所释亦不误。《晋书·元帝纪》:“及长,白豪生于日角之左,隆准龙颜,目有精曜,顾眄炜如也。……沈敏有度量,不显灼然之迹,故时人未之识焉。惟侍中嵇绍异之,谓人曰:‘琅邪王毛骨非常,殆非人臣之相也。’”此例最足以说明“毛骨”的词义。《汉语大词典》“毛骨”条第二个义项是“谓人的骨骼容貌”,引了《世说》本例,亦确。此词在唐宋人诗中还时可见到,如杜荀鹤《顾云侍御出二子请诗因遗一绝》:“二雏毛骨秀仍奇,小小能吟大人诗。”韦庄《寄薛先辈》:“不说文章与门地,自然毛骨是公卿。”(此例《大词典》已引)苏轼《送吕希道知和州》:“凤雏骥子生有种,毛骨往往传诸郎。”欧阳修《送京西提点刑御张驾部》:“台郎何年(一作处)得真诀,服饵既久毛骨清。”这可能是用《世说》的成词,也有可能是当时口语中确实还存在着这个词。我推测“毛骨”最初也许是个相马术语,后来才用来指人的。

“风领”和“毛骨”的词义既如上述,在本例中,“风领毛骨”则是直接充当谓语,后面省略了“超常”“不凡”一类的话。全句意谓“恐没世不复见如此风领毛骨之人”。两本专书词典都把它看作是形容词,恐怕欠妥。马瑞志译作“风度容貌”其实并没有错。

扇障面

王大将军在西朝时,见周侯,辄扇障面不得住。(品藻12)

刘注引沈约《晋书》云:“周顗,王敦素惮之,见辄面热,虽复腊月,亦扇面不休。其惮如此。”玩索注文,孝标似以“扇障面”为动宾结构,“障面”当为名词,作“扇”的宾语。马瑞志亦如此理解。杨《笺》删“障”字,云:“‘扇’下,宋本有‘障’字,非。《考异》无,是。贺昌群《世说札记》:‘扇,麈尾扇也。凡清谈之人,几无不服散,而服散又当冷将息,故冬月亦持扇。’”(注:张永言先生见告:贺先生此文原题《〈世说新语〉札记》,载“《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复刊第1号(1947年3月),论此事见3页,杨氏所引全非原文, 而加引号,不妥。)现在通常把“障面”理解成动宾结构“遮住面孔”,日译本译“扇”为“以扇”(又注:“扇,麈尾扇。”),便是这种理解的代表。两本专书词典亦如此处理。果真如此,则原文当作“以扇障面”语意方足。试比较《太平御览》卷702 “服用部四·扇”所引的几条材料:“时新雨,地有泥潦,宣碍不得去,以扇自障。”(引《魏略》)“时卞蕃女有美色,帝举扇障面,语后云:‘卞蕃女好。’”(引《晋书》)“上尝宫内大集,而裸妇人观之,以为欢笑。后以扇障面,独无所言。”(引《宋书》)“司徒褚彦回入朝,以腰扇障日,祥从侧过曰:‘作如此举止,羞面见人,扇障何益!’”(引《齐书》)而且“以扇障面”怎么能说“不得住”呢?显然不合事理。《事类赋》卷14引《世说》作“转扇障面而后得住”,《太平御览》卷702 引作“转扇障面而得住”,可能都是不明“障面”之义而误改。“辄”、“转”二字常因形近而相混,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引皇甫谧云:“一月辄解。”余嘉锡云:“‘辄’原误‘转’,据《医心方》卷十九引改。”(注:余嘉锡《寒食散考》,《余嘉锡论学杂著》,中华书局,1963年, 215页。)《汉书·张敞传》:“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之沙门所持竹扇,上袤平而下圜,即古之便面也。”又《王莽传》:“后常翳云母屏面,非亲近莫得见也。”师古注:“屏面即便面,盖扇之类也。”《汉语大词典》“障面”条:“折扇的别称。古人常用以遮蔽面孔,故称。清钮琇《觚賸·泥无身》:‘吾邑盛泽卜孟硕,名舜……常于暑月,首挽高髻,身衣大红苎布袍,跣足行歌市中。所用障面,长三四尺,而袖小,盖仅方广数寸。见者皆指为狂。’”“障面”命名之意与“便面”、“屏面”相同。《世说》的“障面”虽然未必就是《汉语大词典》所说的“折扇”,但“障面”可以指扇子则由此得到证明。因此,笔者以为原文并无文字衍误,“障面”乃是一种扇子,“扇(shān)障面”应看作动宾结构。

款杂

孙长乐兄弟就谢公宿,言至款杂。(轻诋17)

杨本作“驳杂”,云:“宋本作‘款杂’,《御览》四○五作‘骏杂’,皆非是。勇按:当作‘驳杂’是。《说文》:‘驳,马不纯也。’《庄子·天下》:‘其道舛驳。’成玄英疏:‘揉杂也。’”王叔岷云:“案款盖駁之误,駁,俗驳字。”(注:王叔岷《世说新语补正》,台北:艺文印书馆,1975年。)方一新云:“‘款杂’一语,诸家无说,试考定之。‘款’字古有中空、空阔义……杂,本义为五色糅合……引申为芜杂、琐碎。……因此,‘款’指空洞、空泛,‘杂’指芜杂、琐屑,‘款杂’二字是近义复合词。‘言至款杂’谓语至空泛芜杂,故受到了谢安妻子刘氏的讥评。”(注:方一新《〈世说新语〉语词研究》,杭州大学博士论文,1989年10月,2—210页。)《辞典》据方说释作“空泛芜杂”。《汉语大词典》“款杂”条亦释作“空泛杂乱”,仅引本例。《词典》释为“亲密投机,拉杂而不雅”,似乎更可取。“款”当是“款洽”之款,不一定是“驳”字之误,也未必是款空之义,“款”当“款空”讲在魏晋南北朝似乎难以见到实际用例。日译本此句有注,释“款”为亲密,以“言至款杂”为亲密交谈、相互交谈狎昵的话之意。理解甚确。马瑞志译为“琐碎”,则漏却“款”字义。《三国志·蜀书·许靖传》载靖与曹公书:“昔在会稽,得所贻书,辞旨款密,久要不忘。”《晋书·山涛传》:“晚与尚书和逌交,又与钟会、裴秀并申款昵。”《南史·袁顗传》:“与邓琬款狎过常,每清闲必尽日穷夜。”《法苑珠林》卷28引《冥祥记》:“弟子漯登者云:于流沙北逢域,言语款曲。”诸“款”字义并与《世说》本例相同。

标签:;  ;  ;  ;  ;  

“石朔新语”考释_世说新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