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企业规模比较分析_企业规模论文

中韩企业规模比较分析_企业规模论文

中韩企业规模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韩论文,企业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目前正经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阶段,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是这一变革的重要内容;韩国企业经历了三四十年发展,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我国优化企业规模结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中韩两国企业规模现状

中国企业规模总体上讲太小,多数企业达不到经济规模的要求。这主要从三个方面有所表现:其一是大型企业绝对数偏少,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也非常小。如1996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的50余万家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仅占约0.5%,而小型企业却达98%。 由于我国企业形成的特殊历史原因,到目前大型企业基本集中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因此在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中,大型企业的比重就更小。其二是很多大型企业的规模经济相对经济规模的要求差距较大。如我国汽车行业中最大的厂家上海大众目前的生产能力为30万辆,而经济规模的要求要达到60—70万辆,而且生产规模达不到经济规模要求的现象几乎在所有工业领域及行业都普遍存在。其三是我国大企业的规模与世界大企业的规模相距甚远。如1996 年世界最大企业通用汽车公司的年销售收入为1683.69亿美元,比我国同年最大500家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的总和还多。而当年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大庆石油管理局的年销售收入还不到通用公司的1/37。 当年中国第三大的工业企业——上海宝钢的年销售收入尚不及世界500强最后一位的一半。 据上海99 财富论坛发布的消息, 1998年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四川长虹的销售收入为157亿人民币, 尚不足500强最后一位的1/4,仅为1994 年世界最大的电器生产企业——松下电器的1/35。即使在亚洲,我国企业规模偏小也是明显的。1994 年在亚洲最大的1000家企业中我国仅占36家,其中最大的也仅排第47位。企业规模太小,会产生许多问题,诸如企业经营效益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弱等。

韩国企业规模总的讲比较大,韩国企业总数较中国少许多,但大企业数量很多,其中一些企业在亚洲乃至世界都很有影响,如大宇、现代、三星等。在1995年的世界企业排名榜中,大宇集团以357 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名列第52位,是中国最大工业企业规模的近10倍。 在目前世界500强的排名中, 绝大多数是美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或其合资企业。在中等发达国家,韩国是为数不多的能挤进500强之林的国家, 而且其位次还有逐年递增的势头。如在1997年世界最大的100 家工业企业排名中,韩国的大宇和鲜京分别为第18和71名。大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为韩国经济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韩国拥有世界级的企业,韩国因此被称为“准发达国家”。

二、中韩两国企业规模形成途径比较

中国的企业很长时间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即使在改革开放近20年,正逐步形成市场经济的今天,计划经济体制对企业规模的影响仍然很大。总的讲,中国的企业之所以做不大,受到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从所有制角度讲,中国企业分国有、集体、私营、个体等形式。集体、私营、个体等形式的企业,国家在投资上基本不管,完全靠这些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因此,这些企业在较短的时间要做到规模很大是困难的。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又分国家企业、地方企业(省属、市属、县属)。一般来讲,为数不多的国家级企业规模都比较大,但国家在组建这些大企业时,还需要考虑地区分布,各省的经济利益的平衡等因素,使投资有分散的趋势。至于地方的国有企业,由于其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大规模的企业投资更是不现实。

2.由于我国财政体制、税收制度的有关规定,企业的隶属关系对地方(或行业)的经济利益有很大的影响,各级官员都有创立经济发展政绩的需要,导致出现企业在各地重复建设,一哄而上,过度竞争的情况,再加上严重的地方保护、市场分割,这样相对有限的市场需求来说,各家企业就很难做大。

3.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同时又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致使有的项目你想上,我也想上,你的财力不大,我的财力也不大,你的资金不想融于我,我也不愿融于你,于是造成你上我上大家上,大家都上不大的局面。

4.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办社会,承担过多的社会职能是中国企业的一个特色。这样对很多大企业来说,可能聚集的劳力资源、资产资源等生产要素并不比同行业世界级的大企业相差悬殊,但由于资源的分散使用,使企业所拥有的主业(主导产品)生产能力偏低,从而出现虽然企业聚集的生产要素数量很多,但对企业获取规模效益起关键作用的经济规模并不很大的现象,即“大而不优、大而不强。”

5.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仅20年时间,而且至今尚未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企业步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度和广度。纵观当今世界级的大企业,都是在充分利用全世界的资源,有效地占领全世界市场的格局下产生和形成的,世界级规模的企业基本上都是跨国经营的大集团。仅靠一国市场(即使是美国这样的大市场),仅靠一国的资源是难以发展成世界级企业的。

韩国企业中大企业较多,企业规模较大,也有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模式。

1.韩国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自60年代起,韩国政府开始实施大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在资金、税收、出口、关税等方面提供优惠,使各种生产的资源性要素迅速地向大企业集团集中,极大地促进了钢铁、造船、汽车、化工、电子等支柱产业的形成。大企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韩国经济的起飞,大企业集团也在韩国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又反过来强化了政府对大企业发展的依赖性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强化了大企业的发展势头。同时由于韩国国家较小,地方政府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地区分割、国内市场的条块分割等问题不很严重,这也强化了韩国政府对大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大力向国际市场扩展。韩国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开始便采取外向型发展战略,给自己规模的快速扩大,创造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并使得大企业能直接进入世界经济的前沿舞台,使企业的各种运作方式国际化。由于要参与国际竞争,国际资源的供给和国际市场的占领,不仅为韩国大企业集团规模的快速扩充提供了可能,而且有效地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必然要求要以大企业集团的形式实现。在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中,以发达国家大企业跨国集团为主体的竞争格局,形成了韩国大企业发展的外在压力。

3.大量负债,特别是大量国际资本的涌入,使韩国大企业快速发展成为可能。由于政府在大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融资采取大力扶持的政策,形成了财政、金融、企业“三位一体”的局面,使大企业采取了过度负债经营的策略,如大企业占有全国70%—80%的低息贷款,同时企业自身对社会融资的渠道也很畅通,一些大企业自身可以从事金融业。在对外融资方面政府允许大企业直接向国外大量举债,从1980年到1996年,韩国对外资产由75.39亿美元上升到700亿美元,其中外债占到了2/3。

4.大量兼并中小企业,搞多元化发展是韩国大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在政府的鼓励下,韩国大企业集团将兼并和接收中小企业、多元化经营作为实现企业规模低成本扩张的重要手段。据统计,1996年韩国排名前30名的大企业共扩充了152家公司, 如规模最大的大宇集团已拥有189家分公司,从事多元化的领域也非常广泛, 其中各种非生产企业达40个之多。

我国近些年在培育大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类似于韩国的一些作法,如抓大放小,对大企业给予优惠政策的倾斜;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迅速扩大规模;通过股份制改造,一方面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打通了企业的融资渠道;结合企业的结构调整,组建了一批国家级跨地区、跨行业的大企业集团等等。这些措施的采取,明显加快了我国企业规模扩大的步伐。

三、如何正确借鉴韩国大企业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

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韩国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韩国的大企业。1997年1月23日韩国排名第14 位的韩宝钢铁集团宣布倒闭。之后至该年12月初,又有11家大企业宣布破产或陷入困境,其中包括第8位的起亚集团、第12位的汉拿集团、第19 位的真露集团、第24位的三美集团、第34位的代龙集团。幸存的大企业也纷纷缩小投资规模。这些现象无情地宣告了韩国近几年所推行的大企业发展战略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也为我国正确地选择企业规模结构提供了许多经验教训。但如何正确借鉴韩国大企业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目前有些观点值得商榷。

1.韩国的大企业是过大过多了吗?

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对韩国大企业的冲击非常突出和明显,反过来韩国一些大企业的倒闭或陷入困境又对韩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巧合的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所受到的冲击较韩国要小,而台湾恰恰是以中小型企业居多的企业规模结构模式。因此有人便认为,企业规模偏大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作为借鉴,我国也应放缓扩大企业规模的步伐, 对我国一些企业提出尽快进军世界500强的规划也持否定态度,对此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

企业规模达到经济规模的要求,从而取得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扩大规模的基本机理。当然,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会引起边际经济效益递减,这种规模便是对发展经济有害的“过大”规模了。现在的问题是,韩国出问题的企业是否都达到或超过了这个意义上的“过大”规模,其实说韩国大企业规模大、数量多,是相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规模而言的,若让其与欧美日等国的世界级大企业相比,韩国的企业规模并非很大,且大企业的数量也很少。如在1994年度全球前100家大企业中, 韩国当年最大的企业大宇公司以年销售收入357亿美元名列第52位, (当年排名第一位的日本三菱公司为1758亿美元),同是以生产汽车为主的美国通用公司当年排名第5,收入为1550亿美元,是大宇公司的4.4倍。而且当年世界100 强中,韩国企业仅此一家(日本41家、美国23家、德国11家、法国10家、英国3家、荷兰3家、瑞士2家、意大利3家、墨西哥1家、奥地利1家)。在当今世界级的大企业中,虽然企业兴衰振荡起伏,但大企业总体上还是显示了强大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其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世界的平均发展水平。如1994年全球最大500家企业的总收入为10.24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0%, 大约占当年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37%,比上年全球500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了8.9%,利润总额为2818亿美元,增长了62%,平均销售利润率为27.51%, 资产总值达30.848亿美元,增长36.6%,平均资产利润率为9.2%, 这些数据都反映了世界级大企业强大的生命力。当然世界级大企业中也有亏损企业,如1994年全球500家大企业中有46家亏损, 而其中有一半是近年来经济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中的日本公司。而那些经营状况良好的大公司,为所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那些拥有众多世界级大企业的国家,也没有出现金融危机,因此规模大显然不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必然原因。同时从世界的角度看,韩国企业的规模还有进一步扩大的余地和必要。当然韩国的企业规模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主要表现有三:一是政府对加速扩大规模的行政干预过度,使得企业过多地依赖政府的扶持,政府的保护,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不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正常发展起来的,使韩国大企业市场竞争力弱化;二是大企业大而不强,由于规模的膨胀,多数为兼并、接收中小企业而形成,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松散,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链关联度不高,这类企业貌似规模很大,其实就某一具体产品而言,其规模并非很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韩国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忽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大企业未能与中小企业建立起有机的、专业化的分工协作的产品体系及合理的企业规模结构,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也很小。韩国中小企业由于享受不到政府的政策扶持,技术落后,人才短缺,经营也很艰难,中小企业给予大企业的支持就很有限,中小企业发展不利也反过来影响制约了大企业的发展。这样,韩国的企业规模结构,没能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以众多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产业整体,而往往体现为大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孤军奋战,这也是韩国大企业竞争不强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韩国企业规模还有进一步扩大的余地和必要,与之相比,我国企业扩大规模的必要性就更为明显。所以运用市场机制的一切手段,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迅速扩大我国企业有效的经济规模,是今后我国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当然在大力发展大企业的同时,要总结韩国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其一,政府要积极引导,适度干预,主要应采取经济的手段加以调控,如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各种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同时考虑到我国企业规模偏小的重要原因是条块分割,而条块分割又是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利益体现及行政干预的必然结果,因此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国家政府必要的行政干预,对于打破条块分割,加速企业规模的合理扩大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当然这种行政干预也应符合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其二,要注意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形成大中小企业有机的产业关联分工协作的整体,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使中小企业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企业虽小,但同样能体现大企业规模经济的效益,同时中小企业健康地发展,有力地支持着大企业的发展,使大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得以放大强化。[1]

2.高负债是导致韩国大企业出现困境的必然原因吗?

如前所述,韩国大企业多数是通过高度负债(国内和国际的负债)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方面为韩国企业规模迅速扩大提供了条件和保证,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如1997年,韩国著名的韩宝、三美、韩兴等大型企业的倒闭,引起韩国金融机构出现大量坏帐和呆帐,成为引发韩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同时高负债经营,企业负债压力巨大也被认为是这些企业陷入困境的必然原因。

其实从负债经营的合理界限来说,合理负债是一个相对概念,若企业资金利润率能高于负债利息率,则企业负债越多,负债率越高(最高达100%)则对企业自身、对债权者、对国家就越有利; 若企业的资金利润率低于负债的利息率,则任何负债都是不合理的。[2] 从这个意义上讲,引起韩国大企业陷入困境和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不在于企业负债的高低,而在于企业经营不善,盈利能力太低。试想韩国这些倒闭的大企业若能达到1994年世界500强的平均销售利润27.51%,平均资产利润率9.2%的盈利水平,即使是百分之百的负债经营, 也能有利可图(国际资本的平均影子价格在3—7%)。

韩国的一些大企业在融资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往往片面追求规模数量的扩张,在选择经营项目时,往往不考虑市场的需求状况和自身的实力,一开始便为经营不善留下了隐患。如1996年汉拿集团不顾国内造船工业已经过热、世界造船市场普遍不景气的现实, 投入巨资新建一座150万吨的造船厂,欠下银行债务2.5万亿韩元,每天仅利息就达7亿韩元。工厂建成后,只能低价亏本争取造船订单,生产经营极度困难。这种情况即使汉拿集团不负债经营,完全靠自身的资本经营,虽然没有利息压力,但仍会造成自有资本巨大的机会损失,从全社会角度讲,其影响是一样的。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企业的负债率也很高,特别是国有企业,据有关部门调查分析,1995年我国国有企业平均负债率为87%,大大超出了50%合理负债率的水平,同时中小企业负债率又高于大企业的负债率[3]。现在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是国有企业的普遍呼声,应该说,当企业的生产格局形成后,降低企业的负债率,的确能减少企业的成本支出,增强企业竞争力,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但这毕竟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根本出路还是努力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盈利水平,若能如此,负债率即使高一点也是有益的。

3.多元化经营是导致韩国大企业陷入困境的又一必然原因吗?

韩国的大企业一般采取的是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又是这些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企业,恰好这几年我国一些搞多元化发展的企业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于是多元化是韩国大企业失利的原因,多元化是我国企业发展的陷阱的观点很流行。多元化经营和单元化经营是企业都可使用的经营模式,其使用各有其条件和范围,并且都存在自身独特的优点和缺点。单元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是相对的概念,从“元”的变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企业从事产业的状态分为四类:第一类,企业的某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额的95%以上,这是单元化的企业。这类企业以生产这种产品为最大的优势,形成了以该种产品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第二类,单一产品的收入占总收入的70%—95%,这被称为有主营业务的多元化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基本上在其主营业务(产品)上;第三类,在多元化扩展到其他相关领域后,没有任何单项产品的销售收入达到总收入的70%以上,这被称为相关联多元化企业,这类企业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核心竞争力之间还有一定的互补性,一般而言,核心竞争力越多,其竞争实力也就相对变弱;第四类,企业经营着若干没有业务关联的独立领域,称为无关联多元化企业,这类企业可能会有独自分割的、又不十分强大的领域竞争力,但一般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4]

根据这样的划分,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的大企业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多元化经营企业,特别是进入本世纪60年代,多元化战略被当作企业规模扩大典型的、有效的方式。如1949年,美国《财富》杂志列出的美国最大500家企业中,属一、二、三、四类的企业分别为28%、38.7%、29.2%、4.1%,到1969年即分别成为7%、35.8%、44.8%、12.4%。可以说属真正意义上单元化经营的世界级的大企业是不存在的,问题的另一面是,若企业真的实施单元化经营,也很难发展成大企业。因此说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本身并不是韩国大企业陷入困境的必然原因。

但韩国大企业在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过程中确有一些需要我们认真借鉴的经验教训。

其一,“元”太多太杂,且“元”与“元”之间的关联度不高。韩国有些大企业同时跨越几十个产业领域,分散生产要素,使得总量很多的生产要素分摊到某一具体产业领域,其形成的规模并不一定能达到经济规模的要求,形成不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其二,企业办社会,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分散了生产要素的聚合功能。如前述大宇公司,下辖189个分公司,还有2所大学,各种非生产型企业达40多个,每年开支在30亿美元左右。

其三,没有形成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之所以要做大,根本目的是要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以此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但韩国大企业往往由于过度的在“元”数上扩张,大大分散了已有的实力,挖空了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所以遵循社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原则,采取适度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发挥独特的专业优势,形成相应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虚拟化经营、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的各种资源,使企业扩大规模,是我国企业应解决好的重要课题。[5]

总之,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对于有条件的特大型企业,创造条件,支持它们向世界级企业冲刺,使我国早日出现世界级的大企业。对于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是至关重要的。也只有拥有世界级的大企业,才能与我国的经济地位相匹配,才能在世界经济的格局中,占有更重要的更有利的地位。

[收稿日期]1999-03-21

标签:;  ;  ;  ;  ;  ;  ;  ;  

中韩企业规模比较分析_企业规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