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我国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影响和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生活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我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发达国家信息化的经验表明,信息化对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影响和作用具有二重性特点:既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又有消极的影响和作用。这一经验是任何一个后起的信息化国家所必须重视的。信息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我国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经验,充分认识信息化可能对我国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带来的各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出各种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是我国信息学与社会学界应予高度重视的课题。
1 信息化对我国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影响和对策研究的已有进程
由于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相对落后,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时间上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对信息化及其给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带来的影响的研究方面,也反映出一定的时间差异和深度差异,对策研究方面则更显得薄弱。
西方研究信息化及其对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影响始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而且一旦开始,便是成果迭出。著名的成果有:美国阿温·托夫勒的未来三部曲,即《未来的冲击》(1970)、《第三次浪潮》(1980)、《大未来》(1990);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1982);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1978);斯坦·戴维斯和比尔·戴维森的《2020年》(1991)等。英国詹姆斯·马丁的《信息化社会漫话》(1978);汤姆·斯托尼尔的《信息财富——简论后工业社会》(1983);威·约·马丁的《信息社会》;彼得·蒙克的《信息经济的技术变化》等。法国西蒙·诺拉和阿兰·孟克的《社会信息化》(1978)等。日本松田米津的《信息社会》(1983);日本经济企划厅国民生活局的《信息社会与国民生活》(1983);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的《信息产业的前景》(1983)等。在这些著作中,作者们都对未来信息化社会和社会信息化给国民生活及社会运行所带来的诸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某些富有战略意义的对策和措施,因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我国至80年代才开始研究信息化及其对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影响问题,而且主要以评述介绍西方研究成果为主,兼及讨论我国的一些具体问题,专门探讨我国具体问题及其对策的论著极少。综观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历程,十多年大致形成了两次高潮:第一次是1984年前后,以翻译出版阿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为标志,主要评述介绍了西方一些有关信息社会研究的未来学成果,辅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移植研究,以宣传务虚为特色,初步引起了我国政府和人民对信息化趋势的关注和重视。在这一次研究高潮的带动下,我国的信息社会学已在一个较为粗糙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出版了一些关于信息社会学研究的书籍和论文。据统计,《情报学报》、《情报科学》、《情报资料工作》和《情报业务研究》4种刊物1986~1993年共发表信息社会学方面的文章近50篇。第二次是1994年前后,随着美国政府《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别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出台(1993),我国关于信息化及其对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影响研究进入务实阶段。针对西方发达国家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情况,我国也着手编制和开始实施了以“三金工程”为龙头的信息化推进计划。在这种情报下,我国一些学者写出了一批介绍、讨论信息高速公路的文章,开始了对信息化可能给我国社会的影响的初步探索,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认识。尽管如此,我国关于信息化对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影响的研究仍然是蜻蜓点水式的,显得不够深入,而且十分零散,多数还只是停留在移植研究和泛泛而谈的水平上。可见,我国对信息化及其对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的影响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
2 信息化对我国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影响和对策研究的基本任务
信息化对我国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影响和对策研究的任务,概括地说,就是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将我国的信息化置于世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具体探讨信息化对我国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各种正面的和负面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切合实际的基本对策,以服务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决策和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具体来说,其基本任务是:
第一,从发展社会学的高度深入研究社会信息化与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理论问题,使人们对社会信息化与信息化社会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理性认识。研究的重点有四个方面:(1)社会信息化及其基本过程,包括社会信息化的基本涵义、基本目标、基本过程。(2)信息化社会及其基本特征,包括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界定、基本特征、基本图景。(3)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包括理论上的解释和现实性的解释。(4)世界信息化进程中我国的信息化问题,包括为什么我国必须跟上世界信息化进程的步伐,我国信息化进程中必须注意由此而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以及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等。(5)信息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和良性运行的机制,包括对各种社会信息现象之间关系的总体研究和具体研究等。
第二,充分认识信息化对我国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的积极影响,以积极的态度不断推进我国信息化的进程。研究的重点内容有:(1)信息化对我国政治生活的积极影响,包括信息化对我国民主管理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监督的完善、政府形象的塑造等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2)信息化对我国经济生活的积极影响,包括对我国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生产效率等的积极影响,对我国流通领域的流通渠道、流通方式、服务质量、经营创新等的积极影响,对我国消费领域的消费内容、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质量、消费引导等的积极影响,对我国经济管理领域的管理体制、管理政策、管理方式、管理措施、管理手段等的积极影响。(3)信息化对我国科技进步的积极影响,包括对我国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科技信息的供应与保障、科技体制的改革与转换等的积极影响。(4)信息化对我国文化生活的积极影响,包括对我国文化积累保存、文化传播交流、文化交汇融合、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等的积极影响。(5)信息化对我国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包括对我国新型教育模式的形成、继续教育的加强、文盲的扫除、知识的普及、人的能力的训练、素质的培养、教育的社会化等的积极影响。(6)信息化对人的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包括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方式、社会化标准、人口质量的提高等的积极影响。(7)信息化对人的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包括对人的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劳动作业方式、家庭结构、闲暇生活内容等的积极影响。(8)信息化对我国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包括对人际交往的方式、频度、空间、时间、范围等的积极影响。(9)信息化对我国社会组织的积极影响,包括对社会组织的结构、体制、管理、沟通、效率、形象等的积极影响。(10)信息化对我国社会管理的积极影响,包括对我国社会信息传输系统、预警系统、控制系统、治安系统、服务系统、管理决策系统以及各种具体社会工作的积极影响。(11)其他积极影响,包括对我国能源、交通、医疗、环境、军事、减灾救灾、信息管理、出版事业、新闻传播、物资管理、银行管理、税务管理、工商管理、形象管理、人口管理、劳动就业管理等的积极影响。
第三,深入探讨信息化对我国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的消极影响,以客观的态度认识信息化的各种负面作用和不良影响。研究的重点内容有:(1)研究信息化对我国政治生活的不良影响。在信息化社会中,国外某些政治图谋信息可能会更方便地传入我国,我国的某些政治机密也可能被国外通过某些信息化的谍报手段所猎取,对这些情况必须认真研究,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好应对的准备。(2)研究信息化对我国经济方面的不良影响。信息化可能造成经济竞争的白热化,经济间谍的方便化,劳动就业也可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出现负增长,消费者的信息权益也可能更容易受到某些不法商人的侵害等,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3)研究信息化对我国科技事业的不良影响,特别要重视研究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问题和科技计划的失密问题在信息化社会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新的情况。(4)研究信息化对我国文化领域的不良影响。信息化对我国文化领域的不良影响主要在于国外文化垃圾的闯入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巨大冲击,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5)研究信息化对我国教育领域的不良影响。信息化将对学校教育产生冲击,学生思维素质训练难度将会增大,实用主义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可能盛行等。这些问题,必须通过研究拿出一整套的解决办法来。(6)研究信息化对个人生活方面的不良影响。信息化社会中,由于体力劳动相对减少,人的体力可能减退;由于劳动效率的提高,无所事事的人可能增多;由于信息交流的四通八达,个人的隐私保护可能成为困难等,这些也值得我们注意和探讨。(7)研究信息化对人际关系方面的不良影响。信息化将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减少,情感关系可能淡化,个人化特征会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心。(8)研究信息化对我国社会管理方面的不良影响。信息化可能带来更多更复杂的社会治安、保密、信息化侵权、信息化犯罪等问题。(9)研究信息化对我国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信息化社会一方面可能出现信息泛滥、信息污染,导致信息灾害;另一方面也能营造一种虚拟状态的信息环境。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中的人们便可能缺乏主见,脱离实际,焦躁不安,无所适从。正由于这样,便要求我们从生态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信息化社会的管理问题。(10)研究信息化对我国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的连锁性负面影响。信息化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时甚至会产生连锁反应,这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探讨。
第四,认真研究信息化社会中我国应采取的各项对策,尤其要以负责的态度全面研究信息化对我国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和消极作用的各项对策与措施。在对策研究方面,应根据信息化对我国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的负面影响和消极作用,从技术对策、行政对策、法律对策、教育对策以及其他对策方面详加探索。当前的主要研究任务是:在技术对策方面,应加强信息通道接口技术和信息过滤技术的研究,对国际上可能传入我国的不良信息和我国可能传向国外的某些秘密信息实行接口控制和过滤控制,在行政对策方面,应加强信息传输和接收利用的登记制度和检查制度的研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管理制度。在法律对策方面,应加强信息立法的研究,推进信息立法的进程,从法律上规范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信息行为。在教育对策方面,要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出发,切实研究信息传输与利用的道德及其教育问题,并探索对信息传输者与利用者实施有效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此外,还应对信息管理学、信息传播学、信息消费学、信息政策学、信息经济学、信息社会学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多方面探讨信息化对我国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各种影响的有效对策和措施,实现我国信息化条件下社会良性运行机制的形成。
信息化对我国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是我国当代发展社会学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国近年兴起的信息社会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必须具备几个方面的条件:首先,应有信息学界和社会学界的密切合作,甚至科学学、技术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文化学、教育学、传播学、管理学、法律学、伦理学等学界的广泛参与;其次,应以多种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为条件,特别要注重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借鉴法、理论分析法、科学预测法、实践检验法等方法的全面运用;再次,应取得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在政策导向和研究经费方面的支持;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研究者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必须以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才能掌握该课题的精神实质,以此推进我国信息化的进程和我国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