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课程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界定与剖析
我们设置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课程。课程以“创新、实践、发展”为主线,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主线索构建知识模块,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
我们所说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综合”概念,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
1.目标综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目标上看,不是单纯从知识着眼,而是从人的发展着眼,着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各项基本素质,其旨在使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联络社会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做个适应21世纪发展的社会人”是本课程的终极目标,本课程将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的归宿。
2.内容综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内容上看,融合了两门或两门以上几方面学科,强调了内容与社会发展、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把环境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现代生活教育、当代科技教育等内容融为一体,将各学科知识综合起进行教学,做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融知识和能力为一体。
3.方法、形式综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将“情境式”、“训练式”、“游戏式”、“辨析式”、“讨论法”、“表演法”等等的教学方法、形式,综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来实现课程内容、形式、方法的统一,真正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创造的、富于探究的体验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我们所说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践活动”既不是课外活动,也不是活动课程,而是通过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活动,其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其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体系
我们确定的目标体系由根本目标、基础目标和具体目标构成(见下页图)。
“做21世纪的社会人”是本课程的根本目标。确立此目标,意在使课程教学的实效能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体现出来,又使当前的教育有一个明确的长远导向。
“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是本课程的基础目标。基础目标是为将来达到根本目标奠定基础的切实可行的目标。确立此目标,意在将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将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的归宿,构建出进行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创新知识和实践能力教育的新的课程体系,以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具体目标是教师在教育中可操作的目标(略)。
小学综合课程目标体系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编写设计
鉴于对构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我们成立了以我校教师为主体的50多人的教材编写组,其中也邀请了部分专家、教授。
编写组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订了综合教材的编写方案,召开了二十多次研讨会、座谈会,查阅了有关课程理论的书刊资料,提出了课程的内容框架,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的编写原则。
1.在内容的取舍上以实用为原则
以实用为原则,就是我们选取的教学内容,不仅是对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有用,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也有用。
在操作上,我们主要从二个层面展开:一是浓缩。就是根据培养21世纪公民的要求,着眼于21世纪的需要,立足于提高现代化社会主义公民的科学素质,压缩部分课程中陈旧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知识,而不致增加学生的负担。二是扩展。就是让学生多学习些新知识。这是因为人类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和经济将继续迅猛发展,人口激增;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大众媒介的高速发展使传播进一步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上述情况衍生了许多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如环境保护知识,现代生活能力,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常识,计算机知识等等。我们的学生不仅是准备参加未来社会生活的人,而且他们现在就生活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因此本课程强化、重视了上述教育因素,让学生多学习些现代知识。
2.在教材的内部结构设计上,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为原则
在操作上,我们主要从二个层面展开:一以“问题”为核心架建知识结构。就是依据社会现实问题,把教育目标放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去,以“问题”为核心来架建课程的知识结构,以体现本课程对社会、对未来适应性的特点。二是以“活动”为中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就是教材不直接给出现成的知识及其形成的过程,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出一定的材料、条件,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得到发展。教材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水平,教材中还安排了阅读材料,编排了一些便于观察、动手、考察、解决问题的内容,可供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
3.在教材的外部特征把握上,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趣味”为原则
我们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开展活动蕴育个性。因此,教材中除了故事外,还设计了很多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如“玩一玩”、“说一说”、“辨一辨”等等。这样的安排,就是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游戏中,在激烈的争论中,强化正确的观点,掌握良好的技能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这个最终目的。
附教材:从一条小河想开去(三年级)
做一做
从小河中取一试管水,让它静止一段时间,看看试管中的水有什么变化?
说一说
1.试管中的水为什么变得清了?沉在试管底里的是什么?
2.水中的泥土、沙子是从哪里来的?久而久之又会有什么严重后果呢?
议一议
平时,人们哪些行为对小河造成了污染呢?
想一想
我们可采用哪些方法来制止这些污染?将想到的方法用文字或图画展示出来。
我们人类生存离不开水,但我国人均占有河流量只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一,印尼的七分之一,加拿大的五十分之一。再说近30年来,在工厂排放污水的泡沫中,在大面积砍伐森林的锯斧声中,已有543 个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在我们过量索取中走向了毁灭。
好在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人们还把每年的3月22 日作为“世界水日”。我国政府也为“保护人类共同美好的家园”作出了庄严的承诺,淮河流域、太湖水污染零点行动也已付诸实施……让我们珍惜每一滴水。
查一查
1.过去我___________,现在应该____________。
2.我从前___________,而现在______________。
小制作
设计一个宣传“节约用水”标牌,要求醒目、美观。
小访问
课后走访一次环保部门,
请专家谈谈保护水资源,
节约用水的意义。
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其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实现主动发展。因此,我们在摸索课程的教学方法时也以此为立足点。
通过实践,我们探索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方法,初步归为以下三类:
1.激发活动兴趣类 这类方法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认知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主要方法有:
①情感沟通法,即加强师生间情感交流,形成亲切、和谐的气氛。
②情境渲染法,即借助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具体方法有: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2.提高活动能力类 这类方法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并在活动中加深其对知识的巩固,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①情境模拟法:即指导学生创设与生活十分接近的情境,使其有身历其境之感,并扮演角色,提高其能力。如教学《我家来客人》一课,我们设计了两个生活模拟情境。情境一:星期天的下午,小明独自在家。这时,有人敲门,小明开门一看,原来是爷爷奶奶来了……。情境二:星期天的下午,小明独自在家。这时,他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站在门口的这位来客他并不认识……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活动,学生学习了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和礼仪,并将已经习得的规范、礼仪恰当地应用于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表演还锻炼了学生角色扮演的能力。
②操作训练法:即为学生提供学具、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提高其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假如垃圾无人处理》一课时,我们设计安排了一个小制作——变废为宝,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空垃圾罐、旧日历纸、塑料瓶做成小装饰品。通过制作训练,既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又强化了其“垃圾循环再利用”的理念。
③想象创新法:即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大胆想,大胆说,大胆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如在《从一条小河想开去》一课中,我们让学生设想制止污染的方法,并要求其将想到的方法用文字或图画展示出来。学生通过想象、创新,既深化了其所学的知识,又锻炼了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活动评价反馈类 即对学生活动的结果及其行为进行反馈、评价,及时矫正错误,巩固知识。
在实践中主要采用多面反馈法:即让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到反馈过程中去,造成立体反馈,以强化评价,提高效益。具体的方法有:通过创造多种评价的机会和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评价意见;教师不“一锤定音”,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面交流;坚持分层评价,让优等生“锦上添花”,让中等生“激流勇进”,让暂差生“后来居上”。
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
本课程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要求其教学评价也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1.从发展的角度确定评价内容
①学生评价的主要内容。(见表1)
②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
包括设计活动的能力,对活动的指导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精神状态等。
③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包括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活动方式采用、活动的实际状况(课堂气氛、时间、空间的利用,节奏把握、学具教具使用情况),活动的实际效果以及教师行为表现。(见表2)
表1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
一级 二级三级 评价等级及其标准
A BC
口头表达能力准确、熟练准确不准确
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正确、流利正确不正确
活
动 在老师指导下,
技 做小制作的能力 正确、熟练正确不正确
能
在老师指导下,
动手能力 动手实验的能力 正确、熟练正确不正确
在老师指导下,
使用学具的能力 正确、熟练正确不正确
上课时答问的积
极性经常举手有时举手 不举手
积极性
讨论的积极性经常发言有时发言 不发言
活 课外学习的
动 积极性主动 有时主动 不主动
品
质 帮助别人
能 有时能不能
合作性
接受他人帮助
能 有时能不能
创造性
独立见解 经常 有时 无
技能 大纲要求
表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指标与评价标准
完全达 大部达 基本达 部分达 分
指标要素 优等参照标准到 到 到 到
43
2
1值
目标明确、清楚,
把握目标 根据情况及时调整
教学组织形式符合
组织形式 学生的学习实际,学
习效果好
教学过程不机械,方
法不单一,学生能主
教学气氛 动参与学习,教学气
氛活跃,课堂有生气
学生有充分参与时间
参与时空 与空间
能根据不同层次学生
分屋递进 的学习需要设计教学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
个性发展 见解,提供学生展现学
习成果的机会
学生注意力集中,有自
情意身的情感体验,能围绕
学习目标主动学习
学生能思考,敢提问、会
能力讨论
学生获得最基本的概念
认知、方法、思路
2.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在实践中主要采用学生自我报告(问卷调查、考核、同辈评鉴),行动观察(轶事记录、角色扮演)等定性评价方法,做到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具体做法: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记录打分;根据评价指标的内容,设计针对性强的实验、习题进行评价;老师的记录力求及时公正;运用传统的答卷形式考核学生知识技能,分为A、 B、C三级。
标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课程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