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血常规检验中血涂片分析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择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600例正常血液标本与225例异常血液标本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同时给予血涂片检查,对血涂片检查的意义进行分析。结果正常血标本中显示异常情况的有9例,异常率达到1.50%,225例异常血标本中显示正常标本有106例,不符合率达到47.11%;另外,进行血涂片检查时发现伴有异常红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幼稚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空泡等情况。结论临床上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采取血涂片进行检查可更加清晰准确的判定血标本情况,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临床误诊与漏诊情况,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关键词:血涂片;血常规检验;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医疗水平正常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从而使得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使得临床体检与化验的案例不断增加,导致医院的工作十分繁忙,由此往往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液检验工作,由此进一步缩短血液检验时间,但是同时忽视了血涂片检查的重要性,并引发临床误诊、漏诊案例,延误患者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导致一系列不良影响[1]。为了对临床血液检验工作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本文旨在探究血常规检验中血涂片分析的应用价值及意义,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数资料
择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600例正常血液标本与225例异常血液标本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所有样本均来自我院住院患者,医护人员同所有患者详细讲解了本次实验的目的、意义、方法等,获得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纳入本次实验研究。
其中异常标本类型包括WBC、N%、L%、M%、B%、E%、RBC、HGB、MCV、RDW、PLT等,将两组血标本均进行血涂片下检查。
1.2 检查方法
选择检查仪器包括血液分析仪与相关的原装试剂、生物显微镜、复合染液等。
依据血液分析仪的性能对血涂片进行检查,若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出现异常情况或者其中一项、二项伴有增减情况且在未报警的情况下可采取镜检方式进行临床检查,或者上述情况与临床诊断结果不符的情况下进行检查。其中血涂片标准要求厚薄均匀,使得细胞能够均匀于血涂片上分布,而血膜长度应占据玻璃片的2/3左右。对涂片进行染色处理时,可采取瑞士-吉姆萨符合染液进行染色处理,依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程序》(第三版)进行相应的临床检验操作。对血涂片进行镜检操作时,可采用低倍镜或者高倍镜对涂片全貌进行观察分析,判定染色与涂片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分析白细胞数与血常规检验结果是否相符,对各种不同血细胞的分布比例、外周血细胞的分布情况等进行严密的观察分析,同时需要注意血涂片尾部是否存在异常细胞或者巨大的细胞,同时进行油镜检查(选取涂片体尾交界核细胞部位且与红细胞不会重叠的部位)。进行油镜检查时应对细胞的形态、分布比例、计数、种类等进行严密的观察分析,对白细胞的形态、是否伴有毒性改变或者伴有淋巴细胞等进行详细的观察分析;对红细胞是否存在异常、大小不等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对血小板的数量、形态、聚集性等进行观察分析。
操作方法:选择抗凝真空采血技术采集血液标本后放置于常温条件下,在采血后的2h内依照操作说明书上的内容完成实验室检测工作。对经过血液分析仪检测后的标本与血涂片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依照操作流程置入显微镜下对血标本进行检查分析,旨在观察血标本血细胞的数量,红细胞大小、形态,白细胞分类、形态,血小板聚集性、数量等。
2 结果
正常血标本中显示异常情况的有9例,异常率达到1.50%(9/600),225例异常血标本中显示正常标本有106例,不符合率达到47.11%;另外,进行血涂片检查时发现伴有异常红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幼稚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空泡等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讨论
血液分析仪的应用与普及可使得血液检验效率明显提高,但是不能有效区分幼稚细胞、嗜酸细胞、嗜酸粒细胞等,不能有效识别中性粒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毒性情况,并可能引发相应的误差情况。因此,当出现某些可疑情况时,采取血液分析仪进行临床检验不是十分可靠,在一定环境下可借助血液分析仪对结果进行科学有效的检测,并给予人工血涂片进行复查,可有效降低临床上的误诊、漏诊情况,降低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事件[2-3]。血常规检验对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特别是对于感染类疾病与血液类疾病患者[4]来说,进行临床诊断的意义十分重大。对于感染类疾病患者来说,白细胞水平相比正常值会出现增高现象,一旦患者出现细菌性感染显示中性粒细胞水平随之升高;对于贫血患者来说,其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水平相比未患病状态均明显下降,分析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为红细胞计数和血液浓度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当血小板计数上升时显示患者可能出现血栓情况,当计数下降时可能表示患者凝血功能下降,另外还存在某些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出现异常情况,所以说,临床上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应不断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最大程度上排除主观与客观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干扰[5]。
其中血液分析结果可依据细胞的实际情况(包括大小、分布情况等)结合患者实际病情进行分析判断,但是其缺陷在于不能详细描述病变异常原因,因此,给予血液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十分重要。若给予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查后N%、L%、E%、B%等出现异常情况可采取血液涂片检查方式,可较为清晰的显示是否存在中毒颗粒、空泡、核左移等情况[6],若存在上述特征时则表明可能存在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及血液病等情况;若给予血液分析仪后显示WBC总数处于正常范围或者总数减低且L%增高,提示医务工作者应严密观察发热患者,分析其是否伴有异性淋巴细胞情况,若存在40%-70%[7]则需加强临床观察,判定其是否为病毒感染情况,对于老年人群来说,若出现上述情况应考虑是否为白血病。若给予血液分析仪进行临床检查后表明M%伴有明显的增高现象,又或者是B%与M%同时出现增高现象时应进行血液涂片检查,观察其是否出现幼稚细胞。若E%经过血液分析仪与血液涂片检查后均表现为增高情况,应注意该类疾病患者是否存在寄生虫、皮肤病等不良情况,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进行临床检查时应严密关注贫血患者的HB与RBC的数值大小与RDW、MCV变化情况,观察其是否出现RBC大小不均、中心浅污染扩大或者消失等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600例正常血标本中显示异常情况的有9例,异常率达到1.50%,225例异常血标本中显示正常标本有106例,不符合率占达到47.11%,另外,进行血涂片检查时发现伴有异常红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幼稚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空泡等情况。
综上情况可知,进行血液检查时采取血液分析仪检查仅仅可作为疾病筛查的一项基础方法,若提示出现血细胞数量、比例分布异常,伴有发热或者贫血等情况时需及时采取血涂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判定,利于及时发现病变情况,便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临床意义重大,值得实践并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冬蕊,张志琴,严国栋等.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8):266-267.
[2]高丽娟.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J].哈尔滨医药,2013,33(3):206-207.
[3]宋颖,王青,李泳等.上海市2010年部分基层医院血液检验质量分析[J].检验医学,2012,27(10):840-843.
[4]李艳珍.血涂片显微镜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6):807-808.
[5]杨馥彦,黄江玲,邱少雄等.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J].吉林医学,2013,34(20):4120-4121.
[6]王静华,黄靖媛,张丽岩等.论证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9):353.
[7]郭玲玲.论证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A2):247,251.
论文作者:张治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4
标签:涂片论文; 情况论文; 血液论文; 标本论文; 异常论文; 患者论文; 细胞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