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质量双赢--新中国期刊事业的繁荣与发展_风景论文

数字质量双赢--新中国期刊事业的繁荣与发展_风景论文

数质量的双赢风景——新中国期刊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中国论文,繁荣论文,期刊论文,风景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50年来,新中国期刊事业从无到有,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现在已经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90年代中国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一部分。

期刊是介乎报纸和图书之间的出版物,这就规定了它既有传播信息功能,又有积累文化功能的特质。所以,衡量一本期刊的好坏,及整个期刊事业的兴衰,主要是看它对国家民族文化事业的贡献,看它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简单地说,即当时让读者有可读可用之信息,过后让历史有可积可存之文化。

“文革”前的17年间,中国期刊曾辉煌一时,这主要体现在思想教育、理论建设和知识普及3个方面。在思想教育方面, 以《中国青年》、《时事手册》等为首的一批思想教育、时政宣传类的刊物,对建国初期一代新人的成长,对人民群众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世界观的转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刊物几乎成为青年学生在课本之外必备的思想教育读物,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必不可少的朝夕相伴的导师。在理论建设方面,以《红旗》杂志为代表的政治理论期刊,引导全国人民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在统一思想、团结人民,完成当时的中心任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1949年到1966年,17年间中国人民曾遇到天灾人祸,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但是信念不倒,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与我们有一健全的理论普及与思想教育的期刊网络大有关系。在知识普及方面,《知识就是力量》等一大批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刊物,如春雨润物,潜移默化地向社会普及知识,对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发挥了很大积极作用。可以说,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前这一段时期,我国期刊业发展的基础已基本奠定,并从此形成了一个好的传统,一直影响到现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期刊业很快从“文革”造成的破坏中复苏和发展起来。到1999年建国50周年时,我国共有期刊8135种,是1978年930种的8.7倍,而更重要的变化是在品种和质量方面。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这20年期刊事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转型期特点,有一种新生的蓬勃向上的朝气,期刊从内容到策划都有许多新的创造。新时期期刊的特点是与新时期人民群众在文化方面的各种新需求紧密相连的。

1.适应新时期的思想建设的需求,思想理论类期刊有新创造,有大发展。

新时期思想建设的最大特征就是全党全国人民学习邓小平理论,按邓小平理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各阶层、各部门的生产组织形式、工作方式和思想工作方法都比过去有较大的变化。新时期人民群众思想需求的一个大背景是新理论加上新体制,即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期刊传媒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挥着自己的特殊作用的。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类期刊中除了以《求是》杂志为代表的传统的党中央和各省委的理论性机关刊外,还涌现了一大批学术性理论刊、各级党的建设刊、党风党纪刊和学习指导类刊,全国共约1100种,这构成了新时期对全国人民普及邓小平理论,进行思想教育,普及理论知识的一块重要阵地。

2.适应新时期的信息需求,信息类期刊从无到有,发展迅猛。

进入新时期后,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信息技术的大量运用、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以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社会作为一个连通大市场的形成。全社会对信息的使用、关注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为信息类期刊开辟了一个崭新而又广阔的市场。传统的时事信息期刊,如《半月谈》等仍可被归入这一类,而且发行量有大的增长。新增加的有以《新华文摘》和《读者》为代表的文摘类期刊,有以《北京青年周刊》、《一周便利》为代表的时政信息和生活信息周刊,还有大量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及各种工作信息类期刊,共约800种。

3.适应新时期知识更新的要求,科技类期刊繁荣发展,特别是一些新学科、新技术期刊从无到有持续发展。

电子电脑类期刊是过去从没有的新品种,成为这一时期最普及的科技期刊,共90种。到1999年,我国共有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4311种。一部分科技期刊已经开始与外国同类期刊进行版权合作,这对缩短我国与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的差距起了很好的作用。

4.适应新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后的需求,文化生活类、消费类和休闲类期刊出现,并有较大发展。

进入新时期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过去吃饭穿衣靠粮票、布票限量供应,到现在普及电视,买房买车,这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丰衣足食后文化生活也有了根本的改变。过去没有或较少的影视文化、时装文化、体育文化及其他休闲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这种需求相适应,一大批文化生活类、消费类和休闲类期刊出现,如《家庭》、《知音》、《女友》等生活类杂志,《新现代画报》等集消费、生活、文化为一体的豪华型期刊,其他如体育、花鸟、旅游、汽车、服装等领域的消费、休闲类期刊。这些期刊不但传递出新生活的信息,还表达着一种时代的美感,是新时期人民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的写照,同时又装点改造着我们的生活。这类期刊共约800种,并且在整个期刊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新时期期刊业发展还有一些新特点,比如文学艺术、青少年等类期刊都有发展,但在内容结构上变化最大的是上述这四个方面,即思想建设、信息交流、科学知识和文化生活方面。

另外,随着印刷技术的提高和人民群众购买力的增强,期刊印制越来越精美,许多全彩期刊已经成了普及性读物。

过去,期刊在市场占有、社会地位及被社会重视程度方面都不如图书和报纸。近年来,由于期刊事业的发展和管理部门的重视,上述几点均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新闻出版署在1998年首次评选并公布全国100 种重点社科期刊,1999年首次评选“国家期刊奖”。

经过市场考验和读者检验,我国期刊界已经产生出几十家中国著名大型期刊。这样中国期刊在结构上已经初步完成了一个有机的宝塔形,即以全国8000多种期刊为基础,产生出100个重点社科期刊; 在此基础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再各产生出60个获国家期刊奖的优秀期刊;再在此基础上,各产生出20到30个著名大型期刊。

中国期刊事业不但有数量上的繁荣,更有质量上的繁荣。这种宝塔形结构既反映了我国期刊业雄厚的基础,又反映了它最新发展的尖端水平,预示着我国期刊业正在逐步适应市场竞争,向市场化、集约化迈进。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国期刊界还积极开展与国际期刊界的合作。目前我国期刊的规模、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这个差距已在大大缩小。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期刊业已经初步掌握了自身发展的规律、市场规律和管理规律,已经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期刊发展之路,相信再经过10年、20年的努力,我国将会作为一个期刊大国雄居世界期刊之林。

标签:;  ;  ;  

数字质量双赢--新中国期刊事业的繁荣与发展_风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