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讲教育滑坡,我想主要是指能力培养的不足、养成教育的不够和德育教育的不充分。因为考试评价的结果已经被使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重智育、轻能力、微体育、少德育几乎普遍存在,教育几乎只有一个功能了,那就是选拔功能,推行素质评价,导向正确,但流于形式,主要依据还是文化课成绩,文化课成绩的高低决定素质评价的层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同时教育也充斥着教育以外的功利性,课堂上缺少教育的神圣,更多地把教育当成一种工具,一种“角逐”,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利益角逐的浮躁,因而德育时有时无,时断时续。
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正处于一种“固守”的状态,“留住生源,留住优秀教师,维持生存发展”是每一位农村教育工作者首选之义。但不可忽略德育教育,加强德育教育源于对教育的敬畏,“敬畏”缘于对教育崇高和神圣的认同,缘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缘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李培根语)。对于被教育者而言,教育能使其成为真心的人。教育可逐步明白天、地、人之道,从中找到人之为人的各种尊严,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人。人本论认为:青少年成长是由三维世界构成的,其一是对生活世界的认识、理解、融合,即学会生活;其二是对知识世界的认识、构建、积累,即学会学习;其三是对心灵世界的唤醒、感悟、完善,即学会做人。在这三维世界中,知识世界是人生命以外的东西,学生原来不具备,需要学校完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构建与积累。它是学校能给予学生最直观的东西,也是学校最寻常的任务,即我们常说的“教书”。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则是与人的生命连在一起,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学校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影响,即我们所说的“育人”,它对学生如何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学校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自然熏陶比什么说教和训练都深入人心、经久不灭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德育培养:
1.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教育引领、事例鞭策、实践巩固来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人文情怀促进孩子在文化学习过程中构筑道德的根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起始年级的“入学教育”,中高年级的“自律教育”到毕业年级的“养成教育”、“自觉教育”,每一个环节都做精细设计,创建多元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确定分阶段的学习目标,采取引导、鼓励、督促、强化的措施,力求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增大其品味成功,享受快乐的覆盖面,形成有力引领和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
2.要弘扬使原文化与学校规范教育结合起来,使原文化吸取营养,规范教育约束行为,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明白做人与成长的渐进关系,建立读书激励制度,适时举办记诵、朗读、汇报等活动,加强积累、交流,培养阅读、思考习惯,领会成才做人之道,做到眼勤、手勤、脑勤,夯实人文底蕴。
3.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要与养成教育结合起来,良好的道德品质最终表现在行为习惯上,加强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实现课堂教学成果的固化生成。可以实现分层次教学,采取“低起点,小步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得好、掌握牢,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大课堂教学的目标渗透力,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写小论文,编课本剧,进行渐进式的社会调整,让学生心智发展、品德修为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4.活动开展要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成长结合起来。通过活动开展培养良好的情感、意志、品质,让学生体验成功。学生只有在校园中感受到被尊重,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预见到光明的发展愿望,才会爱学乐学,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活学生的思维,擦亮学生的思想火花,让学生感受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发持久的学习动力。
5.要目标引领,促进自主成长。细化目标,关注过程,阶梯推进,强化训练,德育践行,规划阶段性目标任务,使教育工作沿着学生成功这根“红线”不断竞走下去,获得持久的成长力,挖掘多元成才和全面发展的增长点,多维度给予学生物质和精神奖励,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成长潜能发挥出来。总之,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贯穿于整个学习成长阶段,是一个教育引领、目标实践、操守形成思想教育、习惯训练的过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形成合力。三人同心,其利断金。
教育不能荒漠化,德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荒漠变绿洲,心灵是窗口。甘露流进来,小树长起来。开启一扇窗,推开一扇门,阳光照进来,心灵更豁亮。
论文作者:关珂 马胜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月总第16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0
标签:学生论文; 世界论文; 德育论文; 学校论文; 心灵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目标论文; 《教育学》2019年1月总第16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