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层建筑对混凝土施工提出新的要求,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作为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工程整体质量。本文分析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以供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
不断的运用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对于有效的降低不均匀物质对建筑物带来的影响以及有效的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针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1、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分析
就针对当前的高层建筑而言,其多数建筑都带有地下室。而地下室的存在,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的地基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有效的确保整个建筑工程的稳定性,我们在施工的过程中,就可选用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来作为整个地基的施工技术,这样就能有效的促进相关施工活动的顺利展开。其中,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施工难点有:大体积混凝土及抗渗混凝土以及基坑底地基土等。
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就应不断的重视这些施工难点,从而不断的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大体积混凝土厚度大,体积大,需要用大量的混凝土材料来浇筑。要收集、整理和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优化方案,控制好施工质量。此外,因大体积混凝土所用的材料较多,水化反映会集中在施工后期,因此,整个工程对养护的要求极为严格,通常当周围的温度超过25摄氏度时,结构就容易产生裂缝和形变。
2、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技术要点
2.1 材料选择
2.1.1 水 泥
选择初凝时间长、水化热低的水泥。水化热作为温度应力产生的主导因素,因此水泥选用应以 425R 等级的矿渣硅酸盐水泥为首选,其具有硅酸三钙含量少、水化热低、水化速度慢等特点,可以很好的预防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的产生。
2.1.2 骨 料
由于骨料级配越好,所需胶凝材料用量就会越少,因此便会减少砂的用量,并通过骨料含泥量的控制,可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同时促使极限抗拉强度得到提升。对于骨料含泥量的控制(砂 2%,石 1%),其作用不仅可以提升混凝土抗压强度,同时还可减少水泥与水的用量。试验结果显示:混凝土配制当用粒径为 0.5~4cm 连续级配的碎石与细度模数为3.15 的中粗砂时,每立方米可减少水泥与水分别为 28~35kg 和 20~25kg的用量。
2.1.3 外加剂
采用外加剂双掺技术。适量粉煤灰的掺加可因水泥用量的减少而降低水化热,其用量需经试验确定,一般不大于 30%;缓凝剂的使用不仅可在水化热的释放速率与峰值出现上起到延缓与推迟作用,而且还可减缓混凝土的凝结速率,延长凝结时间,推迟混凝土强度的早期发展,同时对于混合料和易性的改善和水泥与水用量的减少起到促进作用,进而达到降低水化热的目的。
2.2 混凝土施工
2.2.1 混凝土浇筑
(1)去除混凝土表面松动石子、软弱层及浮浆,使粗骨料露出表面均匀;(2)新浇混凝土实施前,用高压水枪对下层混凝土进行冲洗,确保其表面干净、湿润无污物,但应注意不得有积水;(3)当为非泵送与流动性较低的混凝土时,应在实施接浆处理后方可进行上层混凝土浇筑任务。
2.2.2 二次振捣
实践证明,对于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的提升,通过利用二次振捣法与二次投料水泥裹砂法便可得以实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二次投料水泥裹砂法即为现将全部水泥、细集料以及三分之一用量的水一次投入拌制(搅拌大约 60s)砂浆,完成后再次投入剩余用水与全部粗骨料,经搅拌后制成混凝土。该法可通过改变混凝土内部结构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强度(提高约 15%),并在入模过程中可减少离析现象,节约水泥 20%左右。二次振捣即为在混凝土未初凝且未达到振动界限之前实施再次振捣,其可将因泌水在水平钢筋与粗骨料下部生成的空隙与水分进行排除,进而分别提升竖向钢筋与水平钢筋的抗拔力与握裹力,促使水密性增加,将混凝土抗压强度得到提升,从而以对混凝土内部裂缝的抑制而避免其因下沉导致裂缝出现。二次振捣任务实施的关键在于时间控制(一般为浇筑完成后 1~3h),该时间以混凝土振捣后塑性状态还可恢复为依据标准,亦称振捣界限,其具体判断一般包括两种方法:①对混凝土插入运转状态的振动棒,其可恢复至塑性状态,当拔出振动棒时,所成空洞能被混凝土自行填满,此时便为实施二次振捣的最佳时间;②利用测定贯入阻力值法。该方法一般为国外常用,即为通过实时测定,在标准贯入阻力值未达到 3.5N/mm 2 时实施二次振捣,此时则不会对已成型的混凝土造成损伤。
2.3 混凝土养护
为防止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并为其早期水化反应提供所需水分,大体积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成 12h 内开始进行养护工作,养护方式一般采用覆盖洒水法。此外,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内表温差的控制,具体应对温度阶梯与构件尺寸综合考虑后合理确定,通常为不大于 25℃,并且核心最高温度不应超过 60℃,此时可认为温差应力不会对混凝土结构造成裂缝。基于此,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内表温差的控制可从结构内外同时着手,具体可对内部通水(冷却水)循环降温的同时适当提升结构表面温度,以此达到减小内表温差、降低温度应力的目的。具体养护操作时,由于混凝土结构在浇筑完成 2d 内内部温度上升速率较快,其冷却水循环降温后温度上升明显,因此可利用混凝土结构内部降温循环出来的热水进行外部喷洒养护,以此通过外部温度的提升来有效减小结构内表温差。
2.4 基础大体积底板降排水处理技术
基础大体积底板降排水处理技术也是当前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技术。而通过对基础大体积底板降排水处理技术的分析与了解,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从而不断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下面,就针对基础大体积底板降排水处理技术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2.4.1 底板降排水措施
底板降排水作为整个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关键要点,其施工质量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建筑的防水性能。因此,当降水后,底板的水面一般≤300mm。而此时,我们就应采取相应的降排水措施,即:集水井应设置在深度较大的电梯井和柱墩内,这样就能有效的起到防水的效果,从而不断的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2.4.2 底板降排水施工
底板降排水施工主要就是指:当施工现场的土方挖到距离标高 300mm 时,我们就应把降水装置合理的安放到土方的位置。其中,具体的施工过程为:首先,我们应根据建筑工程的设计来有效的挖集水井,并不断的将集水井的挖掘方向朝向盲沟的方向。而当挖完集水井和盲沟以后,我们就应把置滤网钢筋放在集水井的内部,并有效的将盲沟填满,这样就能有效的达到防水的效果,从而不断的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
3、结语
总之,大体积混凝土工程越来越普遍,但是,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建设时,会有很多影响其建筑质量的因素,例如在施工时管理不严格没有按照标准来进行、技术不合格和材料不达标等一些问题都会给工程带来危害,有些危害会导致工程质量达不到标准,严重时甚至会造成重大事故。所以,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建设时要严格把握好质量这一关,坚决按照标准来进行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曾艺卓.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低碳世界,2018(07):1.
[2]蔡立.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江西建材,2016(23):91+93.
[3]荣国强.浅谈高层建筑超厚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16(02):83+86.
论文作者:杨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混凝土论文; 底板论文; 体积论文; 水化论文; 基础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骨料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