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滨海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525000
摘要: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以及在线影视等新型产业逐渐普及,促使“互联网+”创新型理念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现代化信息技术同传统技术有效结合,提升生产力。笔者经过一整年进行互联网+的招投标工作进行总结,对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招投标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作用做了分析,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招标投标工作对策,为更加高效地开展招标投标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电子招标投标;必要性;重要作用;对策
“互联网+”体现出新型的社会形态,那么就需要对互联网对于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集成作用进行明确定位,将互联网创新结果、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有效结合。许多传统行业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都产生了巨大的潜力,实现了突破性的成长。笔者在一波又一波的“互联网+”浪潮中见证很多行业的复兴,也见证无数被淘汰的产物。
招投标是这个社会最常见的采购交易手段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从摸索到逐渐成熟,再到出现各种漏洞引发了各界专家的思考。虽然传统模式仍是现今招投标主力,随着《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出台,打破了沉寂已久的招投标行业规则。国内国外计算机软件企业逐渐投入到研发电子招标投标系统中,产品成熟度、产品合法性、产品合规性逐渐提升。从目前来看,中国仍然缺乏完善、健全的电子招标投标的法律制度,特别是缺乏细化的可操作性条款,再加上各部委行业垄断,促使企业自建的电子招标投标交易系统应用范围受到限制,特别是招标代理工作机构并没有详细阐述电子招标投标交易信息系统功能,这就使得电子招标投标系统的认可度比较差。“互联网+”背景下,那么就需要提升互联网技术电子招标投标有效性,实现电子招标投标行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招投标必要性
近些年逐渐出现了“互联网+招标采购”这个新名词,实际上,互联网和招标采购间具有非常深的渊源。在2000年,国家计委曾经发布相关法律公告,明确合法招标,诸如《中国采购与招标网》《中国经济导报》等,由此可见,网络和招投标具有非常深的渊源。因此,日常招标投标中,招标代理机构、招标业主和投标人可以利用互联网完成招标采购工作,如通过网络电子邮件完成电子版招标文件的传达或者是澄清招标文件相关问题、借助互联网了解企业和企业招标、通过在线通信工具进行非正式交流。招标投标活动的逐步推进,这样不仅使得网络公示招标公告成为发展必要,同时借助互联网来公示最终的中标结果成业界常态。在早期,互联网与招标结合中,主要采取点面探索推广方式,随着电子化推进与简政放权政策的实施,这就使得互联网和招标在广度与深度上逐步融合。
2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招投标工作重要作用
2.1 突破招投标工作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在招标行业里,有一种说法叫“跑断腿”,意思就是投标人在投标的路上不断奔波,全年全国周转,但极有可能一个项目也没有中标,这样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与目前国家提倡的节能高效是相违背的。将传统的招标投标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对促进招标投标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来看,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相联系,促使招标投标和数据处理技术有效结合,突破投标招标时间和空间限制,促使全国的招标市场与投标市场实现一体化,提升招标投标市场的规范性。保证招标投标单位能够及时、快速地掌握网络信息资源,共同参与到多项招投标活动。电子招标投标有利于降低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提高投标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有利于招标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选择最为合适的投标单位,提高投标招标活动效率。“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招标投标摆脱了空间或者是某个领域限制,为投标企业创设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规避传统招标投标中所存在的不公平问题,提高招标投标水准。
2.2有利于构建统一的招投标市场
招投标制度的出发点,就是从竞争中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逐步实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客观上要求招投标活动不受地区、行业的限制,给所有投标人提供平等竞争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的竞争市场。电子招标平台通过公开发布招标信息、招标程序、评标办法结果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原则,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不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对投标人有歧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各地方、各部门实施地方保护主义。
2.3有利于做好企业的系统化操作
笔者在企业里从事招标工作多年,在企业里面,尤其是采购这样的敏感岗位,轮岗和换岗的事情时有发生,这样做的确是减少腐败的发生,但是不同的人对于招投标的知识水平都是处在差别。电子采购平台意义上也是软件应用的东西,只要使用足够便捷任何员工都可以轻松使用,实施的是标准化的招标流程。平台化教授员工招投标知识,减轻了师傅的工作量,同时减少了工作的对接时间。因此,从这个层面上分析,利用电子招标采购平台有利于帮助集团招投标工作标准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有利于做好招标投标的信息保密和信息监管
在注册电子招标投标工作系统中,需要做好重要信息的加密保管,特别是关于招标投标截止前的项目信息、报名信息以及企业信息等,有效规避恶意投机行为,如串标、围标等。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确保招标投标工作公开性、透明性与可追溯性,促使行政监管逐渐向事后监督的方向转变。招标投标工作涉及非常多经济利益,同时也成为腐败问题的高发区域。电子招标投标发挥互联网的活动载体作用,开展平台化业务操作,设置统一化招标投标业务入口,促使整个招标投标作业流程愈发标准化。各个投标单位、招标单位、评标专家等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根据规定进行操作。统一化标准有利于政府相关工作部门做好监管工作,电子化招标投标有利于监管工作人员发挥计算机辅助监管工作的作用,优化监管效果、监管全面性、监管深入性以及监管便利性,逐步增强监管力度,尽可能防范出现腐败现象。
3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招投标工作对策
3.1 正确认知反思电子招投标相关概念
虽然《电子招标投标办法》颁布实施很多年,但是出台《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并没有明确“互联网+”概念,这就使得中国招投标活动仍然处在业务信息的初始阶段,直接影响电子招标投标工作的有效性。目前来看,电子招标投标处于初级信息处理阶段,但是却并没有考虑到“互联网+”的核心作用,更多是因为用户本身对电子信息化的理解不足,直接影响电子招标投标工作的有效性。另外,虽然国家主张招标采购电子化,先行者除了部分国有经济体之外,更多私有业主却缺乏技改的冲动。
3.2 警惕投入资源的重复浪费
“互联网+”的概念发展至今,很多合计企业已经洞悉其中发展前景,争相把资本投入到打造招投标电子信息化平台。在笔者的项目管理经历中,很多成规模的国营招标代理都投入巨资打搭建了自己的招标采购平台,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数据互不通用。结果会出现投标人疲于应对电子平台的注册问题,每投一个项目便注册一个账号,这就导致和之前“跑断腿”的情况类似。不可否认,“互联网+”招投标给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带来更先进的生产力,但是过渡开放必然是资源的浪费,相关部门应该牵头或者主导社会统一的电子招标采购信息化平台,避免资源的重复投资和浪费。
3.3 充分挖掘“互联网+”红利
以“互联网+”为背景开展投标招标运营工作,为了能够转变、优化政府或者企业工作职能,降低招标投标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成本。在建设互联网平台过程中,若仍然存在着过于依赖主体交易业务的问题,走上传统招投标的道路便存在可能。因此,需要逐步提升各个参与招投标工作的机构发挥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新增长点,有效挖掘“互联网+”红利目标,不能仅仅靠拉动业务作为唯一的增长模式。
3.4谨慎面对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任何市场行为都有着自身的调节规律,起初我们只能通过政府的干预进行起步,但更多的是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电子招投标交易系统科学化以及规范化,为数据信息的存储率以及使用率提供保证。考虑到电子招投标课程较为特殊,将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平台功能和业务规则检测工作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发挥公共服务检测对于平台的监管作用,相关检测机构则需要委托人提供光盘文件,可知,检测认证管理处于早期发展水平,无法达到互联网的工具化发展要求。考虑到互联网的竞争性、开放性比较强,那么就需要充分反思市场主体,若是能够更加全面开展电子招标投标工作,那么就需要有效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有效开展市场宏观调控,确定市场工作的运行方向与工作方法,为有效开展电子招标投标工作提供保障。
4 结语
经过笔者实际的工作经历,电子招标投标不仅工作效率高,工作成本也比较低,有利于优化管理,为未来工程招标投标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也看出不少前进中不协调的因素。往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这就使得工程项目的活动数量逐渐增加,招标投标活动愈发频繁,对“互联网+”的需求的日益增多。我们必须辩证分析“互联网+”电子招投标的问题,加快招标投标的电子化建设工作,构建更加完善的电子化招标投标功能体系,有效发挥出电子化招标投保的整体优势,这也成为目前主管工作部门重要任务。随着电子化招标投标相关配套内容逐步完善,电子招标投标工作将迎来发展新时期。
参考文献
[1] 吴树贵.“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招标投标工作的反思和建议[J].招标采购管理,2016(11):11-12.
[2] 曾忠良.招标代理机构如何建立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J].中国招标,2015(2):23-25.
[3] 徐国庆.在煤矿建设中大力推行电子招投标[J].招标采购管理,2016(7):24-27.
[4] 何强.电子招投标在建设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8(1):188-189.
[5] 薛征.浅析建筑工程招投标中电子招投标系统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2):21-22.
论文作者:李俊霖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9
标签:互联网论文; 招标投标论文; 招投标论文; 电子论文; 工作论文; 平台论文; 招标采购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