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文化--古典文学研究: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翼_文化论文

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文化--古典文学研究: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翼_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与21世纪中国文化笔谈——古典文学研究: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古典文学论文,中国文化论文,格局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2)01-005-08

过去一百年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令人振奋的成果。进入新的世纪,古典文学研究应当怎样在已有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简言之,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全部。《周易》(贲卦·彖传)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或许是“文化”这一范畴的滥觞。刘向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1]将“文”与“化”连用,但并非独立意义上的词汇,是“藉文德行教化”之义。至西晋束皙《补亡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一句,始成完整词汇。文化的内涵并非静止不动的,一个特定社会的文化格局常常伴随其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我们审视当代中国文化格局的基本特征的时候,不妨将“多元文化格局”作为其简单的概括。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西方文化思潮是影响这一多元文化格局形成的三方面主要思想,是他们导引着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首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唯物论已经在最大多数人的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处世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影响至为深远巨大。学术界接受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并以之作为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借鉴、甚至成为研究工作的方法论的情况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同时,传统文化的地位尽管不能与古代社会同日而语,但依然得以保持其相当的影响。各民族的文化是适应本民族的社会生活而形成的,它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内核因了人们代代相传的缘故而得以留存,由此而形成的文化传统亦并未中断,这也是当代社会多元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当代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特别是最近20多年,它对我们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均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

思想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文化类型的多样化,这是现阶段这一多元文化格局的外在表现。一方面,网络文化、现代企业文化等信息时代所特有的各类全新文化样式频繁出现;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类型依然保持了其固有的地位,并继续发挥着它们的影响。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则是互为依存、互相促进的。新的世纪里,古典文学同戏曲、曲艺、书法、绘画等诸种传统艺术形式一样,应当成为这一多元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文学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门类,其目的之一即在于使古典文学中所蕴涵的、得以传承文化的那些有价值的内容为我所用,为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所用。

古典文学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翻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典籍的时候,古代先民的生命状态、生活情感无不在一篇篇文学作品中真切而鲜活地展现出来。这与文学自身的特征密不可分。文学的存在与表现的独特方式使之在人类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果说哲学更多地依靠逻辑概念与推理来阐释人类思想的话,文学则常常通过具体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将其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审视一个民族的文化,仅仅关注其思想的抽象概括是不够的,其真实的生存样式和生命状态常常自在地蕴含于它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及风俗习惯之中,这便是文学的独特性之所在。然而,鲜活、形象化只是其表现方式上的特点,这种形式上的特点与其内在价值的可接受性不是一个概念,并不是说具有了这一特点,古典文学所蕴涵的精华就可以自在地显现,就可以不需要经过中介便能为大众广泛接受,古典文学研究就是这一中介。通过审视和解读文学文献,使得那一个时代人类生活的本来面目清晰而生动地浮现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体现出一种导向作用,在阐释与解构、选择与去取、褒扬与訾斥的同时见出主体的目的性和倾向性,从而使有价值的那一部分被挖掘和提炼出来。例如民族精神的传承问题,《周易》(大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先生认为这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述。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换言之,就是在民族文化中起主导作用而能促进历史发展的进步思想。毫无疑问,我们的社会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存危机,并力图遏制和化解这种危机。呼唤回归,继承和弘扬古代先民留存的文化精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这一危机的消解。可以说,这部分文化遗存不但不会阻碍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这一进程。抽取了传统文化这一基石的现代化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如上所述,这一精神较为普遍地在文学遗产中通过形象及情感等艺术化的形式体现出来,将其概括、抽取和揭示是研究者的任务,古典文学研究的价值及意义也正在于此。这便是传承文化,这同时亦是建设文化。

同时,毋庸讳言,这种传承文化的工作并非人人所为,人人可为。从历史上看,几乎所有的国家,传承文化的责任都在知识分子肩上,例如中世纪欧洲教堂里的神父(后来是大学)、古印度婆罗门种姓中的一些人、东方佛教国家寺庙里的僧侣、中国古代的士,等等。这种状况至今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包括古典文学研究者在内的知识阶层仍然是当代社会传承文化、建设文化的主要力量。因此,《论语》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然,这里并不是要把这部分人与大众区别开来。

另一方面,从学术的角度看,学术研究本身即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术活动可以丰富和深化文化的内涵,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以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并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文化热为例,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将中西文化论争、古今文化论争与文化的现代化连在一起,并最终涉及文化重构这一核心问题。总体上看,这场论争加深了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当代社会文化格局的多元化发展。

那么,处在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古典文学研究应当怎样开展,特别是研究主体应当抱一种什么样的观念和心态来从事学术研究,是需要我们首先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研究主体心理上应当为自己找寻一个在这个社会上的合适的定位,并在研究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当前有两种倾向或许可算这一心态的反例。一是急于证明古典文学研究具有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的直接和重大的作用,似乎我们的研究能够拯救我们这个社会,能够充当医治一切社会弊病的灵丹妙药。这种倾向实质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对自身价值与地位的迷茫和困惑,反映了主体心态在个人存在方面的危机感。这种心态容易对学术研究带来负面影响,而使之偏离其正常的轨道。因此,我们或许不宜急于找寻古典文学研究“经世致用”的“证据”,勉强地、生硬地与现代社会接轨,以证明主体自身存在的价值。另一种情况则正相反,表现为主体对主流文化的“自觉地”疏离,即“研究者自己边缘化”[2]的倾向。当前,“古典文学边缘化”是学人们谈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它反映了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这一学科地位的变动,这是客观现实,同时,也反映了古典文学界对自身地位的认真思考和清醒认识。因此,我们自身应做出努力,而不能自己主动去边缘化,不关注社会人生,不作价值判断。这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归结到一起,这两种倾向都可称得上是非平和心态的反映。总之,学术自有其价值,古典文学研究亦必然有其价值,我们可以不必在此问题上耽搁过多时间,既不把它的位置抬得过高,也不必自视太低,关键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在研究古代的过程中切实着眼于对现实的人的文化关怀,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一学科保持其生命力,才能继续成为未来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另一方面,在重视宏观研究的同时,不应忽视或轻视微观研究的工作。如上所述,我们反对那种以前清“朴学”传统而自任的“学隐派”,埋头于琐碎的考据和无关宏旨的补遗,与当代文化有意无意地隔膜和疏离开来,这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同时,也不能与有价值的微观研究划等号。应当看到,当前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仍然需要以具体问题的廓清为前提条件,否则,这些问题当时即使貌似解决了,过后细一推究依然漏洞百出。因此,还是应该扎扎实实地把那些有价值的微观研究做好做细,诸如文学范畴的梳理,文学现象的阐释,等等,都是有必要进行深入剖析的,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积累工作。久而久之,它们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动作用必将融聚为共同的合力而显现出来。

与此同时,还应重视文学观念及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这在某种程度上显得尤为突出。例如,魏晋六朝留存的资料较为有限,今后要想在此领域较前人有所突破可以说比较困难,因此,必须在观念上多动脑筋。材料还是那些,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问题,发现开拓新的领域。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一部分人的文学观念依然相当陈旧,从来不做自己所画的圈子之外的工作,对自己认为在范围之外的观念和方法嗤之以鼻。总体来说,这方面的工作还有相当大的拓展余地。一些全新的视角和理念有时会给研究工作以极大的启发,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现象背后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将文化遗产中潜藏着的精华更为充分地发掘出来。同时,也会对古典文学研究与当代文化的紧密结合产生积极的影响。

应当看到,与经济建设所处的历史阶段一样,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依然处于初级阶段,文化体系的建构也将是一个历史的、长期的过程。正因如此,古代文学研究才更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未来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中占据重要一翼。这既是文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古典文学研究者的责任和使命。

收稿日期:2001-12-10

标签:;  ;  ;  ;  ;  ;  ;  

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文化--古典文学研究: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翼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