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西递村为例_西递论文

古村落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西递村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社会文化论文,古村落论文,西递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是目前旅游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有不少学者都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1][3][4] 古村落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突出,表现在:一方面使古村落传统文化复兴,并在增强当地居民文化自豪感以及打破封闭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推进古村落现代文明的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引起古村落传统文化的丧失、贬低与扭曲以及犯罪、吸毒、卖淫和社会伦理失范等负面效应。[5][6] 因此,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对正如火如荼发展旅游的古村落而言,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 西递村作为中国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在很多方面都反映了古村落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

西递村位于皖南黟县的东南部,面积0.13平方公里,始建于公元1047年,有950余年的历史。整个村落呈船型形态布局,村前临百亩良田,似平静港湾,村后倚连绵山峦,似层层波涛,村头七哲祠象征眺台,旁有大树和牌坊象征桅杆和风帆,鳞次接比的民居好似船舱,喻一帆风顺之意。1987年西递村进行旅游开发,距今已近20年了,游客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表1)。2000年11月30日西递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为西递村具有真实性与完整性,为日渐消失的古村落及其所代表的逐步衰弱的徽文化提供了一种特殊见证。

表1 西递旅游者数量及增长状况

年份 接待人次(万人次)

1987 0.76

1988 0.88

1989 1.08

1990 2.07

1991 1.61

1992 2.91

1993 3.39

1994 3.96

1995 5.36

1996 7.35

1997 13.45

1998 14.14

1999 17.01

2000 18.4

2001 27.08

2002 28.36

2003 29.12

2004 38.56

2005 43.22

(资料来源:西递旅游公司)

二、物质文化

(一)村落面貌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西递古村落的性质发生了重大改变,成为“以传统徽文化为底蕴,以徽州传统村落建筑群和家庭园林为景观特色,以旅游业为支柱的重要历史文化地区和地方性旅游小村镇”,[2] 西递的建筑风貌和空间格局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而受到高度重视和严格保护。

西递村分别为历史风貌地区和古建筑单位制定了详细的分级保护措施,严格控制古村落格局、风貌和轮廓线,同时整修恢复了祠堂等村内公共设施,对村内民居、道路、水系和环境进行了整治,对村落的电力、电讯和电视实行“三线地埋”。但接待游客需要的一些商业设施,如网吧及店铺招牌的出现仍然对古村落的面貌造成了一定的视觉污染。由于西递村面积仅0.13平方千米,旅游容量有限,考虑到旅游发展和古村落保护的需要,西递村的空间结构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与扩张。在村口设立了旅游接待中心,以刺使牌坊、走马楼和明经圆广场为中心构成西递空间网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承担着旅游交通服务、接待服务、信息服务和管理服务的职能,布局有停车场、公厕、售票亭以及商业摊点。随着游客数量的增长,西递村已经制定了进一步的规划:在村西3平方公里处建设新区,用于布局行政管理、旅游服务和居民新村,恢复水口历史风貌,水口至村口由石板小径连接,沿途点缀碑林古树,在村内进行环状旅游线路建设,整修恢复村内追慕堂、大夫第绣楼、敬爱堂、会源桥等历史景观,形成古村落空间网络的重要节点。

(二)经济状况

1.产业结构的变化

西递自1986年发展旅游以来,随着旅游人次与旅游收入的不断增长,旅游产业日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西递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在1987—2002年的15年间,西递村经济增长迅速,农村经济总收入从31.61万元增长到1552.95万元,增长了49.12倍,第三产业收入从1987年的1.51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1430.5万元。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西递的非农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产业结构从1987年的88.8:9.9:1.3发展到2002年的9:0.9:90.1,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持续上升(表2)。

2.就业结构的变化

表2 西递村产业结构变化

年份农村经济总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收入(万元)(%)

(%)

(%)

198731.6188.8 9.91.3

198851.6583.9 10.1

6.0

198956.4195.8 7.86.4

199062.4890.5 2.66.9

199164.3990.7 3.95.4

199272.6171.4 6.222.4

199384.62695.125.9

1994108.29

46.8 2.350.9

1995202.85

49.5 9.840.7

1996349.07

33.5 7.459.1

1997617.50

20.3 3.975.8

1998651.68

16.5 3.779.8

1999708.38

153.181.9

2000839.93

13.6 3.383.1

20011222.20 11.9 1.886.3

20021552.95 9 0.990.1

(资料来源:西递镇农经站)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结构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西递传统的就业结构迅速改变,大批劳动力转向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持续下降(表3),非农化的就业特征日趋明显。

表3 西递村就业结构变化状况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87 58.56.6 7.9

1988 72.111.816.1

1990 76 5.8 18.2

1992 75.65.3 19.1

1994 74.76.9 18.4

1996 73.27.3 19.5

1998 68.87.4 23.8

1999 67.16.7 26.2

2000 65.97.1 27

2001 59.16.5 34.4

2002 56.38.6 35.1

(资料来源:西递镇农经站)

1987—2002年,西递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从85.8%下降至56.3%,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在8%左右,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则由7.9%增长到35.1%,这与西递旅游业的发展存在较强的一致性。旅游业的发展为西递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例如西递村办企业西递旅游公司属下的70多名导游中就有50多人为西递本村村民。此外,当地村民还可以优先获得旅游发展带来的经商就业机会。截止2002年底,西递村已拥有各类商店119家,基本上都与旅游业密切相关,其中日用百货店12家,美容美发店3家,古玩等旅游商品店70家,家庭旅馆16家,食品及土特产店16家,网吧与话吧各1家。这119家商店中有98家为西递本村村民所开设。目前,在西递镇政府、西递村委会和西递旅游公司的统一组织经营和管理下,西递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程度非常高。2002年全村有335户共1021人,全村纯农业户已大大减少,家庭中有人在旅游业中就业或兼职的户数达到187户共228人。1987年西递就业结构为85.5:6.5:7.9,到2002年转变为56.3:8.6:35.1。(见表3)

3.居民家庭收入水平与结构变化

旅游发展在给西递产业与就业结构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促使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增长(表4)。2002年西递居民人均纯收入比1987年提高了9.12倍,增加值达2778元。

从居民收入结构看,非农收入占据了主导地位,居民人均纯收入大部分来自旅游业,基本改变了依赖农业的传统收入结构。如2002年农民所得总额为322.29万元,其中来自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有147.33万元;西递村民从旅游业中获得的收入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每年旅游门票收入按全村人口分配,2002年达360元/人/年;二是按古民居面积分配的旅游收入,每户2000—8000元不等;三是根据古民居评价等级在全村开辟了11户参观点,每户每年收入过万元;四是从事旅游服务与旅游商品的收入。

表4 西递旅游业发展及居民收入增长

年份 旅游人次(万人次) 旅游收入(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989 1.35

1.95

342

1990 2.59

3.36

416

1991 2.02

7.22

421

1992 2.91

15.49 433

1993 3.39

20.98 473

1994 3.96

46.06 567

1995 5.36

106.76 1170

1996 7.35

143.69 1777

1997 13.45 236.25 2554

1998 14.14 302.41 2592

1999 17.01 352.76 2698

2000 18.4

527.49 2858

2001 27.08 851.05 2593

2002 28.36 1181.333120

(资料来源:黟县旅游局、西递镇农经站)

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促使当地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目前,西递农民家庭彩电已基本普及,不少人家还购买了摩托车、电冰箱、VCD等家用电器。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比例下降,生活服务性支出稳步增加,消费结构趋于城市化。

三、制度文化

(一)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及妇女地位的变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缩影。旅游业所推动的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促使西递村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产生新的变化。

80年代以来的旅游发展使得西递村的核心家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核心家庭即指一对夫妻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西递村1990年全村拥有322户1029人,家庭平均规模为3.19人,2002年拥有358户1033人,家庭平均规模下降为2.88人。家庭结构变迁的主要特点是家庭规模逐渐减小。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旅游业的发展使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家庭观念更新。

旅游业的发展也使得西递村的家庭关系发生一定变化。在旅游业发展之前,西递是以农林为主的村庄,传统的家庭关系是丈夫务农,妻子负责家务并兼做部分农活。发展旅游之后,由于旅游业带来的就业机会和收入较多,西递村许多妇女放弃了传统的农活而从事旅游服务。据有关调查显示,西递年轻女性基本不做农活,大多从事旅游服务或出售旅游商品,有50多人通过考试获得了导游证从事导游工作。旅游发展不仅提高了妇女的经济收入,开阔了眼界,而且提高了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

表5 西递村人口迁移情况

年份迁入人数 男 女迁出人数男女

1986 6

3

3

301317

1988 6

2

4

123 9

1990 5

3

2

162 14

1995 26 5

21 185 13

1997 13 7

6

135 8

1998 10 4

6

188 10

1999 19 6

13 6 4 2

2000 20 6

14 7 2 5

2001 16 6

10 5 1 4

(资料来源:西递镇农经站)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西递就业机会增加和商品经济活跃,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西递成为外来人口的聚集地,促使其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表5是西递村近十几年来人口迁移情况。人口迁出的主要原因是婚迁、上学和入伍等。在1995年以前,西递村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在迁出人口中女性远多于男性,大多由于婚迁远嫁他乡。人口外流表明西递村社会经济发展不具有吸引力;而1995年后,情况正好相反,迁入人口多于迁出人口,且在迁出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说明在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西递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许多外乡女性嫁入西递村。另据西递镇工商所的调查,2002年在西递从事旅游服务的外来工商户已有24户,外来人口达107人,占当地居民数的10.4%。

(三)社区组织结构的变化

发展旅游以来,西递村的社区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递旅游最初是由村委会及村里一些有识老人于1986年动议发起的。当时仅是在村口摆放几个板凳坐收0.3元门票;1990年成立了村级经济实体西递旅游站,负责旅游管理与服务;1995年发展为西递旅游服务公司,与村委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98年更名为西递旅游公司并与村委会实行政企分开,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以及2000年世界遗产的申报成功也促使了西递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图1反映了西递社区组织结构的现状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图1 西递村级组织结构图

(四)人际关系的变化

我国传统农村社会人口流动率很小,社区间来往稀疏,传统农村社会人际交往的主要基础和纽带是血缘和地缘关系,人际交往的主要社会圈层是邻里和宗族。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基质方面的特点,西递形成了以血缘性为基本结合原理的古村落。

旅游业的发展极大的拓展了西递居民社会交往的空间和交往的方式,从空间范围看,西递旅游者来自国内所有省(市)、自治区,海外游客除港、澳、台外还看来自东南亚及欧美的游客,2002年西递接待游客28.36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0.45万人次。当地居民足不出户便可直接面对来自国内外各种类型的旅游者。旅游业的发展还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也促进了当地居民交往范围的扩大。从交往方式看,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了当地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趋于多元化,使当地居民交往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在原先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之外,业缘关系大量生成并越来越复杂,使当地居民接触的人的种类大大增多,这些都推动了当地人际关系的变化。

四、精神文化

(一)思想观念的改变

游客的大量涌入,使西递村居民的思想观念逐步更新和开放,促进了当地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居民对本地历史文化的了解认识加深,使地方传统工艺、艺术得到保护和复兴,也促进本地居民了解和学习外来文化。旅游的发展对西递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文化自豪感的增加以及开阔眼界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旅游作为现代社会最大规模的人群交往,正在推动或加速西递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例如使当地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发生改变,使当地方言改变或减少。

在传统观念上居民安土重迁和重本轻末的乡土观念大为减弱,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法治意识明显增强,西递村民出售的商品中除了地方土特产品如木雕、砖雕、石雕、茶叶外,有许多是村民从其它地方收集的古玩旧货,在买卖中时常有讨价还价。目前,西递村已经成立了工商所和执法大队,地方居民与游客之间产生争执一般都会通过有关人员仲裁解决。

(二)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的改变

西递居民的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表现出相当的现代性。居民们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开始追求享受与发展的需要,注重精神生活,重视教育,重视对外面世界的了解。目前,西递村已基本普及了电话、电视和自来水,并且开设了网吧,当地居民还经常组织集体旅游,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日益与城市趋同。

(三)审美倾向的改变

在旅游开发中,当地居民的审美倾向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对服饰的态度为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城市的流行服饰,虽然选择当地一般服饰的人仍然居多数,但考虑到当地居民现今一般服饰与城市居民服饰日趋接近,人们在审美倾向上逐步摆脱了以往的传统认识,部分年轻人的装束已与外来城市的较难以区分,但在审美倾向城市化的同时,当地居民对当地的民间艺术依然充满自豪感。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积极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广泛唤醒了人们对西递古村落的保护意识,也增强了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

(1)提高了西递村的知名度,提高了大众的保护意识,使人们更珍惜和爱护古村落

西递村发展旅游,尤其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发展旅游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注意、了解、欣赏古村落,使它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而认识西递价值的人越多,保护的意识就会越高。西递村为了能够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花费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环境整治工作。因此申报的过程就是唤醒全民保护意识的过程,也是真正进行保护的具体实施过程。

(2)西递古村落保护的投入有了持续保障

西递村发展旅游,将当地的特色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获得的收入部分用于保护,从而使保护工作有了经济上的持续保障。

(3)西递村的保护有了有效监督

通过发展旅游,使得西递处于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监督之下,游客在游览西递的同时,也非常关心其保护情况。这种监督对西递村的保护是非常有利的。

2.负面影响

当然,旅游在给西递村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部分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发展旅游,结果使得西递原本脆弱的保护雪上加霜。

(1)过量游人的涌入加速了西递村部分建筑的损毁,从而难以保留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任何旅游资源都只有一定的旅游承载力,一旦游客的数量超过承载力,极易使原本潜在的影响转化成严重的现实问题。西递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变迁,它本身所特有的魅力比自然遗产消逝的更快,过度的游人涌入,便加速了它的损毁。

(2)西递村的部分错位发展和过度开发也使其失去原有的完整性、真实性

西递村发展旅游,利用其“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中国古民居博物馆”的品牌效应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可是由于部分人过于看重其经济效益而没有详尽合理的规划,使得西递村被大量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充斥,商业化和城市化趋势加快加大,破坏了其作为世界遗产所具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结论

西递村发展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以有利方面占主导地位,有益经济方面最为突出。发展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被有效的控制。从理论上讲,在发展的过程中,只要注意对旅游发展加强控制,西递村的旅游开发完全可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建议

1.西递的旅游发展应以保护为前提

于光远教授对旅游业的性质曾经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认为旅游是一个文化性较强的经济行业,同时也是经济性较强的文化事业。西递村的旅游业依赖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旅游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也应该积极支持西递村的保护,在保护中合理发展旅游,同时在发展旅游中促进古村落的保护。

2.加强对西递古村落的管理

加强对西递古村落的管理,一方面加强国家对古村落的宏观管理,发挥法律和专业部门的管理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当地政府和景区管理经营机构的微观管理;同时,为了保护景区内及周围居民和旅游者的利益,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3.充分发挥旅游的宣传作用

充分发挥旅游的宣传作用,一是可以提高西递村的知名度,二是提高民众对西递村的珍惜、保护意识。旅游是最好的宣传品,在西递村发展旅游可以让国内外的游客了解西递,欣赏它的价值,促进西递村旅游业的发展。

标签:;  ;  ;  ;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西递村为例_西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