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日本经济持续回升的五大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日本论文,经济持续论文,难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经济是从1999年4月开始走向回升的,代表日本政府的经济企划厅于2000年6月正式确认了这一回升日期。此后不久日本银行又于2000年8月解除了为刺激景气回升而于1999年2月开始实行的“零利率”,随之日本政府及有关民间研究机构还接连发表了对日本经济走势的多种乐观预测,……所有这些造成的印象都似乎是日本经济已经从长达10年之久的停滞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并由此走上了令人满意的回升轨道,在21世纪初期的前景似乎已是一片光明。本文将试图证明,对目前日本经济的回升前景或未来走势尚不宜作出乐观估计,因为仍有多种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会对日本经济的持续回升形成直接制约和严重阻碍,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不良债权、财政赤字、通货紧缩、消费低迷和高失业率等五大难题。
一、难以根除的不良债权问题
巨额不良债权是20世纪90年代韧经济泡沫破灭后一直附着在日本金融与经济运行中的一大毒瘤。为根除这个毒瘤,日本政府、金融管理当局和有关各界曾采取了一系列力度很强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据日本官方数字,从1992年度到2000年3月,日本金融系统累计处理的不良债权已高达67.9万亿日元,其中在1995、1997和1998每个年度处理的不良债权都超过了13万亿日元。但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似乎越处理越多,附着在日本金融与经济运行中的这一毒瘤似乎还肿胀得更大了。当然,这种局面的形成可能有统计口径方面的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作为债务人的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恶化,尤其是破产企业不断增加、房地产价格暴跌带来贷款抵押更加不足等,导致新的不良债权仍在不断产生。即使是按同一统计口径,日本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也呈不断增加之势。如依据银行法确定为“风险管理债权”的不良债权在1996年3月为28.5万亿日元,到1998年3月又增至29.7万亿日元,在2000年3月更增至30.3万亿日元,2000年9月则达31.8万亿日元(注:[日]《东洋经济》周刊,2001年4月7日号43页;日每日新闻社《经济学家》2001年3月13日号22页。)。“风险管理债权”只是不良债权的一种类型,若加上其他类型的不良债权数字要比这大得多。如据日本金融厅2000年7月28日公布的数字,截止到2000年1月底,日本全国回收有问题、有严重问题和回收无望的第二分类以上的债权总额高达81.8万亿日元,占贷款总额的比重高达12.1%。
巨额不良债券的存在已经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日本首相近前访美时,新上任的布什总统也要求日本政府尽快采取措施予以处理。日本刚刚于4月6日出台的紧急经济对策也将处理不良债权作为核心内容,决定在两年内处理完现有不良债权,三年内处理完新增不良债权。
巨额不良债权的存在对日本经济持续回升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大方面:(1)巨额不良债权的存在是导致银行“惜贷”,使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困难、投资不足的重要原因。有学者通过分析认为,在目前日本经济金融运行中还存在着一种“不良债权——银行惜贷——企业投资减少——物价持续下跌——企业偿债负担加重——破产企业增加——新增不良债权”的恶性循环。(注:参见张捷:《日本的银行不良资产与通货紧缩型经济萧条》,载《日本学刊》2000年3期。)(2)巨额不良债权导致的金融体系不稳定加重了居民的不安定感,从而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心理,成为目前日本极度低迷的消费需求难以恢复的重要障碍。(3)巨额不良债权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益,成为目前金融股下跌从而整个日本股市低迷的重要原因。(4)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巨额不良债权的存在还严重妨害了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早在90年代韧经济泡沫破灭导致日本经济陷入萧条后不久,日本银行从1991年7月1日起就开始连续下调官定利率以刺激景气回升,到1995年9月8日第9次下调后,日本的官定利率已由1990年的6.00%下降至0.50%,并将这一超低利率一直维持了5年之久。此间日本银行还曾于1999年2月开始实施“零利率”政策,虽在实施一年半之后于2000年8月予以解除,但到2001年2月又不得不于9日和28日连续两次下调官定利率,分别下调至0.35%和0.25%,事实上又重新恢复了“零利率”。与1990年开始下调前相比,已连续下调达5.75个百分点。这不仅创了战后日本官定利率的超低记录,而且还创了战后日本官定利率连续下调幅度的新记录。由于巨额不良债权的存在,力度如此强大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并未能对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产生多少实际效果,尤其是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不仅未能相应扩大,而且还呈不断缩小之势。如在1998和1999年度,日本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分别减少了3.3%和5.9%,2000年度的头10个月份也全部呈缩减之势。(注:[日]《东洋经济》周刊,2001年4月7日号121页。)
二、难以缓解的财政赤字问题
在70年代中后期,日本曾经经历过一次严重的财政赤字危机。1971底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政府为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摆脱战后空前严重的经济萧条,刺激景气回升,开始大规模发行国债尤其是赤字国债,由此逐步形成了所谓“国债依存型”财政体制,其财政赤字危机也随之产生并不断恶化起来。到1980年度,日本政府的国债发行额已猛增至14.2万亿日元(其中赤字国债占50.9%),比1974年度增加了5.56倍;其国债余额也猛增至70.5万亿日元,比1974年度增加了6.27倍;其国债依存率(国债发行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率)到1979年度则升至34.7%。这意味着日本中央财政支出的1/3以上要依赖发行国债。步入80年代后,为缓解国债依存型体制导致的财政赤字危机,日本政府推出了以消灭赤字国债为目标的财政改革,并取得明显效果。到1989年度,其国债发行额已降至6.6万亿日元,其中的赤字国债更是大幅度减少,到1991年度已完全消灭;其国债依存率在1991年度也降至9.5%。可以认为,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的国债依存型财政体制已大为改观,由此而带来的财政赤字危机也大为缓解。然而,这一国债依存型财政体制的深层问题并未由此而根本解决,如税收结构不合理、财政来源不足且不稳、财政支出结构日趋僵化等,这些问题依旧严重困扰着日本财政体制的健全与完善。在这种条件下,由于泡沫破灭导致日本经济陷入战后空前严重的萧条和停滞状态,为刺激景气回升,日本政府又不得不先后10次推出以增发国债来增加公共事业费支出为主要内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涉及财政收支规模达130万亿日元之巨。受此影响,日本的国债尤其是赤字国债发行额迅速扩大,财政对国债的依赖程度迅速提高,由此而引发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危机又重新恶化起来。到1999年度,日本的国债发行额已猛增至38.6万亿日元,比1989年度增加了4.8倍;其中赤字国债从1994年度起再度发行,到1999年度也增至25.4万亿日元,比90年代前的最高水平(1980年度,7.2万亿日元)还增加了2.5倍;其国债依存率更是空前提高,到1999年度已高达43.4%;其国债余额到1999年度也增至331.7亿日元,几乎相当于1990年度的2倍。2000年度日本的财政赤字危机略有缓解,国债、赤字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依存率分别降至34.6万亿日元、23.5万亿日元和38.5%。最近刚刚通过的2001年度财政预算数字分别为28.3万亿日元、19.6万亿日元和34.3%。但就实际经验看,在新的财政年度日本政府肯定还要追加预算。由于财政赤字的急剧增加,目前日本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中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危机最严重的国家。
长期以来,财政问题一直是在宏观运行层面困扰日本经济的最大难题,日本政府常常在刺激景气还是健全财政的政策选择上处于顾此失彼的两难境地。目前日本经济显露出的回升势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日本政府放弃财政改革,推行规模空前庞大的财政刺激政策的结果,但由此却使政府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了。可以设想,当日本政府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安排其财政政策,再度走上健全财政,削减赤字优先的道路时,支撑目前日本景气回升的最重要柱石势将垮塌,失去主要支撑的经济回升很难持续下去。而且必须承认的是,日本政府的财政扩张政策到目前这种地步,已很难继续维持下去。日本经济企划厅在2000年度的《经济白书》所作的系统分析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种分析主要从(1)公债余额及其增长率与名义GDP及其增长率的相互制约关系;(2)财政社会保障负担的世代公平关系;(3)财政赤字对长期利率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展开,而每一方面的分析都表明,日本的财政赤字已不可能以现在这样的态势持续增长下去。
三、难以治愈的通货紧缩问题
在最近几年,日本政府有关部门曾多次提出:“日本经济正面临着陷入通货紧缩恶性循环的危险”的告诫,但始终都未承认日本经济已经处于通货紧缩状态之中。直到今年1月16日,代表日本政府的经济财政大臣麻生太郎才在讨论2001年3月《月例经济报告》的阁僚会议上公开认定:“现在的日本经济正处在缓慢的通货紧缩之中”。日本政府关于通货紧缩认定态度的这种变化,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对通货紧缩定义的改变——在此前政府一直沿用原经济企划厅的定义,将通货紧缩界定为“伴有物价下跌的景气低迷”,而在本月初内阁府却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物价下降持续两年以上)对其进行了修改,重新将其界定为“持续的物价下跌”。而其更为深刻的背景则是,在美国经济减速、股市暴跌已对日本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条件下,森喜朗政府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物价下跌对景气持续回升的恶劣影响,并逼迫日本银行进一步采取金融缓和措施以制止物价持续下跌。在去年8月,日本银行曾以“日本经济已摆脱了通货紧缩威胁”为由,不顾政府方面反对,坚持取消了“零利率”政策。根据日本官方观点,目前日本经济中出现的通货紧缩状态在战后还是第一次,在战前历史上也只有在1881年开始的松方财政紧缩时期和1927年的金融恐慌时期出现过,且在目前整个西方世界也只有日本处于这种状态。
目前日本的通货紧缩主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全面、持续下跌。战后日本也曾出现过多次物价下跌现象,但仅具有局部性和短暂性的特点。即一方面表现为呈现下跌态势的只是部分商品价格,而其他商品甚至是大部分商品价格却并未下降。战后日本出现物价下跌的各个时期,呈现下跌态势的基本只是作为批发物价指数统计对象的部分商品,而作为消费者物价指数统计对象的大部分商品却很少呈下跌态势。如在20世纪70~80年代的20年间,日本的综合批发物价指数共有1971、1978、1983~1988等8个年份是负增长,分别为-0.7%、-2.6%、-2.3%、-0.2%、-1.2%、-9.1%、-3.8%和-1.1%,而在这20年间,其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却无一年是负增长,在上述8个年份也依次为6.3%、4.2%、1.9%、2.3%、2.0%、0.6%、0.1%和0.7%。另方面表现为物价下跌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尤其是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在战后到90年代前只有1950、1956和1970年3个年份是负增长,且每次下跌都未能持续一年以上。但目前日本的物价下跌却具有全面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即一方面表现为几乎全部或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同时呈下跌态势,如在1999和2000年,不仅综合批发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下跌了3.3和0.1个百分点,而且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也分别比上年下跌了0.3和0.7个百分点。此外,进一步就各种商品和服务分类统计看,物价下跌所涉及的商品范围也极其广泛。另方面表现为物价下跌已成为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一种长期态势。如在1991~2000年10个年份,日本的综合批发物价指数有8个年份呈下跌态势。尤其是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在1999和2000年也出现了战后从未有过的连续两年下降的情况(注:[日]总理府统计局《日本统计月报》2001年3月号;浅子和美监修《日本经济关键数据》,集英社1999年6月版第299页。)。
如此严重的通货紧缩,已经并仍将对日本经济的持续回升形成多种消极影响。其中主要是:(1)加重企业经营困难。物价水平的全面、持续下跌至少可从两大方面加重企业的经营困难。其一是物价下跌势必导致企业同等规模的销售量只能获得更少的销售收入,从而在生产成本不变时导致企业收益减少;另一是在名义利率不变时物价下跌同时即意味着实际利率的提高,从而意味着企业的实际偿债负担加重。无论是收益减少还是实际偿债负担加重,都会对企业扩大生产、增加投资形成直接阻碍,而如前所述,目前日本的景气回升与经济发展恰恰主要是靠企业设备投资的扩大来支撑的(注:参见[日]日本银行调查统计局《我国的物价动向——以90年代的经验为中心》,载《日本银行调查月报》2000年10月号。)。(2)加重消费需求低迷。(3)加重财政赤字危机。如前所述,巨额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的存在,是日本政府无法继续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来维持经济持续回升的主要原因,而物价水平的全面、持续下跌又会通过减少政府财政(税收)收入导致财政赤字的相对扩大。近年日本财政赤字危机的不断恶化,为刺激经济回升而不断扩大财政支出固然是其主要原因,而财政收入尤其是税收的减少同样也不容忽视。从1990年度到1999年度,日本的国税收入减少达21.4%,其中1998和1999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达8.4%和4.4%。在导致税收减少的因素中,除政府为刺激经济回升而主动采取的减税政策外,物价下跌导致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的减少也是其重要原因,尤其是在法人税和所得税都采取累进税制条件下,税收因此而减少的幅度还要明显大于物价下跌的影响程度。(注:[日]井掘利宏《通货紧缩带来税收萎缩而使财政赤字不断扩大》,载《经济学家》2001年2月6日号。)
尽管如上所述,通货紧缩已经并仍将对日本经济的持续回升形成多种消极影响,但却又有多种因素导致目前日本的通货紧缩很难得到有效治理。首先,推出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应该是治理通货紧缩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如上所述,在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危机已经空前严重的条件下,日本政府在这方面已很难有所作为。其次,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一般也应是治理通货紧缩的有效措施。但在事实上,目前日本的官定利率已经降至从未有过的超低水平,并已在事实上恢复了刚刚解除不久的“零利率”。这意味着日本银行同样也失去了通过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紧缩的选择余地。最后,目前日本物价水平的全面、持续下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民间消费需求低迷导致供求严重失衡所致。
四、难以克服的消费低迷问题
在促使景气回升、拉动经济增长的几个主要项目中,民间消费需求所占比重最大。如在1997,1998和1999三个年度,民间最终消费支出占日本GDP的比重分别高达54.8%,55.8%和56.3%。因而可以认为,民间消费需求状况,是制约乃至决定日本经济能否持续回升的最重要因素。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的民间消费需求却一直处于极度低迷状态。如就民间最终消费支出的实际增长率看,在1985~1990年度平均高达4.4%,而到1990~1995年度平均已降至2.1%,只是在1996年度,由于下年度消费税率提高引发超前消费,曾一度出现了2.5%的较高增长,但到1997年度作为其“反动”,立即又下降为0.1%,1998和1999年度,仍分别只有0.8%和0.7%,2000年度前两个季度又下降为0.1%和-1.1%。从家庭消费支出情况看,低迷态势更加严重,从1993年到1999年,日本全部家庭消费支出的实际增长率始终是负增长,在1998和1999年更分别为-2.2%和-1.1%,2000年头三个季度仍分别为-1.4%、-0.8%和-2.1%(注:[日]东洋经济周刊《统计月报》2001年1月号统4、统13、统21。)。而且据日本多家著名研究机构如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预测,至少在2005年以前,日本的民间消费低迷状态不可能得到根本改观(注:参见[日]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第27回日本经济中期预测》(2000年11月30日)。)。
造成目前及未来近期日本民间消费持续低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1)经济增长停滞、企业雇佣工资调整导致居民尤其是工薪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直接降低了民间实际消费能力。如在1997、1998和1999年度,日本全产业的实际工资指数(1995=100)分别减少了1.3、1.8和0.2个百分点,而在1998和1999年度,日本工薪家庭的实际收入也分别减少了1.2%和3.1%(注:[日]东洋经济周刊《统计月报》2001年1月号统4、统13、统21。)。(2)在民间实际消费能力下降的同时,失业加重、破产加剧、金融动荡等因素还强烈影响了居民的消费心理。(3)上述物价水平的全面、持续下跌,既是日本民间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的结果,又会反过来对后者的恢复形成严重障碍。(4)家庭到期债务负担尤其是住房债务负担空前加重,偿债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大幅提高,也直接降低了家庭消费支出能力。(5)人口高龄化加速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导致个人和家庭防老负担空前加重,从而不得不为此而增加储蓄,也是影响目前家庭消费的重要因素。(6)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目前日本股价、地价和汇价的全面下跌所产生的逆资产效应,也给日本居民的消费心理产生了巨大消极影响。如日经225种平均股价在80年代末最高时(1989年12月)曾达38915.87日元,但在90年代初出现急剧下跌后就始终处于低迷状态,从2000年3月起又从19834.72日元开始显现迅速下跌的势头,到年底已跌至14409.74日元。进入2001年后,由于受美国股市暴跌的影响,日本股市跌势进一步加速,到1月平均已跌至12708.47日元,目前已跌破12000日元。再如日元兑美元汇率(东京外汇市场月平均值)到1999年12月上升至102.08:1后就转呈持续下降之势,到2000年12月已降至114.90日元兑1美元,即比一年前贬值了12.6%,到2001年2月更降至116.44日元兑1美元,目前更已跌至125日元兑1美元左右。
五、难以摆脱的高失业率问题
日本国民一向因就业稳定、失业率低而少有后顾之忧,近些年来却不得不为失业人数不断增长、失业率持续攀升而深感忧虑了。如在1990年,日本的完全失业人数和完全失业率分别仅为134万人和2.1%,而到1998年已分别增加(上升)为279万人和4.1%。更加令人担忧的是,1999年4月日本经济开始走向回升后,其失业问题不仅未能有所缓解,而且还呈“逆周期性”加重之势。其完全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在1999年又分别达到317万人和4.7%。尤其是在2000年3月,完全失业人数和失业率曾一度高达349万人和4.9%。而且,从不同年龄组劳动力的失业状况看,最严重的低龄劳动力组(15~24岁)的完全失业率竟超过了10%(注:[日]东洋经济周刊《经济统计年鉴》,2000年版39、41页。)。失业问题的不断恶化,已经并仍将对日本经济的持续回升形成多层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失业风险的不断加大直接影响了日本居民的消费心理,使其在社会保障尚不健全的条件下不得不“收紧钱袋”,为失业后的生活增加储备。这对目前仍旧极度低迷的民间消费需求的恢复显然是极其不利的。另一方面,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不仅会使失业者及其家庭收入减少,而且还会对就业者的工资水平造成下降压力,这些都会导致一般工薪家庭收入减少,从而弱化其实际消费支出能力。如果将上述两方面影响加在一起,还会形成一种“失业增加——收入减少——消费低迷——经济停滞——失业进一步增加”的恶性循环。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在未来一定时期,由于以下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日本还很难从目前的高失业率中彻底摆脱出来:(1)企业内部重组的进一步展开。就目前日本企业内部重组的基本态势看,消除“三大过剩”构成其最主要内容,而其中消除“雇佣过剩”更是首当其冲,其直接结果就是大批职工沦为失业者,且过去遭此不幸的主要是临时工,现在即便是享受“终身雇佣制”的正式职工也不能幸免。据推测,近年日本企业消除“雇佣过剩”的努力虽已取得明显效果,但企业“雇佣过剩”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般估计将达400万人以上,这意味着一旦企业将这些“潜在失业者”推向市场变成“现实失业者”,日本的完全失业率将达到10%左右。(2)雇佣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加速。以往日本就业相对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终身雇佣”和“年功工资”为主要特征的雇佣工资制度。但目前这种雇佣工资制度正在发生变化,其基本态势是增加临时雇佣和能力工资的比重,这显然意味着上述保证就业稳定的制度基础正在发生动摇。(3)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推进。由此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将成为日本难以摆脱高失业的重要原因。目前日本之所以形成在经济回升过程中失业率仍呈“逆周期性”攀高的局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结构性失业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如据日本经济企划厅调查局分析,在1997、1998和1999三个年度,日本的完全失业率分别为3.5%、4.3%和4.7%,其中结构性失业率分别为3.0%、3.4%和3.6%,周期性失业率分别为0.5%、0.9%和1.1%。这意味着这三个年度日本的高失业,分别有85.7%、79.1%和76.6%都是因结构调整导致的结构性失业所致(注:[日]经济企划厅调查局《经济月报》,2000年5月号第106页。)。此外,破产企业居高不下、以IT技术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促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产业空心化造成国内雇佣需求减少等也是导致日本难以摆脱高失业的重要因素。
标签:失业率论文; 国债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经济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财政年度论文; 日元美元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经济学论文; 通货紧缩论文; 财政赤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