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终身取向_婴儿论文

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毕生论文,取向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

1 引言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发展心理学目前一个热门的重要研究领域。心理理论是人们对心理因果关系的认识,是对自己及他人所知、所想、所欲和所感等具有归因属性心理状态的朴素心理观念[1]。心理理论作为认知发展的核心领域的基本理论之一,履行着框架理论的功能[2],具有为具体理论的发展提供一系列准则的重要基础作用。十五六年以来,在心理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国内已有文章对此作了回顾[3~6],内容涉及心理理论发展模式、儿童早期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儿童欺骗/说谎的研究及心理理论的文化差异等方面。笔者则从另一个角度入手,对散见于诸多文献的有关该领域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心理理论研究有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开始把研究视角投向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笔者把这称为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life-span)取向。

心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推翻了过去认为年幼儿童对心理一无所知的论断,过去的观点错误地认识只有到了6~7岁,儿童才会把内部心理状态看作是内部的心理的内容而非外部的物理的东西。研究者们运用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false belief task)范式,揭示了3~4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变化,一般认为到4岁的时候,儿童对他人心理的认识获得了重大发展。但研究者还不能就此止步,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其前因与后果。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摆在研究者面前亟待解决,比如,奠定4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基础是什么?3岁及3岁以前的儿童有没有心理理论?若有的话,这种心理理论缘何较之4岁儿童有着重大不同?4岁以后还会不会发展,怎样发展?循着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提出与探讨,一条心理理论毕生发展路线逐渐凸现出来。

2 对4岁以前儿童有关心理理论的研究

Bartsch和Wellman(1995)对心理理论发展的一些阶段作出了重要区分[7]。第一阶段,大概在2岁的时候,儿童所获得的是愿望心理学(a desire psychology),这种愿望心理学除了对简单愿望的理解,还包括对简单情绪和简单知觉经验或注意的最初观念,但儿童对自己及别人的心理几乎皆以愿望为评定准则。第二阶段,儿童开始谈及信念、思想和愿望,他们似乎表现出对信念的理解,但他们对自己及别人的行为仍以愿望而非信念为标准来解释。儿童在该阶段获得的是愿望—信念心理学(a desire-belief psychology)。第三阶段,大约在4岁,对信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儿童开始综合信念和愿望等因素对自己及别人的行为进行推断。他们获得了信念—愿望心理学(a belief-desire psychology)。但是,Wellman等没有谈及2岁以前婴儿的详细情况。

关于婴儿心理理论开始发展的研究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兴趣。Flavell(1999)认为至少有2个问题吸引着研究者的兴趣:第一,不同年龄的婴儿对人的认识的发展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相关行为?第二,如何解释这些行为?或者说能够把多少及何种对心理的认识归于婴儿身上[7]。

诸多研究者对0~2岁婴儿的基本辨别能力、理解“意指”(aboutness)、对别人情绪的操纵能力进行了研究。在基本辨别能力方面,Nelson(1987)认为,婴儿头2年对脸部表情辨别能力就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8],他们偏好看人眼,发展出了视觉追随他人眼光的能力。婴儿对声音有很高的注意性并能对声音作出区分,Cooper和Aslin(1999)认为,婴儿能够区分自己母亲与另一妇女的声音的能力可以追溯到胎儿在子宫内对母亲声音的经验[7]。到半岁时,婴儿已具有了共同知觉表征的能力特征。例如,在半岁时,他们就能明确地把一个好听的声音与一张幸福的脸匹配在一起,把父母的声音与父母分别匹配在一起。而且婴儿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开始把人看作是“依从的施动者”(compliant agent),即人具有自我驱动性,不但能独自运动(施动者),而且易受交流信号的影响(依从的)。甚者,有迹象表明,婴儿已经开始把人与物理客体进行区分,比如,5~8周大的小宝宝会模仿成人张嘴和吐舌头,但却不去模仿显示同样动作行为的物体。

在理解“意指”方面。Meltzoff的研究表明,18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够推断出别人将要做什么,这说明这个年龄的儿童可能开始理解人的行动是有意图的、有目标导向的[9]。Spelke,Philips和Woodward则证明了9~12个月大的婴儿会玩弄别人注意的物体而不去理会另一个位于近处但别人并不注意的物体[10]。一项研究表明,18个月大的婴儿也懂得应该给实验员喜欢的食物,而不是实验员表现出厌恶的食物,即便是自己偏爱后者,但14个月大的婴儿却没有这种表现[11]。

一些婴儿有时试图操纵他人的情绪反应。Zahn-Waxler等发现甚至学步儿童偶尔也好像会尝试改变别人的情绪,比如可能会给痛苦中的成人拿来一个安乐毯[12]。Flavell认为,这样的行为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具有很强的蕴义,因为这提示了年幼儿童正开始对引发或改变情绪或行为的条件进行认同[7]。

从上可以看出,婴儿表现出了看似与认知能力发展相关的行为。但是在对这些行为的解释上却观点不一。主要围绕的问题是:这些表现是否表明婴儿的确能把人表征为具有内部心理状态的人,或者,婴儿是否能够表征人的外显行为的各种规律?对此问题的回答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比较肯定的,以Flavell和Miller(1998)的解释为代表。他们认为,若婴儿早期根本没有任何对心理状态进行归因的能力的话,那么想象婴儿如何能学会这种归因能力将是困难的,他们推测,婴儿至少在作心理归因准备。另一种解释则持较为谨慎的态度。比如,Moore和Corkum(1994)等认为诸如共同视觉注意、社会参照和各种交流行为不应该作为1岁儿童具有心理理论的证据,虽然这样的行为可能构成对心理状态意识的发展基石,但这并不能在1岁的婴儿身上验证其当时就已存在[13]。看来在这方面的争论不会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但从总体上来看,3岁以前儿童具有心理理论的萌芽或者如Wellman(1995)等所说获得愿望心理学的心理理论应是可以接受的。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对心理理论本身的看法,即是把其视为一种发展着的观念或认知能力,还是一种以通过某种任务(比如错误信念任务)为标准的发展水平或认知水平。取前者,第一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取后者,第二种观点则更合适。但正如Flavell所说[7],若我们的宠物小狗的眼神好似意识到了我们的所见所想,我们最好对这种眼神作谨慎处理;相比之下,若一些人类的婴儿表现出这种眼神,不出几个月,他们就会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归因,那么,说儿童具有心理理论是不牵强附会的。

3 把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从3~5岁延推至成人和老年

尽管Bartsch和Wellman(1995)认为到了4岁,儿童已经获得了成人的信念—愿望心理学,即儿童认为,信念和愿望会联合影响人的行为。但也不难看出,研究者们对4岁以后的心理理论发展问题是持开放态度的。比如Wellman和Gelman(1992)认为,虽然研究关注的是儿童对核心领域(比如朴素心理学中信念—愿望因果关系等)区分的认识,但是,若总结说儿童拥有了成人所有的全部辨别力的话,这将是不正确的。这样的结果并非是儿童具有框架理论(比如朴素心理学)观点的反论,而是说明儿童的框架理论与成人的有着本质的不同[2]。这给研究3~5岁以后至成人及老年的心理理论留下了空间。经典研究大都把4岁以后及成人的心理理论放在一起以与3岁以前(主要是3岁)的儿童心理理论作对比。但不能因为4岁左右儿童对心理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或显著的变化,就足以说明4岁以后的儿童、青少年乃至成人和老年期的心理理论就没有发展变化了,实际的情况是,4岁儿童的心理理论与成人对心理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提示研究者也应对心理理论在青少年、成人乃至老年期的发展进行研究。这里面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比如心理理论与发展关键期的关系;心理理论与儿童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乐群、攻击、退缩等)的关系;心理理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理论与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心理理论与智力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等领域。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资料非常少。

实际上,从前面提到的Bartsch和Wellman(1995)对心理理论发展的阶段所进行的区分中,已经可以模糊看出心理理论毕生发展的粗略轮廓。Perner和Wimmer(1985)曾就5~10岁儿童第二层次(second-order)信念的归因进行了研究,比如“约翰误认为玛丽认为卖冰淇淋的车子在……”,结果发现,到6~8岁的时候,儿童才能理解更高层次的错误信念[14]。Perner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强调,对于较大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1]。Perner支持Chandler(1988)的观点,后者认为儿童较早时期表现出的对心理的认识迅速增加的迹象并不能表明这些儿童已经把心理看作是真正具有建构性的,就一定把认识看作是相对性的,这些认识的发展有待于在青年期和成人早期完成[15]。

Bradmetz运用LISREL建模技术证明了,心理理论的获得只与心理年龄相关;在控制心理年龄(mental age)的情况下,心理理论的获得与实际年龄(chronological age)没有关系[16]。Bradmetz用来测定智力发展的指标有WPPSI中的算术(ARI)和言语理解(COM),另外还用了哥伦比亚智力成熟度量表(the mental maturity scale of Columbia,COL),这是一个非言语测验。对心理理论亦是用3种方法测得,这3种方法均取自或借鉴了著名的心理理论测试,分别是他人信念推断(BOX)、他人情绪推断(MAX)和他人异真心理推断(TOR)(注:第一种方法(BOX)取自Hogrefer,Wimmer和Perner(1986)的研究:实验者和一名助手让儿童(被试)把一支铅笔放到一只准备好的盒子里,然后,助手离开现场,实验者要求儿童把盒子里的铅笔换成一辆玩具小汽车,当助手返回时,问儿童,助手会认为盒子里装的是什么,该任务考察的是儿童对他人信念的推断情况。第二种方法(MAX)源于Wimmer和Perner(1983)的经典研究MAX,并对某些方面进行了修订:给被试讲下面的故事,“小朋友Maxi把巧克力藏到红色的橱柜里就出去玩了,Maxi的弟弟趁机把Maxi的巧克力吃得只剩几颗,然后把剩下的巧克力转移到蓝色的橱柜里”,问儿童,当Maxi回来到家门口时,他高兴吗?该任务考察的是儿童对他人与错误信念相关的情绪反应的推断情况。第三种方法(TOR)取自Wellman(1991)的研究:给儿童呈现一张图画,画上一个叫Julie的小姑娘认为门口有一只兔子(在画中通过一个汽球线状圈呈现,圈中画着一只兔子在门口(实验者可以给予解释),但实际上,门口有一只乌龟,看完画后,问儿童,“Julie认为门口有什么?”“门口实际有什么?”以测查儿童能否对他人明显异于真实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断。)。被试为102名3~5岁的儿童,年龄及性别分布相同。结果显示,如果把COL作为控制变量的话,实际年龄与BOX、MAX和TOR的偏相关系数分别是0.12,0.07和-0.09,均不显著。有关智力与心理理论的验证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模型估计

注:x[2]=1.69(df=6),p=0.946 GFI=0.995;AGFI=0.981其中η为代表意图能力的潜在变量(是G因素的指标)

Bradmetz通过研究发现,在心理理论任务上没有发现任何具体的因素群,其变差全部可以用一般智力因素(G因素)来解释。该研究结果具有重要蕴义:心理理论的发展与智力发展之间存在相关,智力测验与心理理论需要共同的认知资源——G因素,智力有终生发展的趋势(比如G因素中的晶体智力),那么心理理论亦有毕生发展可能。Bradmetz认为,从结果推测,如果心理理论有一个内部基础的话,这个基础应该在3岁前就有了,而且心理理论的获得与概念获得应遵循相同的规律。

第一篇论及老年期心理理论的报告是由Happé等人(1998)所撰写的名为“智慧的获得:老年期的心理理论”[17]的研究报告,同时,这还是笔者所能见到的第一篇将成年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理论进行比较分析的文献。该研究的实验组由61~80岁健康正常的老人组成。有2个对照组,一组年龄在16~30岁之间;另一组年龄在21~30岁之间。实验材料由3类短文组成:一类是心理理论故事(theory of mind stories);一类是控制性故事(control stories);一类是条理混乱的短文(jumbled text)。心理理论故事测查的是被试对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特别是意图的推断情况;控制故事测查的不是被试对主人公心理状态的推断,而是对诸如物理因果关系等的推断情况;条理混乱的短文则由有意义但不连贯的句子组成,没有统一的主旨和思想,所考察的是被试对文中某个句子信息的记忆情况。初步统计显示,2对照组间在时间和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因此把2组合并与老年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老年组在心理理论故事上的得分明显好于年轻成人组,2组均分差异十分显著;而在控制故事得分及所用时间上2组差异均不显著。年轻成人组在心理理论故事和控制故事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而老年组在心理理论故事上的得分却显著高于控制故事上的得分。老年组在条理混乱的短文测验得分上比起年轻成人组有较大差距,但在所用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异。Happé等人得出的结论是,处于老年期的正常人,虽然在非心理理论任务的操作上得分会随年龄增加而下降,但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得分却仍能维持高水平甚至还有提高,这为心理理论毕生发展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

4 心理理论毕生发展观的明确提出

第一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Kuhn(2000)[18]。她扩充了错误信念任务研究范式和心理理论的问题框架,使之与发展心理学的其它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相联系。她认为,若把心理理论放到一个强调观念联系、蕴义及其历史渊源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这对于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心理理论来说,将是有益的。在其所撰的名为“心理理论,元认知和推理:一种毕生观点”的文章中,Kuhn提出了在元认识(meta-knowing)这个大标题下研究心理理论问题。所谓元认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以任何对认知的认知作为其研究对象,并随其所研究的第一层次(first-order)的认识的不同而不同(所谓第一层次的认识是指,类似“Y在想……”),元认识是第二层次(second-order)(比如类似“X认为Y在想……”)的认识。Kuhn还提出了发生认识论的元认识(epistemological meta-knowing)概念,认为它既可能是个人的(即与自身的认识相联),也可能是非个人的(可应用于任何人的认识)。发生认识论的元认识解决的是个体是何以更加广泛地理解认识的,即从认识发生的角度来理解认识问题。鉴于心理理论研究大都限定于小于6岁的范围,而对认识发生理解的研究则主要是在青少年和成人,Kuhn致力于把两者衔接起来,据此,提出了心理理论发展的毕生观点,认为在人生历程中,早期获得的元认识(meta-knowing)的成就为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并从元认识的角度把发展定义为对自己和他人认知功能意识理解和控制的增加。

另一位提出心理理论发展的毕生观点的是Freeman[19]。其在一篇名为“信息传达与表征:对心理的推理(mentalistic reasoning)为何需要毕生努力”的文章中指出,心理理论发展及人们所创造出来的作为心理之间进行交流的表征中介的产品(artifacts)的形式,因信息传达受到诸多条件限制也相应受到制约,无论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年幼儿童、青少年和成年,都会在推断他人心理方面出错,心理理论发展是一个毕生的任务(a life-span task)。Freeman举出Lillard(1996)的研究,即大都认为8岁的儿童能够理解当假装者决定假装时头脑里有关假装的表征,但许多儿童却不能回答当假装者进行假装时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为什么只稍稍深入一些的问题就引起儿童这么大的困惑呢?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表征推理能力不是在学前期前后一下子获得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20]。Freeman从表征方面入手,提出了表征推理的可习得性(representational reasoning learnability)问题,认为心理表征在心理与现实之间起着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儿童的任务就是理解这些心理表征的性质。心理表征的可习得性的中心问题是,表征是如何起作用的。Freeman提出,传统的心理理论测试任务只把注意力放在人们当场的说与做上,这有很大的限制,不利于深入全面地研究心理理论问题。Freeman提出通过“外部标记”(external notations)来研究心理理论问题,外部标记包括绘画、雕塑、地图绘制(map-making)、著述及数字符号等。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外部标记的作者不在当场,要理解它们传达的是作者何种心理,这就对心理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Freeman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推断者面临着不清晰的线索和多种关系,如何整合这些线索及关系,以推断作者的意图,这需要长期的学习。比如一名参观者在欣赏一幅画,那么就会有6对关系:画家—世界、画家—画、画—世界、观者—世界、观者—画和观者—画家。要理解画家的绘画意图,这6个关系的协调是关键,而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这些关系会导致意图分散(intentional dispersion)。心理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把这些分散的意图整合起来。Freeman认为作为心理理论的中介的心理表征具有可习得性,且没有迹象表明儿童已经在4岁时已经获得了对他人心理推断的全部技能,也没有迹象表明心理理论发展到何种程度是终极,因此,心理理论发展应是毕生的。

5 对心理理论研究毕生取向的简评与展望

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取向有其必然性。从联系上看,心理理论绝不是孤立的自在之物,它必然与其它研究领域发生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时间维度上的联系就是一个方面,而时间上的联系必然促使对其研究的前溯与后延,使研究呈现毕生取向的趋势;从事物发展历程上说,任何现象总有产生、发展的过程,不能无由而始,总有其产生的基础与动因,也不会在某个时期或年龄阶段达到顶峰戛然而止、保持恒定,只要有变化,就应该对其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把握全貌;从研究证据上看,心理理论毕生发展的图景已渐凸现出来,有的研究者看到了心理理论毕生发展(或后续发展)的可能性,在研究论述中有所发现并加以表述,以提请该领域研究者的注意,有的研究者则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尝试,比如前面所提到的Kuhn和Freeman。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取向并不是对经典传统研究的冲击,该取向并未否定经典研究的结果,而是对之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同时,Freeman对传统研究的方法提出的批评亦应引起注意,从该角度出发,也许会促进对心理理论的更全面研究与探讨。但是,有关心理理论毕生发展方面的研究尚属刚刚迈步阶段,就年龄阶段方面来看,对于4~6岁之后的研究数量还相当少,提供研究思路的多,展开研究的少;对于心理理论毕生发展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构建;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life course)上心理理论与其它心理特质的关系探讨还很少见,一个有启示意义的动向是,目前的心理理论研究已经在情绪、情感、意识等方面有所涉及,如何把这种研究推广至生命全程,同时把心理理论研究与诸如自我发展、儿童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这无论对心理理论研究领域,还是相关的其它研究领域都是一个很好的视角。总之,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取向已初露端倪,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标签:;  ;  ;  

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终身取向_婴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