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论文_刘波

试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论文_刘波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七队 四川达州 635000

摘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作业的开展,合理运用边坡稳定问题和滑坡治理方法,强化对灾害的治理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好全面的把控,保证作业的质量和效益。本文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对试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边坡稳定问题;滑坡治理

1造成边坡不稳定以及滑坡现象的主要原因

1.1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造成的边坡不稳定及滑坡现象为常见的地质滑坡原因,其中自然原因造成的边坡不稳定及滑坡现象,主要表现为:降雨积水引起的水流冲刷,造成的边坡不稳定及山体滑坡现象;山体荷载结构因风化,动物造穴,引起的结构荷载下降,产生的山体滑坡现象。当前在实际发展中,因自然原因造成的地质灾害现象较为多见,因此落实自然影响因素方面的控制和管理,对于地质灾害工程的治理效果提升意义重大。

1.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为造成地质灾害现象的主要原因,其中人为因素造成的边坡不稳定以及滑坡现象,主要表现为人为施工、人为挖掘、树木砍伐、矿产资源采掘、引起的地质灾害现象以及山体滑坡现象。当前在实际发展中因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现象,主要集中在矿产区域以及山区地带的基建工程施工中。一般情况下,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山体滑坡以及其他地质灾害现象,属于可控性的地质灾害,整体的危害较小,处理周期较短。

1.3地质结构原因

地质结构为相对稳定的物理结构,该类物理结构在平衡状态下,其结构间的稳定性较为良好,不会主动出现结构变化现象。但随着时间的过渡以及土壤结构间力学关系的变化,部分土壤的流失,其地质结构变化引起的地质灾害现象以及山体滑坡现象,也为常见的一类地质灾害现象。该类地质灾害现象偶发性高,属于不可控类的偶发性地质灾害现象。因此在实际发展中加强不良地质结构区域的监管及巡视,对于该类偶发性地质灾害工程的治理,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滑坡治理技术方案

2.1地表或者地下排水

水浸泡会导致滑坡,也是引起滑坡的重要因素,而地表水下渗进一步增加了下滑力,促使滑动面被软化,同时也促使滑坡体出现较大浮力,促使抗剪强度得到大大降低。而地表排水系能够在滑坡体外修筑相应的放射状排水沟,而地下排水多数是在滑坡体内设置排水平洞,或者对渗沟进行开挖。

2.2连接梁工程

连接梁的主要用途是为了承接上部分挡土墙带来的压力,梁的宽度设置为1.2m,而梁的厚度则控制在0.8m,梁身使用的混凝土为C30。要求将冠梁的顶面和挡土墙之间相互连接,可以将其当作毛面进行处理,从而将其插入到短钢筋等的构造当中去。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下列要求:对钢筋进行具体安装、质量验收过程中,需要结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当中的规定进行,对模板进行固定过程中,必须要足够平整和光滑,避免出现爆模或者人工剃平等现象,对混凝土进行浇筑,主要是结合桩身混凝土建筑要求来执行,需要对混凝土加强养护力度,从而保障其满足相应强度要求。

2.3挡土墙施工

结合设计需要,以及施工现场实际条件,结合设计图纸上规定尺寸和高程等,要求技术人员精准的放出基角大样尺寸,对地基进行开挖处理。对挡土墙进行具体砌筑过程中,需要采用分层砌筑的方式,要求每一层的横缝厚度足够均匀,而砂浆的水灰比一定要符合相关规定,同时还需要将其填筑饱满。对于没有凝固的砌层来说,不能对其进行震动。而石块、条石挡土墙选择的石料必须足够平整,要求每块石头的厚度保持在200mm以内,其中的外露面应当使用M10砂浆进行勾缝处理。在墙的后方原地面,需要横坡在1∶5,这时技术人员先对基底填方进行处理,然后再进行进一步处理,防止填方沿着原有地面出现滑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锚杆工程

锚杆工程施工过程中,主要工序如下所示:①挂网喷浆施工顺序应当是,先对坡面进行修整,然后进行初喷处理,此后开展锚杆成孔,清孔处理,安装锚杆,注浆施工,挂网,此后增喷混凝土。对于锚孔而言,需要结合相应施工顺序进行具体设置,对锚孔进行安装,不能有过多偏差,一定要保障偏差保持在20mm,其中偏斜度一定要控制在5%以内,如果钻孔长度比锚杆长度长,应当控制长出的部分在0.5m以上。②锚杆钻孔施工中,技术人员对采风动杆钻技术进行应用,最好不用旋转切削方式,借助风动冲击形式,有助于孔壁粗糙。技术人员将锚杆孔径控制在130mm,钻孔的底部位置,要留出0.5m~1.0m的渣段。此后进行锚孔施工,使用钻头风动洗孔,应当确保孔洞内足够清洁,孔壁位置没有泥浆和污染物基础上,能够保障水泥浆以及岩土体粘接强度。

3.滑坡治理案例分析

3.1工程概况

以某工程为例,其属于红岩组红岩包包滑坡崩塌危体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其中存在一个防治分项工程属于危岩带治理滑坡体下方20m位置的岩质边坡。经过勘探之后发现其是人为活动产生的,岩体破碎,存在多组外倾结构面,竖向节理相对发育,如果当地实施公路开挖,则有可能会对陡岩产生破坏,危岩带有崩塌的可能。

3.2地质特点

这一土体是第四系覆盖土体,存在残积坡。在坡顶的土体发生了开裂变形现象,同时还向下沉降了0.8m~2.5m,其长度大约在130m。此外,在边坡中土体出现较大面积大坍塌,而下方的岩石呈现出竖向节理发育情况,其中存在的零星危岩有着较大面积的脱落情况。其中存在的裂隙变得更宽,对其整体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其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呈现出的特点是,经过较长时间的雨水侵蚀之后,有可能会形成山洪,而山洪的出现则会对土体边坡带来极大的冲刷影响,促使雨水下渗到土体当中去,土质变得更软,从而导致稳定性下降,这种情况下的土体会形成比较严重的失稳状态。随着公路大量的开挖和扩建,则有可能会导致陡崖危岩带稳定性下降,导致危岩带随时都有可能会发生坍塌。

3.3治理方法

对该工程进行分析发现,岩质边坡多数属于大断裂构造切割形式的陡崖,在崖脚部位置,有开凿村路的情况,这就形成了一定的凹腔,从而导致岩石整体处于一个相对悬空的状态,因为两组结构面切割为其带来一定影响,陡崖体相对破碎,其中有大面积危岩体。针对上述问题,本工程使用“崩塌体削方+主动防护网”施工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3.4施工方法分析

因为危岩斜坡坡度相对陡峭,稳定性不好,加上危岩体相对破碎,为了进一步减少施工作业给其带来的冲击影响,则需要使用挖掘机设备,针对坡体实施破碎削方减载。在具体削方期间,必须要遵循从上而下的分层开挖原则,而消方会逐级递减,并且对每一层都进行开挖深度方面的控制,通常情况下会控制在3m~3.5m之间,并且需要留出4m~5m的工作面,禁止出现违规操作现象。要控制好纵向放坡,要求坡长在15m~20m之间设置一个台阶,并且要留出马道,宽度需要控制在15m以上。在具体开挖过程中,应当是打你的动态放坡,按照1∶1--1∶1.15的比例开挖,总体坡度控制在1∶0.4--1∶0.75之间。如果岩石硬度较大,则需要挂上主动防护网,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支护处理。若岩石过于坚硬,则借助微差方式对爆破进行控制,因此需要对边坡实施破坏性爆破,然后借助机械实施削方和减载。

4.结束语

边坡治理主要被应用在地质四周结构的维护工作中,可以结合相应地区地质空间调度需求进行,促使其能够满足地区空间分配和应用标准。因为具体施工之前,缺乏全面勘察工作,使边坡的施工环节存在诸多问题,滑坡病害对边坡工程的应用带来影响。相应施工单位一定要对支护施工工艺进行详细处理,提升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尹明.浅析滑坡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18(19):297-298.

[2]高大坚.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J].世界有色金属,2018(22):230-232.

论文作者:刘波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9

标签:;  ;  ;  ;  ;  ;  ;  ;  

试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论文_刘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