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的书评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评论文,图书馆论文,高校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图书馆角度讲,书评是引导读者阅读图书,帮助读者辨析、判别图书内容的是非、真伪、优劣,通过正确舆论导向,把图书和读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活动。从读者角度说,书评是:书山探宝借助的拐杖。现就高校图书馆书评工作的现状及对策,作一探讨以期唤起共鸣。
目前,图书馆的书评工作有相当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书评园地不断增加。不仅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书评、书介、书摘等活动,而且一些图书馆还搞了小报、板报,专门刊登文章,介绍馆藏各类图书。二是在学生中涌现多支书评队伍,经常组织一次次别开生面的书评活动,使书评工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是教师参与书评活动,产生一批质量较高的书评文章。四是书评工作的地位得到应有的提高,越来越被图书馆理解。五是书评活动的功能有了进一步增强。不仅在推荐、倡导好书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而且在批评、抵制坏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图书馆书评力量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稳定的书评队伍。图书馆专业人员对书评的有关理论问题不甚了解,对书评的历史与现状、书评的特点与性质、书评的地位与功能、书评的对象与方法、书评的队伍与写作、书评的属性与分类、书评的理论与实践、书评的开拓与深化、书评的组织与建设、书评的客体与主体、书评的要素与载体、书评的研究与探讨、书评的标准与原则、书评的任务与批评……等问题更缺乏研究。笔者曾对1989年以来,新闻出版署及有关部门所查封收缴的296 种图书作了调查,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图书被查封前,在图书馆借借还还的动态流通过程中,提出尖锐批评的很少,几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任其自由泛滥后果严重,以至于不得不通过行政手段予以解决,图书馆工作人员做为读者的良师益友,是不能辞其咎的。
(二)图书馆对书评工作认识模糊。一些同志认为书评根本不属于图书馆业务范畴,很多图书馆至今都没有在业务工作规范中,明确提出书评的任务与要求。有的图书馆认为导读工作可有可无。尽管大多数图书馆近几年成立了各种各样形式的书评组织,如读书会、书评小组,搞书评讲座、书评比赛,报道书评信息。然而图书、书评、读者三者的关系处理得并不好。忽视了书评的导向功能,没有把握好读者的阅读倾向。几年来一次又一次读书热潮,图书馆的书评指导不能同步跟上,以至这种热潮自由流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漠视学校教育用书的评论,使这类图书被书评冷遇,涉足者甚少。使本来内容丰富读者面广,利用价值极大的图书长期被遗忘于茫茫书海之中。也就是说图书馆对于畅销书“热”的降温,滞销书“冷”的升温,没有用书评来进行正确的引导。(三)书评质量不高,内容空泛。一些书评没有联系原书观点、内容、结构及特点进行评论,读者从中不能了解原著的概貌和特点,不能从中获得一定的信息、知识和启发。有的只讲长处近似于吹捧,把一些不见经传的图书冠以浮夸之词,短处则一笔带过避而不谈。有的内容介绍多于评论,而且简单空泛广告用语太多失去了书评的职能,不利于指导读者阅读,不能使读者对原著的思想内容、学术水平、写作艺术和语言特点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有的对一些图书查禁前“静悄悄”毫无动静,查禁后又一窝峰“群起而攻之”这种热闹非凡的马后炮,引起读者心理上的“逆反心理”。可读性不强,恐怕是当前书评中普遍存在的通病。书评本来是开启读者心灵的钥匙、入门的向导,读者通过书评了解书的信息,激起读书的欲望,增强识别坏书的免疫力,从而学会在书海中游泳,取得无穷的知识。但是,目前具有可读性的书评太少,有些书评虽然从结构到内容体例无可挑剔,可是晦涩难懂,抽象的理论夹杂着空洞的说教,有的虽立意准确,指导思想也算端正,文笔也很流畅,但文章冗长无血无肉、不鲜不活缺乏生气,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失去了书评存在的实际意义。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认识上没有搞清书评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到书评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图书馆对书评工作重视不够,没有相应的组织和强有力的领导,弄得大家都不愿搞图书宣传而死守藏书坐等读者。三是有些图书馆把搞图书宣传不列入业务工作范围,不给提供条件和支持,限制了书评工作的开展。
目前高校图书馆书评工作,正处于走向兴旺发展的转折时期。虽然同其它系统相比,在规模、力量、影响等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各馆开展工作的质量参差不齐,但其发展趋势已经证明,只要我们总结经验,齐心协力地去开创图书评论的新局面,就一定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利用宣传媒介扩大书评影响。书评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关心和重视。它是高校图书馆书评工作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图书馆书评工作还未形成强有力的导向机制,开展工作各方力量仍旧相当分散,单靠馆内几个人振臂疾呼难成气候,同时书评工作还未完全成为高校图书馆的自觉行动。所以有必要把书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向具体执行部门提出要求,同时也应大力进行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扩大书评的影响。宣传方法要多样灵活,由于大多数人对书评不甚了解,而书评的写作又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做好普及书评知识的宣传具有重要意义。最快最简便的书评宣传是:(1)组织读者专题讨论。围绕一本书,某一主题, 或某种读书热的现象,让读者进行座谈讨论。(2)定期举办有奖征文活动。 每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选题要把握住读书的导向作用。(3 )举办各种形式的书评讲座。普及书评知识,培养骨干力量。(4)搞书评演讲比赛。 活跃读书气分,增强参与意识。(5)利用馆办小报结集书评专辑。 推荐馆藏最佳读物。(6)深化新书推荐目录。增强感染力,配合读者口味。
(二)建立一支高质量的书评队伍。读者与书评的对象是共同的。读者有因图书而读书评的,也有因书评而读图书的。前者把书评当作益友,是对书评的渴求,希望从中得到在阅读图书中所不易得到的更多的东西。后者是把书评当作良师,是书评的导向效应。无论是当良师,还是当作益友,客观上都给书评工作提出了很高的标准。要想提高书评的质量,就要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有事业心高质量的书评队伍。这支队伍不但要具备公正、客观的职业道德,还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其成员可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教师、和一般大众读者组成。其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和教师,应该成为书评写作的主力。因为他们不但能够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诸如对图书的熟悉程度,读者对象,以及自己的学术水平、专业特长等来确定自己的选书,而且具有权威性最能赢得读者信任。对于读者书评应通过类似“征文”的形式,鼓励他们写书评,不论文字长短,不论风格异同,只要在雄浑的主旋律上跳荡的各种特色的音符,对读者能起到提神醒脑的良好作用,就应不拘一格地给予发表的机会,并从经常写书评的读者中,发现并发展一批固定成员。书评队伍要定期组织培训,使其提高从事书评工作的技能和水平,写出具有真知灼见的好文章。人员培训工作可以从馆员培训、教师讨论、和普及讲座三种不同级别上进行。馆员培训主要在于提高书评工作的技能和能够进一步结合本馆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把书评工作搞出特色。教师讨论研究主要针对学生中的读书热点展开讨论,特别是读者中涌现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而普及讲座则旨在提高对书评的认识。
(三)加强高校图书馆之间书评力量的联系。加强高校图书馆之间力量的联系,是改变高校图书馆书评工作落后面貌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高校图书馆书评工作总体水平势在必行的重要前提。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书评工作的状况极不平衡,各校书评队伍在自我封闭中水平提高缓慢。应打破过去那种各自为政联系甚少的局面,走一条网络建设之路,做到互通有无,互利互惠。鉴于高校系统网络建设基础薄弱,并受传统科研方式的影响,以及受人力、财力等诸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情况,各馆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可先将本馆已搞出的书评材料进行交流,特别是有关学校教育用书的评论。在现阶段开展高校图书馆之间书评工作交流是刻不容缓的任务。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要起到指导协调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会议加强交流,以及出版界、新闻界、学术界的横向联络合作,定期交换信息。逐步构成一个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纵横交错的有机整体。
(四)高校图书馆应开展书评工作的理论研究。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理论指导。高校图书馆书评工作发展至今,基本上是在现行的实践中摸索着前进。各馆存在的问题实质与缺乏对书评的作用、地位、写作等认识相关。书评方面专著屈指可数,大多数人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有关文章也流于泛泛之谈,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图书馆界应首先从高校图书馆开展书评工作的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弄清书评的性质、地位、任务、对象、标准、方法和找出书评工作的规律,以及书评工作管理等问题。要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突出应用知识研究和抓住读者的主体性研究,用以指导书评工作的开展和书评本身功能的发挥。
(五)高校图书馆应进一步扩大书评阵地。目前,全国有公开发行的专业书评报纸7种。公开发行的专业书评杂志有7家。此外,内部报刊有各出版社的书讯小报数十种,还有全国其他报纸所设立的“读书”专版或专栏。这些园地在读者图书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然而,就高校图书馆书评工作而言,要搞好这一项特殊的工作,就要进一步扩大书评阵地,就要脚踏实地的根据自己的馆藏特色,有意识地收集某些有倾向性的书评,汇同本校零星的,分散的书评文章按类分编汇辑,并编制相应的检索工具和采用各种手段,散发展示,使读者在阅读和利用中提高书评效益,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扩大图书馆的书评工作影响。为扩大影响就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每年定期在校园内举办书评活动周,并充分发挥小报、壁报、黑板报、广播、闭路电视等发表书评文章。可先让书评有一个数量上的繁荣,只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就一定会产出更多更好的高质量书评文章。
1994年11月30日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