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1]2003年在《高师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型课程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运用研究型课程理论和化学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尝试在高师化学专业学生中采用研究型课程的形式开设以微型化学实验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 研究型课程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教学研究热点之一,它受到认知结构理论、人本主义教育观和后现代主义新课程观的影响,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的一种创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重点学习了微型化学实验选修课进行创新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实践中的课程内容、学生活动形式、教师指导原则等层面上的问题。我们在大学四年级学生中进行了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型课程的实践,该研究型课程是把微型化学实验的进展(包括理论、观念、仪器、操作技能和方法)与师范生的教育研究结合起来设计的一门选修课。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师化学专业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型课程的实践是可行的。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独立完成微型化学实验的能力,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多种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有所提高。我们重视与现实的中学教育发展接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微型化学实验技能于中学化学教育中。同时,这种体验式的实验教育成为化学师资培训课程的新内容,为化学师资培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佚名[2]2004年在《化学教育论坛》文中提出22-I-1大-化学“化学概论”创建名牌课程的经验申泮文车云霞天津,300071,南开大学化学学院,chey@nankai.edu.cn “化学概论”课程即西方高校化学科通设的“General Chemistry”课程,过去译名错误,经商得教育部高教司同意,正确定名为“化学概论”,建议逐步推广。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开设的教改试点课“化学概论”,经5年的艰辛建设,于2003年被教育部高教司以“教高司函[2003]69号文件”,在“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中被评选为“创建优秀项目”,摘要汇报建设名牌课程的经验。建设名牌课程的目的与作用——把一门课程打造成各方面优秀的多星级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全国高校化学教育改革提供典范。1.选用国家优秀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徐惠[3]2005年在《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以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为根本教育目标的高师教育正面临着来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 本研究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以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为切入点,分析了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的地位和作用;调查了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的教学现状;研究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其理论基础。在分析、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的理论构想,并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中,研究者遵循新课程理念的学生观、评价观、教学观、教师观,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构建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化学教学论实验课教学过程并进行了完整的教学实践。具体的研究包括借鉴新课程理念中“教材是范例”的思想,将教学实验按照“学习动机激励阶段、基本能力养成与深化阶段、应用阶段”叁个阶段进行整合设计;提出并实践了“‘学生试教’式教学技能培养策略”、“‘课题研究式’研究能力培养策略”以及“以现场讨论促进教育观念更新的策略”等具体教学策略;从评价内容多元化、过程性评价、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平衡叁个方面进行了化学教学论实验课教学评价方式改革的尝试等。 实践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通过对实践研究相关资料和数据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在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的教学活动具有很好的可接受性和认同度。师范生通过运用新课程理念的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的学习,实验教学能力、学习方式和研究能力以及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都有所提高。 最后,本研究在反思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在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改革评价方法是所有改革的关键、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应更多指向于教学细节、高师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应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作适当调整。
雷宇[4]2012年在《新课程下化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实验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全国的中小学都在实施和使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理念的新课程的教学,同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化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化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实验教学方面,面临着实验数量增加、实验类型趋向综合、实验内容与技术更新、科学探究受到重视等一系列挑战。可以说,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技能水平成为了影响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如何适应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具较高实验教学技能水平的“研究型教师”,是当前高师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培养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自2007年秋入学起,由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高校开始招收免费师范生并实施免费师范教育。免费师范生成为一个新的特殊群体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特殊的经济待遇和特殊的就业政策,使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解读。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免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化学实验教学技能水平的培养为主题,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分别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着手,深入探讨了当前高师院校师范教育中培养化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实验教学技能水平的基础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尝试构建合理有效的《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教学模式。本研究在对关于师范教育以及化学课程教学论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湖北省武汉市及其他市县95名中学化学教师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108名化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与9名大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其中6名大学化学教学论教师和10名中学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并于2011年3月至6月,在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08级108名本科生的《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程中,进行了4个班级共36课时的“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程教学实践;此外,对该年级教育实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在实验教学观念和实验教学技能等方面,化学免费师范生和中学教师在整体上与新课程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对他们实验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明显不足。此外,本文的实践研究表明,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程,采取PCK理论指导、PBL教学模式、合作学习的策略,能够明显地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实验教学技能。
陈凯, 周志华[5]2009年在《推广微型化学实验的新举措》文中指出建议从新教材编写、中高考命题以及教师教育叁个方面入手,开拓创新地采取一定措施来帮助微型化学实验的推广。
刘一兵, 石晓波, 沈戮[6]2012年在《研究型教师培养的“微型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型教师培养的"微型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形成职前化学教师实验研究素养的有效途径。其基本特征为:选题的适切性、研究的自主性、能力的生成性和实验的创新性。实践表明,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师范生实验研究、实验教学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石晓波, 潘荣楷, 陈静, 莫春生[7]2011年在《地方高师培养中学化学师资的改革与实践》文中提出围绕在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高素质化学师资,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教育实践模式,面向基础教育实际开展特色培养等方面,论述了几年来的探索进程与改革的成效。
罗姣[8]2017年在《基于化学创新实验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在科学与技术的信息化趋势下已成为一个知识化和学习化时代,社会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的改革旨在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叁观要求(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素质人才。高等师范教育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摇篮,高师学生肩负着双重的角色,教师的“专业化”成为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热点,这就要求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应该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提高师范生的从教技能,强化师范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以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根据化学实验课程《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的培养目标,针对当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师生自身发展需求,本研究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人才相结合起来,以创新实验为平台,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提出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基于化学创新实验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全文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其研究背景、提出的实验教学模式及研究的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创新实验互动式教学的研究综述,分别对化学创新实验、互动式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操作性定义,通过利用关键词的热点知识图谱分析和大量文献的查阅分析,梳理了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总结实验改进创新的途径以及互动式教学的研究现状。第叁部分是关于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是对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首先确定研究的主体和形式,然后根据教学实施原则和教学流程开展实施,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考核。第五部分是研究主体的化学实验能力调查分析,在实证研究前后发放学生问卷并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为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态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素养、研究过程的心理状态等。第六部分是学生创新实验成果的教学应用,挑选了两个创新实验应用于温州的叁所高中课堂进行教学呈现。第七部分是本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徐国良[9]2008年在《高师无机化学微型实验教学与中学化学新课程》文中指出结合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在高师无机化学微型实验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习方式和认知方式转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树立环保理念.
张静[10]2014年在《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师知识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诉求。适应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议题。信息技术知识本身,并不是改变教学和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教师需要真正“技术内化”的专业知识,才能主动、灵活、有效地将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具备“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正是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需求与挑战的关键出路。那么,什么是“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如何促进这种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发展?这既需要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做出回应,也需要对教师实践中的情况予以考量,从而探索出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发展路径。本文围绕“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这一中心论题,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历史进程中,技术与教师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怎样的?如何理解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内涵?当前中小学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现实水平如何?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形成与发展的机制是怎样的?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如何回应这种教师知识发展的需求?本文除绪论部分外,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技术演进与教师发展之间关系的历史考察,即第一章。从古至今,技术都是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笔者将人类史划分为语言文字时代、印刷技术时代、机械电子时代、信息技术时代,就每个时期的技术演进对教师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脉络梳理,从而反思和归纳出技术与教师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特征。第二部分:信息技术与教师知识融合的理论探索,即第二章。把技术视为一种专门的知识或技能来单独培养,是过去对待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问题时的片面理解。本章对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进行了理论探讨,澄清了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知识的新概念。笔者通过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和实例的列举,探讨了“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内涵,对这种新型教师知识的理论缘起、结构要素、内涵特征、教育意蕴和表达形式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阐释。从而确立了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发展定位和取向,使其贯穿于整个研究。第叁部分: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实证研究,包括第叁、四章。理解教师“实然”的知识现状,是探讨教师知识发展的必要前提。第叁章通过问卷调查,对某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现状进行了量化研究,考察了教师群体“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现实水平,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第四章以叁位教师个案为对象,开展了“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质性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教学日记分析、课堂或录像带观察、教案作品分析等多种途径,深入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的生活与实践中,以叙事的方式追踪和描述了每位教师的成长经历、现实水平和发展动力。这两章为后面部分的教师发展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第四部分: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发展机制与培养途径,包括第五、六章。教师知识与教师学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教师深入学习技术的过程,也就是“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在第五章中,笔者从个体认知、社会建构和涌现这叁个不同的维度,论述了教师学习技术及知识发展的一般过程,进而从专业学习、同伴互助和自主发展叁个方面,探讨了“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具体路径。第六章以教师教育课程的变革为着眼点,针对性地探索了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培养问题。对教师课程的顶层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叁个方面,结合多个国际教师培养项目的典型范例,提出了改进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议和策略。
参考文献:
[1]. 高师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型课程的实践研究[D]. 陈晨.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2]. 化学教育论坛[C]. 佚名.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4
[3]. 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的研究[D]. 徐惠.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4]. 新课程下化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实验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D]. 雷宇.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5]. 推广微型化学实验的新举措[J]. 陈凯, 周志华.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9
[6]. 研究型教师培养的“微型化学实验”教学模式[J]. 刘一兵, 石晓波, 沈戮. 化学教育. 2012
[7]. 地方高师培养中学化学师资的改革与实践[J]. 石晓波, 潘荣楷, 陈静, 莫春生. 广东化工. 2011
[8]. 基于化学创新实验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D]. 罗姣. 温州大学. 2017
[9]. 高师无机化学微型实验教学与中学化学新课程[J]. 徐国良.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0]. 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师知识发展研究[D]. 张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