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历程与展望&以青岛市为例_农民论文

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历程与展望&以青岛市为例_农民论文

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与展望——以青岛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岛市论文,为例论文,新农村论文,沿海地区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区域差异的客观存在,使得我国新农村建设在不同区域的实施进程产生了差别。作为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青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经验对其他地区的榜样作用是明显的。通过实施对农户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文对以青岛市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系统分析。

一、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特点

归纳起来,当前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如下六大特点:

1.整体规划更加科学。青岛市在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上,既立足当前又着眼于长远,在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在人居环境改善方面,以户为单位进行规划,既充分尊重了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又强调了整体形象的和谐,整体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2.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目前青岛市农村产业布局变化明显,逐步趋于合理化。按照大、特、专、高的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构建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地一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围绕主导产业,实行整体联动,基本形成了特色产业发展区、优势产品产业带、若干区域中心镇的“点”、“线”、“面”产业发展新平台。

3.设施建设更加完善。青岛市以水、电、路、气、通信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配套设施趋于完善。2005年,投入1.8亿元完成了1050个村庄的自来水工程,2006年底全部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同时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全市行政村柏油路通达率达到83%,郊区每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居全国第一位。

4.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在重点镇、中心镇的带动下,村庄整治取得明显成效,镇容村貌得到整体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青岛市农户住房结构更加合理,自来水普及率极大提高,生活能源使用更加清洁,生活垃圾处理更加科学,社会治安更加放心。

5.农户认识更加理性。在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最担心出现的问题和建设资金来源等问题的理解上,农户表现出奇的一致,与国家的政策主张基本吻合。这彰显了当前青岛市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的加大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趋于理性。

6.农户参与更加积极。在涉及农户切身利益的重大事件中,农户表现出比以往更加积极的心态。比如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义务兴修村庄基础设施、参加种养合作社、免费参加劳动技能培训、“一事一议”、村民选举等方面,大多数农户均表示积极参与,这说明当前新农村建设是深受农户拥护和支持的。

二、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展望

根据当前青岛市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特点,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基本思路和模式,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作者认为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有如下趋势:

1.农业生产企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问题是农业生产发展,而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则是解决农业生产组织化的问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具有更为严密的管理制度,更容易采用新技术,农业的发展也需要以企业为载体,以利益分配为纽带,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组织起来,进行协调有序的规模化大生产。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产品市场的营销,农产品加工也需要“企业”这种组织来替代,发挥应有的作用。按照工业企业生产的一般流程,实现农业领域的企业化生产将是沿海地区农业未来发展的有效选择。

2.社会保障制度化。据统计,青岛市虽然已有89.4%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受益面还只有20%,多数农民尤其是弱势群体以及农村特困人群难以公平享受医疗服务。通过财政补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是农户的心声。可以预见,实现医疗卫生领域的制度化建设将是青岛市新农村建设的大势所趋。

3.农民素质知识化。“三农”中,农民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进步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农民素质进步的速度跟不上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速度,必然会影响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最终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将是新农村建设对未来农民的总体要求。

4.农民居住社区化。村庄建设规划的重点是农民住房的合理布局。青岛市农村住房普遍存在布局零乱,规模偏小;超标占地,配套较差;外延扩张,无序发展;建设质量差,安全无保障等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可以预见,目前农民粗放式住房的路子将得到有效遏制和合理规划,逐步实现居住社区化。按照社区建设模式,遵循反映青岛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以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优美为目标,编制新乡村建设整体规划,逐步把青岛农村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庶、居住舒适的生态村。

5.农民就业非农化。中外历史经验表明,只有调整产业、就业结构,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才能相应增加农村劳动力的耕地和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农民收入最终才可能保持和国民经济的同步增长。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是非农产业大发展,不断创造出大量非农就业机会,将农业劳动力吸纳到非农就业岗位,不断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和数量。

6.农村管理民主化。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搞好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积极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维护广大农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决策权,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标签:;  ;  ;  ;  ;  

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历程与展望&以青岛市为例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