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芪治疗糖尿病的探究论文_曲清彬

关于黄芪治疗糖尿病的探究论文_曲清彬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摘 要】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回肠转位术治疗糖尿病大鼠疗效的影响。方法:正常GK大鼠20只,随机分为黄芪多糖联合回肠转位A组、回肠转位B组,每组10只,每天记录血糖、饮食、饮水、体重的变化。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2、4、8、12周6个时间点记录各组大鼠空腹血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水平。结果:1术后2周内,两组大鼠体重都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两组大鼠体重都明显增加,两组大鼠体重都比术前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黄芪多糖联合回肠转位组大鼠体重明显比回肠转位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肠转位术能显著降低GK大鼠血糖,改善糖代谢;黄芪多糖联合回肠转位术降低GK大鼠血糖的作用优于单纯回肠转位术,且疗效更加平稳恒定,并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血糖的有效控制可能与胰岛素和GLP-1分泌增多的机制相关。

【关键词】糖尿病;黄芪多糖;回肠转位

在众多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中就包括有糖尿病,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大于3.66亿,而这些患者中大部分为糖尿病。与此同时,糖尿病还表现出新的特点,包括患者低龄化,并发症出现时间提前,死亡率升高等。到现在为止,对糖尿病的治疗、控制方法主要有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口服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等,但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很长的治疗周期,甚至终生使用,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经济困难,而且效果越来越差,而且这些治疗只能延缓疾病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糖尿病。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实验动物正常成年糖尿病大20只,雌雄比例1:1,体重为250~300克,清洁级,由上海斯莱克动物实验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主要实验试剂黄芪多糖注射液;脂肪乳:猪油,胆固醇等配比溶于1OOml水中,配成脂肪乳;盐酸氯胺酮注射液;短效胰岛素;017号无创伤锦纶线;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大鼠InsulinELISA试剂盒;大鼠GLP—lELISA试剂盒。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血糖仪;BSl10S台式电子天平;37℃恒温箱;Allegar2IR冷冻离心机;全自动洗板机;酶标仪。

1.2方法

实验条件GK大鼠饲养于上海斯莱克动物实验中心,室内环境要求湿度在60%左右,12小时明暗周期,室内温度20摄氏度左右,适应性自由饮水和进食喂养一周。上海斯莱克实验中心维持鼠料饲养。1实验分组共20只糖尿病大鼠模型(GK),随机分为黄芪多糖联合回肠转位组(A组)及回肠转位组(B组)。A组行黄芪多糖联合回肠转位手术,为了排除饮食因素的影响,本实验参照文献行回肠转位(IT)。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计分析所有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应用SPSS14.0分析。观察时间点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手术时间

回肠转位术后联合应用黄芪多糖组和回肠转位组的大鼠手术实施时间分别为54.92±13.81min,54.87±13.86min;经过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应用黄芪多糖对手术时间无显著影响。并发症及死亡率:回肠转位术后联合应用黄芪多糖组大鼠未见明显的并发症,术后死亡率为0%;而回肠转位组大鼠术后出现一例吻合口狭窄、一例吻合口瘘的并发症;由此可见黄芪多糖联合回肠转位术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回肠转位组[1]。

2.2体重改变

手术结束后14天内,两组大鼠的体重都明显减少,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天后所有大鼠体重开始上升,超过术前体重,两组术后比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黄芪多糖联合回肠转位组大鼠明显低于回肠转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术后两组大鼠各时间点空腹血糖水平均显著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完毕后第7天,所有大鼠的血糖含量到达最低点;两个月后返回至正常范围,继续观察,发现3个月后大鼠血糖浓度一直小于术前(P<0.01);各时间点两组大鼠间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引起饮食减少的作用

胃转流是手术分离胃体部后使胃的容积减少来达到降低血糖,胃成形术同样是通过减小胃的容积取得降低血糖的效果,但是一定时间后,胃转流相对于胃成形术长期保持血糖水平效果好。Rubino等学者为了说明手术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与手术降低患者体重没有关联,在肥胖症患者手术保留胃容积的胃转流,通过不影响进食量,有效调控血糖水平,证实了胃转流(GBP)后患者进食抑制发生在血糖下降之前,是手术的直接效果[2]。

3.2肠-胰岛轴的改变

目前医学界采用手术治疗T2DM(也即二型糖尿病)时,通常依据的主要是肠-胰岛轴假说、炎症介质假说、食欲调节假说、异常信号机制假说和脂肪-胰岛轴假说等主要医学研究成果。从当前临床实践来看,又以肠-胰岛轴假说机制被应用得最为广泛,而这一机制又可具体分为近端空肠和远端回肠两种。其中,远端回肠假说最初由Mason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该假说认为肠-胰岛轴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人体内未消化或部分消化的食物的小肠通过量变小或几乎为零,同时这部分食物又较早地进入了远端回肠,而肠-胰岛轴的改变又促使T2DM血糖持续地保持正常。胆胰转流术(BPD)或胃转流术(GBP)也是以肠-胰岛轴假说作为理论依据促使人体半消化和未消化的食物尽早流入末端回肠的办法,从而有效刺激回肠上皮的L细胞,确保胰高血糖素样肽-l(GLP-1)的分泌,并促使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另一方面,在半消化和未消化的食物的刺激下,回肠L细胞还将分泌血浆酪酪肽(PYY)(与GPL-1同源),而血浆PYY又可通过下丘脑弓状核起到抑制神经肽Y(NPY)释放的效果,人体在NPY未释放的状态下往往有一种饱胀感,同时胃和肠的蠕动也会减少,从而减缓了胃的排空[3]。

4.结语

黄芪多糖对血糖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它能使葡萄糖负荷的小鼠血糖明显降低,也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反应,而且它还能明显对抗苯乙双胍引起的小鼠实验性低血糖。但是它对胰岛素性低血糖无明显影响。黄芪多糖联合回肠转位组中的并发症明显小于单纯回肠转位组,黄芪多糖促进手术创伤伤口的愈合,促进肠蠕动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符合本实验立题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如江,邱曙东,陈红霞,等.黄芪多糖对1型糖尿病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2):166-170.

[2]魏强华,聂紫雯.黄芪注射液对NOD小鼠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10,26(4):316-319.

[3]夏新中,夏洋,肖静.黄芪多糖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4):86-88.

论文作者:曲清彬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关于黄芪治疗糖尿病的探究论文_曲清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