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太原 030001)
0 引言
当前电力通信网业务的主体将随着传统电力调度生产业务,由64K、2M 等类型转向GE、10GE等大颗粒IP业务。由于SDH 网络采用刚性管道,主要为承载语音等TDM 业务设计,对于实时性要求高的语音业务和电网实时控制业务,能够保证高的承载效率和较低的传送时延,满足语音业务和实时控制业务的QoS 要求;但对于数据业务,特别是当IP 等数据业务成为电力通信网络的主要业务后,由于数据业务的多样性及突发性等特点,业务颗粒大小不固定。因此,用MSTP承载IP 等数据业务存在业务调度处理复杂、灵活性差、带宽效率低,成本高,网络和业务扩展性差等局限性。
数据传送是新一代基于分组技术的、面向连接的多业务传输技术,其核心是传送多协议标记交换或运营商核心网传送技术,可以提供通信业务的电信级可靠传输。在业务适应性方面,它采用通用分组交换内核,提供了对数据业务的适应性,为多种业务提供综合传输平台,以适应电力通信业务逐渐IP化的需要,但其承载电网生产控制业务的安全性能否达到要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本文在MSTP设备基础上,重点研究电力终端通信接入系统满足智能电网要求的数据传送组网及设备保护技术、MSTP自愈环网保护及设备保护技术、保护倒换性能以及设备融合技术。
1 研究方法
1)MSTP和光电一体化技术体系网络双网并行阶段的方案制定
网络建设采用“重叠模型”,新建光电一体化网络与SDH/MSTP传输网是两张并行的网络,新建光电一体化化体系对SDH/MSTP传输网进行优化和业务分流。这种策略主要应用于现阶段SDH/MSTP 传输网为主要传输手段、电力通信调度网与信息网综合承载的情况。原有SDH/MSTP 传输网继续作为电力通信调度网,新建光电一体化化网成为电力通信信息网综合业务承载平台,原有SDH/MSTP 传输网中的信息网业务依据具体情况部分或全部分流到新建的光电一体化化网中,新建光电一体化化网同时支持新的信息网业务的综合接入。这样,既保护了现有电力通信传输网的设备投资,同时,通过采用光电一体化化网优化原有SDH/MSTP 传输网,提高电力通信调度网业务的高效和可靠传输,又能满足电力通信业务IP 化发展需要。该阶段主要完成非继电保护等重要业务汇聚层的数据传送化和接入层的数据传送化。
2)双网上行阶段的实验网络建立
采用数据传送网络设备建网,对终端接入网通信系统进行双网并行的业务运行性能进行模拟测试。同时,采用“自上而下,逐步下沉”的建设模式,依次实现汇聚层、接入层光电一体化网络组网建设,网络演进和对接方面遵循了“整体规划,局部试点”的原则。整个电力通信系统传输网络将实现数据传送体系+光传输体系的联合组网模式,实现了SDH/MSTP 网络向数据传送网络的平滑演进中,下游光电一体化设备的无缝对接能力。
2 业务隔离问题
数据传送网络对业务的优先级进行分类,保证高优先级的业务能够得到优先转发。数据传送体系虽然是一种带宽共享的交换技术,但由于是基于MPLS-TP技术,可以通过标签交换路径和端到端的伪线仿真机制,在分组交换网络中为不同业务搭建一个特有的端到端的“通道”(LSP)。通过PWE3机制支持现有以及未来的分组业务,兼容传统的TDM、ATM等业务。
针对不同业务模型,数据传送网络在用户侧提供差异化服务质量,识别用户业务,进行接入控制;在网络侧将业务的优先级映射为通道的优先级;在转发节点,根据通道优先级进行调度;在网络出口,通过弹出通道层标签,还原业务自身携带的QoS信息。
基于硬件机制实现层次化的OAM,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的业务分别在LSP的不同通道中传输,避免不同业务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数据传送体系不但能满足电信级的通信服务,同时能够实现网络中不同业务通道的有效隔离。
参考文献:
[1] 冯宝,李洋,刘文贵.电力通信网中MSTP向数据传送技术平滑演进的研究[J].电力系统通信,2012,33(231):1-5.
[2] 张宇.常规变电站智能化技术改造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3] 平宏伟,徐红,关鑫.数据传送体系和MSTP网络优化应用分析[J].电信技术,2011,9,38-40.
[4] 年玉桂,蔡栋栋,王永超.MSTP传输网在电力通信专网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03)
[5] 朱斌.未来坚强智能电网的电力通信网络[J].电力系统通信.2011(04)
[6] 陈伟勤.优化MSTP网络,打造更高效的多业务接入平台.广东宵通信学会2006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7.
作者简介:
竹瑞博(1987-),男,山西运城人,汉族,中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电力通信、自动化。
论文作者:竹瑞博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7
标签:业务论文; 网络论文; 数据论文; 光电论文; 电力通信论文; 优先级论文; 电力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