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化的问题和对策论文_姚京君

关于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化的问题和对策论文_姚京君

姚京君

江阴市环境保护局 江苏江阴 214433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逐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资金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管理机制等问题,农村整治存在较大不均衡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点。本文从客观实际出发,通过抓重点、谋改革,通过分析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化工作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问题;对策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城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差距很大,环保队伍、管理、机制等基础能力建设欠账很多。一方面,农村的污染排放已经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一方面是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同时农村环境管理的基础薄弱,监管能力严重不足[1]2007年以来,我国持续制定政策,推进农村综合整治。尽管建立了“以奖促治”等政策,但是经济支持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推进和实施效果。农村环境亟待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实际需求的长效工作机制。

1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

1.1尊重实际、因地制宜

全国东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具有较大不平衡性,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要素,要尊重农村实际,重视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和管理权,发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独立性、主动性和有效性,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的效率。

1.2抓住重点、系统谋划

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农村点源、面源等系列环境治理问题,情况复杂多变。因此,必须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出发,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不断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需求。要紧紧围绕当地最主要的突出问题,重点攻坚。另外,在技术选择上要兼顾长远,既要达到安全标准,又要能够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为生活造福。

1.3易于操作、以创促治

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的构建要能够体现整个农村区域或流域的基本特点,反映农村区域或流域环境要素的基本特征,具有可行性;长效机制的构建要便于统计、公布、监测和监督,能够更好地发挥群众的参与作用,可操作性强。参照浙江农村治理“千万工程”,组织具有当地治理特色的创建工程,明确工作重点和方向,实施“以创促治”。

2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化的问题

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有饮用水源、生活垃圾、黑臭河道、畜禽养殖、土壤等方面污染,污染源小而多、污染面广而散,虽然自2007年起,国家并开始全面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并实施多轮次的综合整治,但是由于制度、资金、法律体系、生态意识、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效果并不明显,2015年全国仅约3%的村庄落实了整治要求[3],主要有以下方面:

2.1管理方式局限性凸显

现有的建立在城市和工业点源污染基础上的政府环境管理模式,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环境管理模式,其对于农村的面源环境污染的治理却存在很大局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采取命令控制式管理方式的传统环境管理模中,政府作为唯一的治理主体,掌握环境治理的权力的同时,担负着环境治理的责任,存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性与环境保护责任缺失的冲突,使得环境治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兼有管理和治理双重含义,以连片示范的方式追求环境治理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作为农村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的农民,受农村生活习惯的沿袭影响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局限,农民群体尚未将环境保护内化为意识层面的习惯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2.2资金长效保障机制不畅

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来源渠道仍然单一,主要来自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拨款的环境保护投入,由于政府部门对于环保资金的投入非常有限,在统筹分配时以城镇治理为主,农村地区资金严重不足。按照江苏省调查数据计算,我国共有大约60万行政村,完成农村整治建设工程则需要1.35万亿元。以每个行政村100万计,全国投入约6000亿。[4]基础条件差、资金缺口大,严重影响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进程和效果。另外,部分基础设施建成后设备运行维护、人员工资等后续费用却不被列入农村环保专项支出,需要基层政府自行承担并解决。根据估算,浙江省完成“千万”工程,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及运行费用约为年均3.8亿,全部建成后需要维护费用67亿元。即使在发达地区,政府财政也难以全部负担如此庞大资金。基层财政的困难使得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面临长效化难以保证的难题,存在设施设备闲置、资源浪费的尴尬境地。

3农村环境整治长效化机制的探索

对农村环境的整治是一项长期并且极其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持久性、突击性的结合,对整治结果进行巩固、提高,完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让农村环境的整治逐渐呈现出常态化、制度化。

3.1优化管理模式,完善基层环保机构

在目前的环保管理体系下,“最后一公里”无法落实到位是工作常态。基层的环境保护与工作通常在县区就停止了,管理职能也很难再延伸下去,环境监管工作也在基层断层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范围较广,并且会涉及到很多方面,只是依靠县级环保管理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农业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立乡镇环境保护整治机构已经势在必行。要对农村基层环境保护、整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形成了各种的整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一是建立镇村两级环境保护机构。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环境保护整治工作是势在必行的。乡镇环保机构的建立有很多模式,都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与弊端,各个地方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模式。在镇村两级已有政府管理机构的平台上,内设环保管理岗位,由市县负责对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由政府授权进行简单问题的执法,市一级负责管理和督查。二是实施网格化管理。将各镇村划定网格,定人定岗定责,落实网格化监管和网格化巡查体系,将网格化管理真正落实到村、社区,设立村、社区环保委员,全面落实车辆、装备、资金,建立健全网格人员巡查立案考核机制,实现农村环境管理区域和责任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

3.2探索多元化的共治模式,全面提升农村环保水平

对环境进行整治主要是政府的职能,在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整治中主导作用的情况下,还需要严格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愿”的原则,对农村环境进行多元化治理。

3.2.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可通过指导、合同以及奖励等方式调动当地农民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相邻乡镇间可以共建共享,增加投资效益,保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期、有效进行。对地方政府问责机制进行完善。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纳入政府考核内容中,将环境效益作为经济增长点的政绩考核指标之一,在根本上解决多重利益博弈问题,对环境整治关系进行简化,提高环境执法的效果。

3.2.2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工作

村民通过社区治理、村规民约等方式对环境进行治理,在平时生活中自觉进行环境保护与环境整治。鼓励村民进行积极参与,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与管理环境的责任感,培养农民的环境意识与绿色观念。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让农民进行组织式的参与,促进政府将权利赋予给农民,并将意见反馈给政府,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为农村环境整治做出自己的努力。

4结束语

总之,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纳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布局,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提升全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干杰. 探索我国农村环保新道路[J]. 瞭望新闻周刊,2011(24):71~72.

[2]袁道秀.关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长效机制化的问题和策略[J].低碳世界,2016(29):33~34.

[3]赵蓉,梁菁华,周林.关于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化的问题和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01):44~46.

论文作者:姚京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6

标签:;  ;  ;  ;  ;  ;  ;  ;  

关于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化的问题和对策论文_姚京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